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文帝与历史上的"德治仁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斯风 《河北学刊》2002,22(3):146-149
“德治仁政”是古代中国人所希冀的理想目标。按照儒家的观念,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惟仁者宜在高位”,主张以统治者个人的高尚品行来影响和治理天下。综观周秦至清的历代王朝,能够与所谓“德治仁政”相联系的,惟有西汉王朝的文帝时期。而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又有着其复杂独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焚书坑儒是秦王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之前的秦王朝可谓“世异变,成功大”,可是在焚书坑儒之后,秦王朝便从它所达到的顶点急遽地跌落下来。焚书坑儒可以说是秦王朝历史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尚书>中的"德治"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成于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思想的升华.<尚书>是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4.
李圣强 《中州学刊》2022,(3):112-116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易传》在内的儒家政治哲学对治乱兴衰规律、国家治理之道的探讨,为儒家政治哲学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合法地位,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易传》是汉代易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汉代易学在宏观上参与了两汉统治秩序的构建,体现了儒学作为汉代统治思想的政治性意义;在微观上基于天人感应、阴阳灾变的神道设教体系的建立发挥了其借阴阳灾异占验、吉凶祸福预测对国家治理予以指导和调节的工具性作用;在汉代易学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彰显了其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肇始于《周易》古经和周初先王的儒家德治思想体系也在汉代易学的政治实践中持续完善。  相似文献   

5.
秦亡与汉初的黄老政治田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宣告了统治者单纯依靠法治思想实行统治的彻底失败。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及时总结秦亡的原因,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实行约法省禁、休养生息的政治。这一做法,在汉...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术语境中的移民内涵与秦朝移民内涵之间有重大差异,与秦朝移民有关的史料中并未使用"移民"一词,其相关性表述是以各种不同动词形式表达,而当前学术界把移民作为名词指称一系列与人口迁移有关的活动。秦王朝对移民身份的确定、移民动机的考量、移民目的的选择和移民方式的采取均具有政治性,总目的是为其疆土扩张与统一、长远而稳定的政治统治服务,移民性质皆属于政治性移民,其移民类型皆是在政治性移民之下的政治军事型移民、政治经济型移民、政治犯罪型移民和为特殊政治目的的移民。由于秦王朝先天存在的政治认同隐患、大规模和高频次移民活动加剧的政治认同危机、移民方式不当引发的政治认同危机等要素,最终秦王朝的移民活动完全政治化,其政治性移民必然招致移民的报复。  相似文献   

7.
西汉王朝处于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时期,是在秦王朝被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之后而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西汉地主阶级所奉行的治国立法思想,与秦王朝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西汉法律制度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后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西汉王朝治国立法指导思想变化的原因、过程以及西汉前期法制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秦王朝统治思想的结构和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统一王朝在政治上确立以后,除了要在经济上强固它的统治基础之外,还必须从统治思想形态上构造其模式.只有这三者站得稳,王朝的统治才能稳固.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的专制主义王朝,在建造封建统治思想结构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经验教训对后代封建王朝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9.
杨吉兴 《船山学刊》2002,(2):63-66,80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学派大都把道德阐述和道德建设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中心内容,因而各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德治思想。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主要包含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它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并构成我国传统的治国理论基础,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积极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现时代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儒家政治哲学为核心的内容,它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  相似文献   

10.
孟子建构的仁心、仁人至仁政的三维一体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基于战国时期特定历史环境的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理想化设计,是儒家伦理范式与政治实践的新结合,也是儒家德治思想系统化与理论化的新拓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孟子的仁政思想蕴含着浓郁的乌托邦情结及精神,其价值在于为身陷战乱之苦的人们点燃了希望之光,同时也为儒家伦理哲学向政治实践转进点燃了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11.
广西忻城莫氏土司自明代起开始了对忻城长达近五百年的统治,其间,莫氏土司深受中华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尊崇儒家“德治”、“仁政”政治伦理为其治理之道,遵循效忠王朝、仁民爱物、勤于政事、节俭勿奢、睦族匡政等土司官族的政治伦理规范,并倡导博读经史、敦行慎言、乐善改过等为其官族道德修身的基本方法,形成了颇为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很好地促进了忻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董梅 《船山学刊》2008,(3):112-115
“大同”和“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法律理想,但现实社会中的儒学。却不能绝对排斥法律刑罚的作用。“宽猛相济”代表了儒家对待德礼和政刑的立场。以德治、礼治、人治所构成的儒家治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也是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理想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全体,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儒学.儒学在政治统治的需求下,融合佛道思想于现世人生之中,采取自上而下即从统治阶层到民间的路径将儒学发展为政治儒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政治儒学.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政治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他不仅继承了孔孟的明君、尚贤、轻徭、簿赋、慎赏罚和民本等方面的仁政德治学说,而且将道德规范引入了社会等级制,并作了更具体、更深刻和更切合社会实际的阐发。 一 荀子生当战国末期,当时封建制已经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等级制也最后确立。事实上,在秦统一前的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就已经在实行着这一制度,尽管它还不那么完善。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体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一种把德治仅仅理解为用伦理道德来进行统治的狭隘看法 ,而实际上德治要求的是政治统治应该符合伦理道德 ,它包括行政伦理、经济、法律及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准确地理解德治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 ,是我们正确评价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德治还是法治,在封建时代争论了两千多年;但在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往往是两手并举,或重或轻,共同调和地主阶级内部及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这也是封建王朝绵延几千年的重要原因,今天的德治思想与儒家的德治思想有质的差异,但古代的治国方略于今天仍然具有龟鉴之用.由于汉以前儒家德治的理论与初步实践为后历代王朝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汲取历史经验,有必要对一时期儒家德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粗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仁政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仁政思想一方面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形成中国伦理史上最初的政治道德学说;另一方面是封建制确立、稳固和上升时期的时代要求在孟子世界观中的反映。其中不乏反映客观历史趋向的内容,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偏颇和失误。孟子仁政规是将伦理融汇于政治中,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提供施政纲领。它不仅涉及政治、道德,而且论及经济、军事、教育等与政治密切相联的各大领域,所以盘子仁政思想是比较系统和丰富的。孟子认为施仁政“必自经界始”①,看到了仁政的根基首先在于经济作基础。而经济措施首要的是“正经界”,治地分…  相似文献   

18.
辽代儒学的发展经历了确立统治地位与发展繁荣两个时期。辽代儒家知识分子依据儒学的基本精神,建章立制,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著书立说,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使儒学成为契丹统治阶级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辽代儒学的发展,对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辽代儒学对维护契丹族的封建统治,提高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缩小其与中原地区的差距,都起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云梦学刊》2007,28(5):58-60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仁政、德治为价值指向的。因此,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的先秦儒家,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20.
汉初文、景两帝重黄老而轻儒术,是在当时的政治统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实则文、景两帝同样非常关注儒学并实施了相应的崇儒举措.在汉初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文、景两帝对儒家经籍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构筑了汉初统治集团的文化知识体系,发展了儒家的政治统治思想;文、景两帝为儒学政治地位的确立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使得儒学在汉初的政治统治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为汉武帝时的迅速崛起、以及汉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