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和谐的整体,把社会道德推及至生态领域,不仅要对人进行关怀,还应关爱万物.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当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生态自觉、生态经济、生态宇宙等方面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虽具有生态价值,但它毕竟植根于古老的农业文明,与现代生态伦理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分别从"天"、"人"、"合一"三个角度剖析其弊病,指出自在自然、自为的人、系统性混沌是其缺憾.因此需要注入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生态学知识和广义生态伦理的观念对其进行重新诠释,以适应当前解决生态危机的需要,建立当代中国自己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儒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表现出一种自发的、朴素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朴素的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在生存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它不能为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观,现时代应该明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天人合一”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当代中国,“天人合一”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观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政策文化,其所展示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是"天人合一"观对现存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催生科学的"天人合一"现的文化因子;发展科学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天人合一"现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程颐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包括“理”一元论、“道合内外”、“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天理遏人欲”等著名命题。程颐“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生态观具有一致性,这对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不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3.
解读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得出孔孟荀所体现出来的政策文化具有以下特质:1.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为前提,2.以个人道德作为国家制度伦理的标准,3.蕴含丰富的人伦理念与和谐因子。认为“天人合一”观仍是当今社会政策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主体性人格的建构和制定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和同之辨”的能力则是现代社会对主体人格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道家哲学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哲学。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不殆和知足不辱。这些观点对我们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当代生态创作的思想基础。刘亮程作品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观,人与万物生命的动态交融及人与自然繁荣的存在观三个层次。人与万物平等、感知、亲和的生命交融中,指向了一个人与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整体,实现从认识论层面生态整体的探讨和存在论层面人与自然繁荣的生态建构。对现代人生态自我的塑造和社会生态文明的反思与助力,彰显了作家面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其作品既发展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利因素,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契合当代生态存在论中“人—自然—社会”系统整体繁荣的生态思想,有着独特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传统命题总是需要从时代角度,给予不断地重新挖掘和阐释而发现其“活”的精神。通过对“天”的破解和天人相“合”之条理与层面的梳理,可以揭示传统儒家“天人合一”观所隐涵的和合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三大基本关系中形成的和谐的生态伦理价值、至善的社会道德价值和圆满的人生境界价值,从而能够为现代人揭开“天人合一”观古典、神秘的面纱把握其多重性价值意蕴,并藉此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与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7.
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包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克服、对科技理性过度膨胀的遏制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三个方面。“参赞化育”这一价值论原理的提出,可以较好地解决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儒家区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看法,对于遏制现代人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将会发挥制衡作用。儒家的生态伦理观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为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于我们促进中国和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宋明理学家"天人合一"的仁学生态环境伦理哲学观,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人与自然同本同源,德治不仅是对社会还包括以仁爱原则对自然万物;提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人"为天地立心",实现以人为本、爱物与爱人的统一,达到人的道德完善。宋明理学在生态环境伦理观上的独特认识,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价值,对我们今天解决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的知识之源、审美之源、道德之源和价值之源,这些观点很早就被中国儒家学者意识到,并记载于各类儒家经典中,进而形成了中国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虽然儒家的这些观点中包含了一些糟粕,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儒家传统生态伦理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