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民间艺术中娃娃形象分布很广,极具特色。通过对范畴概念的认知和范畴化的细致解读,特别是原型范畴论的讨论,从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和边界模糊性论证中国民间艺术中娃娃形象范畴化研究的可行性,发现原型的抽象表征更适用于对其进行范畴化研究,对该范畴的初步范畴化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东北方言,给方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东北方言"整"被认为是东北方言中的万能动词,其语义变化无常。主要从静态,状态和动态三个范畴对"整"语义进行划分,并对其相关的义项进行阐述。并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隐藏在东北方言"整"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义扩展规律及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海洋科技英语语料中名词性隐喻的实例剖析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它的功能特征。由于名词和动词的非范畴化导致了名词性隐喻的产生,因此非范畴化理论为解读词汇隐喻的概念陈述功能和人际沟通功能以及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抽象指称功能、语篇拆卸功能、衔接连贯功能和概念整合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对美学、文艺学领域实践思想的一系列范畴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是新时期我国学界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范畴和观点,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董学文和陈诚对这些观点和范畴都做了全盘的否定。但这种否定,从总体看有些简单化和轻率,在学理上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5.
心理与文化的辨证性发展反应了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以此为理论视角来分析王阳明对于《大学》的诠释时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哲学与《大学》所共有的特点是内重于外,两者都力图寻找支撑外在文化形式的内在心理基础,因而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较为契合《大学》的本意,因而深化了《大学》的内涵。这一点集中表现为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解释《大学》,将《大学》的"三纲领"和"诚意""致知""格物"等概念作为"致良知"的内涵包含于其中。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个人研究经历梳理中国妇女史研究近30年的理论历程——从本土研究中"发现"妇女的历史,到与女性主义史学相逢后引入父权制、社会性别与差异诸范畴进行本土探索,再进入建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妇女社会性别史学科化建设,并致力于妇女史研究与本国实践结合,服务实践并发展本土理论。该文还重点阐述作者在研究中如何整合本土与外来理论,创建研究中国妇女/性别史的新框架;并介绍其策略:一是融合多家,探索源头,揭示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与父权制的构成;二是将华夏族父权制历史化与复杂化,从"因/变""经/权"中阐释妇女/性别史。  相似文献   

7.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的科技力量席卷了世界。与此同时,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文化优越论等文明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然而西方文明的自豪感、优越感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各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等等成为其新的理论表现形式;而在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利用各种合作关系而展开的文化殖民,或者是赤裸裸的政治干涉。对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文明"的概念及相关文明理论的考察,认为西方文明中心论自形成之日起就不断受到各种挑战,而多文明中心理论,多文明起源理论以及人们对文明的深刻反思其实都是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否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文明能够正确认识非西方文明,从而实现多文明的共生与繁荣,才是文明包括西方文明未来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时期,除数词外能与动量词组合使用的语言成分主要有:指代词"此""这""那";疑问代词"那"(哪);方位词"后""前""下""上";时间词"今""先";后缀"子""儿""家(价)""里"等。各组合形式的出现时间和发展过程各不相同。近代汉语动量词在组合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对而言,计数动量词("次""回")的组合能力最强,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的动量词(如"过""巡""转""度")在近代汉语时期的组合能力很弱;从时间角度来看,元、明时期动量词的组合能力最强。各组合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与动量词及语言成分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语言发展的类推作用有关;其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主要与同义词之间的互相竞争有关;社会时代是促进各组合形式发展或消亡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的方法与过程,治道过程中"德、政、治、法"是合一的。西方政治哲学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强调的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立场,其政治理论是"契约论",与中国"德化论"并非同一起源,反映了"内在超越"思想与"外在超越"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论语〉中"色"的统计分析及辞书中对"色"字义项的解析,探究先秦时期"色"的常用意义和基本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色"的词义发展系统.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知觉抽象色彩词的下位范畴,就学界已有的对知觉抽象色彩词所作的范畴划分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知觉抽象色彩词仅包括景状抽象色彩词,而"情貌抽象色彩词"要被排除到"知觉抽象色彩词"甚至是"色彩词"之外.  相似文献   

11.
非范畴化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演变机制。在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一把"、"一下"和"十分"等数量结构逐渐非范畴化为副词,并与数量结构的句法特征明显不同。其非范畴化的认知基础是量词和副词在概念表达上的邻近性和相似性,认知方式则是转喻和隐喻。  相似文献   

12.
从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限娱令""限广令"政策视角,分析了"两限令"对以电视剧为主要营销模式的安徽卫视的影响。"限娱令""限广令"对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娱乐化"加以限制,并对电视台插播广告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安徽卫视"第一剧场"为例,论述了政策出台后所采取的如加大独播剧的播出力度、创新广告形式等应对措施,提出了"限娱令""限广令"本质上是呼吁媒体回归文化责任,培养正确的媒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深入思考"中国特色",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第一,"中国特色"的认知应该基于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具有明确的参照系","具有多方面的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等等。第二,"中国特色"的概括应该是多视角的。例如,在"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发展中心""发展道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森林景观设计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森林公园及风景游憩林,其建设正从"发现"美景阶段向"创造"美景阶段过渡,因此急需理论指导。通过分析我国园林设计理念、山水画等的构图原理以及传统审美理念,结合英国森林景观视觉主动设计途径理论和我国造林原则,提出了我国的森林景观设计原则,即"因势成形""巧于凭借""精在体宜""适地适树""多样统一"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期为我国形成成熟的森林景观设计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声色是古代文论中指称文本构成形态和基本性状的理论范畴。作为一个并列性的耦合范畴,它主要指向作品音声藻采等基础层面,历代论者对它的要求是能合自然、尚清雅、主平和,并以用极不露为至高境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传统文学程式化特性的提升与超越。至于此范畴的逻辑定位,则显然从属于古代形式批评理论中的艺法论范畴,并最后与风格论范畴相联通。  相似文献   

16.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7.
有关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并列短语”的概念之争、并列短语的界定、并列短语与并列复合词的异同、并列短语的词序。为解决这些问题与分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假设、范畴的原型观、语言的象似观、概念整合理论以及词汇化和短语固化等理论和观点构成研究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以上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根据范畴的原型观,并列短语具有典型性,为并列短语及其词序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象似性在并列短语中大量存在,尤其是顺序象似或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中尤为明显;词语整合具有层级性,并列短语在词汇化和固化程度上的不同,与概念的整合层级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人是现代人文思想的基本范畴。近代西方哲学无不从"人"的概念发问,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黑格尔把抽象的人格作为具有实在性的社会市民的可能性,并以做国家公民的形式使可能的人格必然地成为现实的个体。但是,关于公民的论述并不说明黑格尔坚持了非个人本位的国家概念,也不能成为反对天赋人权的法西斯主义理论来源。现代世界中,人只有扬弃人格的抽象可能性和市民的现实偶然性,成为国家公民,才能达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具体有机统一,才是现实的人,并使权利与义务获得现实的承认。  相似文献   

19.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李达的"两论""解说"则是得到毛泽东本人赞赏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对"解说"的修改和李达的再修改反映了他们之间平等切磋学术的科学态度。李达的"两论""解说"既是"我注六经",也是"六经注我",不仅详尽地逐段解说了"两论",而且发挥了"两论"的若干重要观点,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在新中国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学贯中西的的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诱""讹""化"翻译观,在翻译学界反响强烈。目前,关于此译观的分析研究,各家众说纷纭,视角不一。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都是不可避免地烙上"讹"的反叛者的印记,但又不甘于"落寇为草",时时刻刻,兢兢业业争取"化"境界正统地位,故便从"讹"通向"化"的道路上不断克己,在这坎坷的中间地带和空间中重塑原作,平衡于还原原作与潜意识地体现自我的张力之中。钱先生的"诱、讹、化"翻译理论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哲思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