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作为与剧情片相区别的纪录片,在近一个世纪的演变中形成了类型多元、流派繁多的风格模式,为现代纪录片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对西方纪录片风格演变的历史进行描述和特征分析,提出本土纪录片创作策略,以期为本土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是人们思想、情感美的声音体现 ,欣赏者则以共性的听觉作为接受 ,进而产生体验与想象。笔者正是把握这一特点 ,以美学艺术与生理学、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音乐艺术 ,简要地阐述了音乐对人们生理、心理的影响 ,并提醒创作者只有把握生活、接近真实、体现时代气息 ,才能更好地激起世人的“音乐感”。  相似文献   

3.
“生活流”作为艺术创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电影理论中,此后在文学创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运用。它是创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展现生活原生态的创作方式。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全面的阐释,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对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生活流”的构成方式和审美意义进行分析具有特定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乡村电影在展示乡村生活和农民形象时,表现出热爱乡村,由城市回归乡村以及乡村是乐园等形态趣向兼容杂陈的乡村情结。此乡村情结主要源于当时主导话语认同的构筑与创作者田园理想的诗意想像,前者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真实,后者寄寓了创作者在现实世界找寻和想望人生诗意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阐明艺术影像的逼真性来源于感悟的逼真之间关系.认为影像真实语境中的表象逼真最终转化为理性逼真,真实模仿生活最终转变为真实再现生活,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诠释生活、自然是摄影艺术"逼真性"的本源.  相似文献   

6.
媒介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代信息传播呈现出"视频化"倾向,以视频博客为代表的一支清新、真实、日常的视频浪潮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互联网青年群体,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和视频博客对他们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对B站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类视频博主"彭酱酱Linya"的研究发现,学习生活类视频博客通过诉诸观者的视觉听觉味觉等多...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的交融。作家胸怀壮志而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满和愤慨之情就会借助文学作品来抒发,曹植就是其中一位亲历者、实践者。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无论是陈唱壮志雄心之“咏志诗”,还是抒发之愤慨之情之“悲愤诗”,抑或  相似文献   

8.
另类9/11书写     
在以西方本土作家唱主角的"9/11文学"中,一群穆斯林流散作家的英语文学创作逐渐走入读者的视线。这群有着南亚的生活背景和西方生活经历的流散作家在9/11事件及反恐战争爆发后用文学的笔触对反恐前线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生动再现了欧美社会的穆斯林移民在事件后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回顾与反思,从伊斯兰视角出发让读者真正认识到了文明冲突和演变过程中真实的穆斯林人民形象和纯正的伊斯兰信仰。伊斯兰和西方的双重创作视角是他们的创作优势,夹杂南亚本土语言特色的英语写作是他们独到之处,反恐前线的地方风物与西方社会穆斯林人群在"恐怖时代"的转变和所面临的冲击是这类作品区别于主流文坛最显在的关注点。对这类文学现象进行提炼、分析并区别于西方本土的9/11文学,有利于我们正确接收他们传导的文化信息,真正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文明。  相似文献   

9.
森鸥外作为与夏目漱石齐名的文学巨擘活跃于日本明治、大正文坛,是儒学教养深厚并接受西学的"双足"文人,同时又是兼具体制内官员与文学创作者双重身份的"两生"生活者。森鸥外的文学作品发轫于日本现实,具有深入的时代思考。在短篇小说《蛇》中,森鸥外运用关系隐喻的文学手法,在穗积家构建出天皇制国家的场域,将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时代闭塞"下"烦闷青年"的特点具化于穗积家新世代青年,描述出他们的近代自我意识与天皇制国家体制冲突中的自我主张的盲目性与冲动性,并试图通过回归儒学传统对这一时代病症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二战后的重要小说家A.S.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国内外批评家的诸多评论。论争的焦点之一是争论《占有》属于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叙事传统还是属于后现代小说范畴。论文拟从小说《占有》的形式美学和读者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小说的文本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占有》是一部带有创作者自觉意识的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小说通过非连续性分层结构、多维度意识表述和"现实主义微镜头"等多种叙事形式的融合,再现了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真实。这种真实既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对世界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和复制,又对历史、真实和主体进行了本体论意义上的质询、探索和重构。小说所表现的艺术观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11.
以文艺创作"三环论"为基础,第一次运用创作者心境"内容"的概念,对中国文人画意境与创作者心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论证.弄清文人画意境与创作者心境之间的联系,对文人画艺术的赏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青"作家经由"文化寻根",远离了"政治反思"的主流话语,走向乡村和民间,重获对历史和现实言说的权力,从而建构了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但是,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提供给"寻根派"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使他们距离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不管他们是以温情的目光重建自我的"历史"记忆,还是以精英姿态彰显自我的"启蒙"情怀,这种剥离了"个体"的真实历史境遇和拒绝历史承担的群体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对"自我"和"群体"真实"身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洪水和同胞婚姻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洪水是神话创作者用以灭绝人类的工具,是他们为同胞婚姻设定的必要条件,与历史上的洪水灾难并无直接联系;神话中的同胞婚姻不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同胞婚姻的再现,而是人类潜意识中同胞婚姻欲望的表现.神话中的同胞婚姻以"世界上只有同胞二人"和"天意许可同胞婚姻"为前提,旨在强化现实生活中同胞不可结婚的普世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同时创作者还必须把握好真实性的法律维度,以免因读者“误读”而导致侵权。而法院在面对此类案件时又必须审慎立案,避免被“读者”身份所同化,从而影响法官的中立裁判。  相似文献   

15.
新闻和文学的分野与融合——新闻文学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文学”界定的是这样一类文体,它既有新闻体裁要素,又具备文学体裁特征,创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华,将两种文体要素溶于一炉: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活泼,融汇感情,文字精彩之长,补新闻写作结构呆板,语言枯燥之短,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普遍意义的现象和问题,使新闻价值的体现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贺词     
“恭贺贵刊刊发了大量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只有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和他们面临的问题,政府才能制定好的政策并提供技术支撑,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布鲁斯·艾伯茨  相似文献   

17.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8.
"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出现的所谓"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趋向,并没有使艺术与生活合一,而是意味着艺术形态的改变、存在状态的改变、价值趋向的改变、艺术手段(媒介、工具)的改变、艺术思维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改变……。只要人类不灭亡,审美一艺术就不会消亡。不论什么样的生活特异化,都不能离弃生活,而应该既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又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诗人李贺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的强调性论述,实现对这位"鬼才"诗人的创作风格的再认识。首先从"以鬼入诗"的内容特征入手,简要论及这一特征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的出现与发展,以发展的眼光来追寻"以鬼入诗"的社会思想实质,同时围绕李贺个人生活与情感际遇来探究这一特征的精神根源。其次,从李诗中大量出现的视觉意象出发,将文学作品当做创作者主观心理变化的外在参照来认识,并试图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提出:当支多可供欣赏的因素在作品中同时出现时,创作者与欣赏者应当如何处理主题与各因素之间的间隔,使更高层次的审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创作者的心灵与生活中的素材相互碰撞和磨合的过程。文章通过论述创作心理活动在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影响创作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培养创作者健康心理活动的方式:一是培育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二是丰富创作者的审美想象;三是提高创作者的审美理解力;四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