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斯密定理和杨格定理是发展经济学上两大定理。本文先就两大定理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 ,认为杨格定理是对斯密定理的内生化和动态化 ,斯杨定理能组合成一个因果累积循环 ,即分工到分工的报酬递增的演进过程,文章认为只有专业化分工不断演进 ,深化迂回生产 ,才能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力问题。最后 ,就当前我国的就业政策作些评价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工视角研究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理论依据。首先指出分工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而非单纯的技术性因素。其次分析了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的内在关系: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也是组织变动的原因,分工是产业组织演进的历史逻辑。最后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分工经济对规模经济的甄别,指出分工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才是报酬递增的真正源泉,才是产业组织优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市场的演进和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涛 《江淮论坛》2001,5(1):49-53
市场经济的建立离不开市场的发育 ,而市场又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演进过程 ,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搞清市场演进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对市场演进过程的分析 ,可以提炼出三个重要的概念 ,即分工、产权和信用。市场经济就是从以上这三个维度进行整合的制度安排 ,它要求改革进程中的制度建设和政策选择必须要从这三方面展开 ,即要有助于分工的发展、产权的明晰和信用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而分工演进的速度由交易效率决定.我们认为影响交易效率进而决定分工演进速度的三个基本的(外生)因素是道德基础、创新精神和制度(包括法律,政策等),上述三个因素构成了分工演进的社会支撑体系.本文将分别探讨这三个基本因素,并对我国如何构建这一社会支撑体系以促进分工演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以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国际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国际分工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和地理因素共同决定了新型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但两者的影响力发生了交替变化。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这一新的分工模式中,地理因素的影响力在上升,要素禀赋对分工格局的影响力却有所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局限于区域内部的分工体系中。这种趋势引导国际分工在空间上朝着更加区域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6.
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物流的分工演进降低国际贸易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通过贸易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物流产业的分工演进带来市场容量的扩大,市场容量的扩大带来分工的深化,从而提升效率并进而带来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旧式分工将为新式分工所取代。但是,在新式分工中,是否还存在职业分工,是否存在固定化的职业分工,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本文试图说明,在实行新式分工情况下,劳动者职业分工将是建立在个人自愿基础上的相对固定化分工。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的就业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主义的就业目标苏树厚,张福明1.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现象,是社会劳动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从典型的意义上说,劳动者以就业方式实现与生产要素的结合是伴随社会化生产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分工、协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对报酬递增规律的研究虽然不断深入但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体系,报酬递增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现象被研究.文章从专业化分工演进的角度探析报酬问题,在对分工与报酬递增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报酬递增作用的领域和范围随着分工的演进和深化不断拓展,知识经济社会由于分工制约因素对分工演进的束缚或缓解或不复存在,报酬递增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报酬递增正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而非特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制度安排因素的作用,特别是有悖于分工自发演进的制度安排的影响,中国房地产业的服务业属性较低;中国房地产业内部存在着与自发的分工演进规律不同的专业化分工规律和行业分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分工既是农民经济合作的前提,也是经济合作的结果。农民分工抑制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非农分工抑制,二是农业内部分工抑制。农民合作层次低与分工抑制存在某种累积因果关系,分工抑制对农民合作形成制约的反馈机制,以分工抑制作为起点,最终导致了农民合作的低层次,并循环往复,不断自我强化。解决农业内部分工的困境,首先要解决非农分工的问题,使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分工深化。  相似文献   

12.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可分为行业间、行业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宋代手工业生产中已经形成了细密的行业间和行业内社会分工体系,但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并不发达。因此,宋代手工业分工的发展对商品供给的增进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商品种类的扩大而不是同一种商品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赵华灵 《兰州学刊》2007,1(12):33-36
马克思以自己的分工理论为基础所论证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向生产组织内部分工转化的趋势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状态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难得确证而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引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从理论上分析,分工存在的二元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产品的独特性质在马克思的理论论证中没能得到充分重视,是其生产组织和劳动力产权思想中存在一定理论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旧式分工将劳动主体划分到一定的活动范围,固定于某种劳动形态,从而使人的劳动产生片面性,限制人的全面发展。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式分工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消除劳动的强制性,增强职业的流动性,促进人类劳动解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康昊天 《理论界》2013,(12):9-12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理论基石,其中的分工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分析方法,分工范畴的分析可以沿着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路径进行,并且在反映历史逻辑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内涵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的过程。分工是客观的物质社会关系一项重要内容,与所有制等概念紧密联系,并且不能通过人为拟制的制度来消除,只有在物质生产力质的飞跃的情况下才能扬弃原有的分工体系也即物质社会关系。分工的范畴的再认识,对于拓展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和经济改革的思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2002~2012年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的投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东亚生产分工的决定因素。发现国际生产分工的演进与投资发展周期变动密切相关,为东亚生产分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机制方面的直接证据,也为中国和东亚转型经济体在国际生产分工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业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分工、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与市场、企业共存的第三种生产组织方式,而其形成与发展往往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由此可见,产业集群优势的获得与产业分工及网络化产业协作等是密切相关的,即产业集群崛起的根本动力是基于产业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的集群经济优势。在分工、专业化的推动下,产业集群进行了持续的发展、演化,以有效适应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些适应性差的产业集群将遭到淘汰。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发挥着一脉相承的重要作用。其中,在产业分工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模块化生产方式,既突破了传统产业链的组合方式、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产业集群演化的规则与路径。模块化对全球产业集群演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提升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效率、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行业标准化等,同时也会给产业集群带来风险的集聚。  相似文献   

18.
梁东黎 《江海学刊》2012,(1):84-91,238
劳动报酬份额和服务业比重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影响关系,须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对劳动报酬份额和服务业比重在理论上做出均衡决定。在劳动报酬份额是服务业比重的减函数情况下,社会分工深化、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导致服务业比重提高而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在劳动报酬份额是服务业比重的增函数情况下,社会分工深化、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技术"生产"部门扩大、劳动价格提高的影响小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且服务业比重下降。由于劳动报酬份额和服务业比重是相互影响的,旨在提高劳动报酬份额的政策和提高服务业比重的政策必须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弱质性的依据、内涵和改变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农业弱质性定义为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的生产率劣势,其成因是农业中的分工组织难以有效展开。认为农业的弱质性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农业产业本身的特征。据此,既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不能采取政府高价保护的策略,而必须围绕农业分工组织演进、农业生产率提高等主题,采取措施构建改变农业弱质性状况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分工与专业化。19世纪末,马歇尔用数学框架形式化经济学,经济学家关注的核心由经济组织逐渐转向了资源配置。20世纪中后叶,经济学家们以超边际分析方法,展开对古典经济学分工演进思想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由此建立并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