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欣往往被誉之为“大陆的琼瑶”,她的作品常被赞为“现代都市的田园牧歌”,而通过文本细读得到的结论是张欣的小说是消解质疑传统女性爱情观的,她无意通过作品展现物欲横流现代都市中波澜壮阔的商场角逐,而是试图以琐细的生活片段来深入当代人复杂且矛盾的内心情感,通过蕴含着多重悖论的女性命运悲剧,探索在趋向复杂与多元的环境中,现代都市女性如何找到坚守自我与尊严的生存之道,从而实现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孙惠芬小说对社会、文化和人性进行了全方位观照。她肯定了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的农民进入城市行为,却又伤痛于他们的愚昧和落后;她肯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都市文明,却又伤痛于它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伤痛城市”亦“伤痛故土”是她的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张欣的都市小说大都取材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都市小说,在灵与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揭示世态人情。她的笔,一直在关注着都市各个阶层,主要是白领阶层的女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张欣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指出了她在描写都市女性形象时表现出的现代与传统的纠葛,及其对特定阶段女性思想和情感的独特把握。  相似文献   

4.
张欣近两年的创作既继承了以往的风格又有所突破.采用挑剔的温和的叙事风格不动声色地解构"完美"男子汉神话在现代社会的终结.同时在张欣的笔下女性焕发出强者的性格力量,与健康成长中的都市形象相互辉应,互为融合.在男人与女人、女人与都市的纠缠中体现作者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写出了人的挣扎,弥漫着悲剧创作情绪.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都市是人们针对现代都市异化的一种理想假设和实践建构。在城市化浪潮、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潮的多种合力作用下,都市异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进而导致了都市属人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丧失。因此,建构自由、正义、人文和和谐为内涵的乌托邦都市,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应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来评判乌托邦都市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关于城市文化以及都市文学的研究则是文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都市魔方: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这本书分别从都市文学以及都市文化传播两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完整地建构对于广州城市文化研究的多面体。书中对广州都市文学如张欣、张梅、梁凤莲等重点作家的解读,对报纸副刊的考察,对广州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集以及社交网络语境下的都市镜像都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调查与分析,这样的研究对于学界了解、思考、进一步深化讨论广州城市文化以及当代城市文化研究都有特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解读了广州女作家张欣的都市小说,指出了她小说文本的特点棗注重建构戏剧性情节,并分析了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和它在表现社会生活、揭示人性、塑造人物性格、形成其小说审美特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对戏剧性情节的过分追求给她的小说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30年代城市文学的代表,新感觉派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游荡者群体,他们游荡于碎片化的空间与加速行进的时间中,体验着城市之流中的沉醉、自由与悲观怀疑,但仍然义无返顾地投入并追逐着都市消费文化。作为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直接观察者与体验者,这些游荡者们并没有对城市文化本身作过多的反思,半殖民地的社会与文化处境先在地设定了西方文化的优先地位,都市及其“颓废”,在游荡者们看来,都是“时代列车”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伊恩·麦克尤恩在短篇小说《两碎片》中对未来伦敦物理空间和生态环境的描写,揭示了小说中独立的“生态主题”,这里的“生态”有两个意义上的指向,其一是自然生态,其二是人性生态。小说中,麦克尤恩通过展现一幅“后启示录时代堕落的伦敦图景”,进而探究了作为都市主体的伦敦市人在都市的情感状态和生存困境,提出关于人类未来的严峻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不乏商业经济的繁荣时期。早在商代,人民善于经商,商以贝为货币,其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且有较发达的冶铁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两汉时期的商业呈空前繁荣局面,商业通道四通八达,更有繁华的大都市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手工业有相当发展,分工扩大,出现一些著名的手工业中心。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为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北宋时商业和城市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12.
江虹  崔明军 《社区》2013,(25):26-27
为让居民普享“8分钟生活圈”,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新增100家社区便民网点、打造“8分钟生活圈”、大力推进“两改两迁”(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专业市场外迁、工业企业外迁)……走进樊城,展现的是一幅“都市之美看樊城、商业之盛在樊城”的生活蓝图。  相似文献   

13.
从《萧萧》看沈从文文化心态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下与城市、自然与文明之间,沈从文无疑是选择了前者,但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当他通过笔下臆想的湘西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时,现实的湘西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他,使他的笔端带上莫名的忧愁;当他为自然人性大唱颂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人性之“常”难以适应时代之“变”,他想在变中求生,却又害怕变带来人性的堕落。《萧萧》是可以解析沈从文文化心态矛盾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4.
围绕践行“北京精神,建设首善商业”的主题,探讨两点:一、北京精神是对北京商业(即“京商”)文化与传统的高度概括;二、在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如何应用“北京精神”打造首善商业。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 ,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虽然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 ,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审视当代法国激进左翼哲学家斯蒂格勒对智能技术时代都市空间生产状况的独创性哲学概念的阐释,为诊断当下都市空间的生产特征、权力机制及其矛盾后果提供镜鉴,亦试图激活列斐伏尔都市社会思想在全球数码化智能化时代的价值与未来潜能。斯蒂格勒为我们阐明了大数据的算法治理成为空间生产的权力技术机制,其后果将带来世界的普遍无产阶级化、身份危机与系统化愚蠢。斯蒂格勒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理想是通过“贡献型城市经济”以寻求去自动化的智能城市与负熵化的逆人类纪的可能性。智能城市问题并非一个抽象的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都市社会差异的政治实践问题。城市生活的智能重塑,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都市新人类的新文明实践,将城市完全变成人类集体创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理想城市的建构与城市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因为与人类文明共生,一直被看作理性的产物。远古城市的形成便是基于宗教、军事或贸易中心的存在而延展的,并且对周围农村形成统治。工业催生的现代城市是工具理性的形象表征。理性原则主导下的城市不仅缺少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现代城市规划普遍追求功能效益原则,人性空间严重缺失,而且缺少对城市真正的居住主体———市民的具体关怀。花园城市及其他“雅典宪章”式的理论虽然都从物质空间上对现代工业城市作了“科学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甚至提出了一系列理想城市的建设理论,但在实践中一直没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原因在于他们的规划和理论仍然基于普遍理性原则。后工业时代的今天,新的文明对理性主义提出了挑战,“新城市主义”、“后现代都市”等提出建设市民“自己的城市”的主张,“邻里社区”和“契约城市”的具体呈现不仅是城市实现人文关怀的有效方式,也是城市得以焕发生命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探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沈从文,30年代就以其对人性的独特探索著称于文坛。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专治统治空前黑暗的时代:社会制度日益腐败,革命的浪潮此伏彼起,历史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在这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沈从文以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眼光来思考,探索中国民族的命运问题;他凝眸于历史交替中的“常”与“变”的错综、恩与怨的纠缠、以及“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希冀从这种常与变的对照中,唤起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明悟,使人们获得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沈从文站在乡村与大都市的夹道上,一面构筑着自己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一面傲视着大都市的“文明”,从原始朴拙的人性美与大都市嘈杂的文明的夹缝中思索着人生与命运,探索促进社会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外地到都市谋生,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都市的各行各业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工作内容和市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而本身却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无暇欣赏都市的繁华。人们把他们称为“城市边缘人”。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城市边缘人员已是一个相当大的人群。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有9400万以上,他们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人处在边缘地位:而超过4000万的失地失业农民中,有不少于1000万人属于边缘人的范畴。专家指出。让“城市边缘人”不再边缘化,是有关政策、城市管理、社会生活已经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一为儒家,一为法家,两者结合,以阴法阳儒的形式体现出来,维系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社会。人性作为儒法思想的基本问题,决定了专制思想脉胳,从人性入手,可以剖析思想核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儒:儒家学说弥散着一股泛爱情调,它尽可能地在人们之间建立亲情联系,使人们从感情上需要他人,或感到有义务帮助他人,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亲宗风气,即以宗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最终使整个社会成为以感情为纽带的一大“宗”。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充溢着亲亲情感的思想,维系着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政治,这一矛盾能够在儒家思想所倡“人性善”中找到解释。总体上讲,儒家相信人性为善,更准确地讲是认为人性有趋善的倾向。孔子并未对人性作清楚的阐述,但他自信教育可以使人为善向上,摆脱各种致恶因素的诱惑,向“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