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融入主观情志的客观物象,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重要构件。"梧桐"作为宋代词人笔下重要的植物意象,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内涵。本文拟从意象组合角度,探讨宋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体现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2.
"男主外"而"女主内"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礼教,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男外女内"的教化礼仪得到强化。"帘幕"可垂可卷,有着阻隔和连接内外的功能,在内外世界交接的地方,存在着双性目光的交流。"帘幕"意象由此获得性别角度上的内涵,不同性别主体探知的"帘幕"世界大相径庭:"男子作闺音时"借"帘幕"背后的女性生活表达自我心境,使词作具有"双性之美"的审美特质;女性词人则借用"帘幕"反映自身深居内院的孤独生活以及展现自己对自我角色的期待,具有"自我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3.
"花儿"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含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折射出西北地区各民族隐秘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词,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表现出对"富贵气"的崇尚。随着宋代风尚和文化氛围的变化,文人对于"富贵气"的评论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北宋初晏殊"富贵气象"的闲雅风致,到北宋后期陈师道"看人富贵"的直面现实,再到南宋葛立方"追记富贵"的萧瑟怀旧,折射出宋代文化品质由享乐到求实、文人文化心理由享受富贵到怀念富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中有很多咏及名山的作品,这些名山意象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历史积淀基础上,凝聚了新的时代特色而形成的。名山意象在唐宋词中发生了演变,主要体现在:词人们对名山意象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各名山在唐宋词中的地位变化较大;与唐代相比,宋代词人们对名山意象的文化阐释与审美趣味发生改变,人文化倾向更加明显。这些演变主要缘于词体本身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包含三个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以此为视角,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体验,在译语中构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文化意象翻译应该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吴小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55-57,127
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意象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前者只考虑源文化和作者因素,而后者只考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因素,都有其片面性,不利于当前国际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以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和谐性"为切入点,论述了翻译应该既有助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化意象的理解;提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融合策略",该策略主张译文应尽可能再现源语文化意象及其内涵,真正实现翻译的和谐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有众多意象,诸如英雄意象、女性意象、魔鬼意象、智者意象、精灵意象等。运用荣格的"原始意象"理论,从接受者的心理角度去分析这些原始意象正好反映了蒙古族祖先的心理历程的碎片,它们再也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这就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诗》之桑     
《诗经》中的"桑"具有多种意象,它所蕴含的比喻意义内容非常丰富。对《诗经》所有包含有"桑"这一意象的诗篇,即情爱诗和讽喻诗中"桑"的具体意象进行分析,认为"桑文化"不仅与女性化人文意象有关,还具有它独特的文学意义。《诗经》中这么多与桑有关的诗篇,表明"桑文化"是商周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红楼梦》中的爱情隐喻为例,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两种译文对比、例证分析与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翻译,探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潜在影响。结论认为,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等爱情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认知和发生学的角度分析,英汉"上下"源域具有两个意象图式:一个是物理的"垂直性和平面性";另一个是心理的"上褒下贬"。这是构成英汉"上下"空间隐喻的认知依据。英汉"上下"空间隐喻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其原因在于两民族的心理文化,两种语言的构词能力、构词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梧桐与竹分别为凤凰的栖止之所与食物。桐、竹在现实应用、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更为广泛的并联。桐、竹是弦乐与管乐的代称;桐孙、竹孙是生殖崇拜之物;桐杖、竹杖是母丧、父丧所持之杖;梧、竹是祝寿词中的常见意象。桐竹是"比德"意象,具有风神俊朗、节操高直的复合内涵,体现出"清"、"贞"和合的特点。元代以后,梧竹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体现文人的笔墨意趣、人格襟怀。宋代以后,梧竹是私家园林的常见景点,其清幽之境是文人对俗世的对抗与超越。梧竹不仅是文学意象,也是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探讨了古典诗歌意象的叠加与民族文化传统积淀的关系。认为 :古典诗歌的某些意象 ,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叠加 ,已成为表达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特定意象 ;古典诗歌意象的叠加和消退与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传承和变异关系密切 ;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当代解读 ,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莫言在小说中淋漓酣畅地表达出对"肉"的嗜爱,张扬地赋予"肉"形象、灵魂和生命。挖掘"肉"意象的文化根源,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分析食、色两方面"肉"的根源积淀,探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肉"的定位、期野;从与庙堂对立的"民间"范畴内,尤其是齐鲁民间与地域的交融影响中找寻"肉"安身立命的根源;从作家莫言童年饥饿、孤独的个人感受和生命记忆入手分析作者偏爱"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后世对宋诗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相比辉煌的唐诗,它常给人以"味同嚼蜡"或"殆同书钞"的印象。宋诗之所以给人这种印象与宋代的"文人多,诗人少"的文化现象密不可分。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进而分析其潜在的深层文化内因,说明它是整个宋代文学被学术同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于"去国诗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由于处于异质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认同、文化认同和语言认同,都具有更为丰富的辨析空间。李笠诗歌中的文化母题意象诸如"历史人文意象"、"家族意象"、"母语意象",体现了民族文化认同中十分丰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花草文学意象中,扬州琼花作为一个被集中书写的对象肇始于宋代。配合着历史的变迁,琼花经由宋代文人持续的诠释与书写,文化内涵渐次增加,文学意象日益饱满。尽管琼花物种已随宋代扬州而逝,但琼花意象却变成代表着一种品格、一个城市、一段时间的文化符号,永远留在历史当中。  相似文献   

18.
橄榄出现在诗文中亦有千余年的历史,大规模出现在诗歌中是在宋代。宋代文人将其赋予了独特的现实用途,橄榄超越了食用价值成为馈赠礼物的重要选择,特殊口味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文人青睐的关键。橄榄在宋代诗歌中,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一种代表南方、诠释人生、抒发忠心的独特诗歌意象,成为植物意象家族的独特一员,赢得了古代文人的喜爱和赞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梦幻境界的描写源远流长,使梦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宋词中梦幻意象的建构,反映了宋代词人审美心理的内敛和细腻,也为宋词提供了纷繁多彩的意象材料。它展示了宋人心灵世界中真实痛苦而又美丽的情感,表现了更为内在的本质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著作中所出现的植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角度对其英译进行分析。目的是考证其英译和文化意象的传达,希望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首先分析《英译〈诗经.国风〉》共出现的79种植物英译,认为其中值得商榷的有"唐"、"条"、"黍"和"稷;"然后提出相应的更能"传神达意"的翻译,尤其强调传达原作中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还探讨了上述翻译欠妥的原因。最后文章简要说明了文化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就《诗经》乃至典籍翻译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