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体的承认"是知识生产的根本动力,在西方"期刊承认"乃"共同体承认"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人努力生产、发表创新性的知识以赢得"共同体的承认".然而在我国,量化考评下的"期刊承认"并未得到大部分学术人的真正认同,已非"共同体承认"的一部分,学术人生产知识主要是为了取得形式化的"期刊承认"以满足各种实用性的目的,而非生产出创新性的知识以赢得实质性的"共同体承认","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失灵.为了化解两者之间矛盾,我们一方面应使"同行评议"机制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制度,以弥合"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之间的断裂,从而真正激励学术知识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国家行为体对于科学家群体的知识依赖是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特征。在深海、极地、外空、网络等全球治理新疆域中,科学家的知识权威和网络化构成的认知共同体也成为影响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北极渔业治理中,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作为重要的认知共同体,坚持双重身份、需求方驱动和非直接约束原则参与治理,而共识性、开放性和非强制性的治理特征为其推动北极渔业的议程设置、国家政策和社会共识,以及间接提供决策方案创造条件。但是,认知共同体的软性"去国家化"与科学家群体国家认同之间的平衡问题,认知共同体影响力的阶段性递减或反向影响,不同认知共同体之间面临的相互竞争等问题,构成认知共同体参与北极渔业治理的主要制约。  相似文献   

3.
已过"而立之年"的<求是学刊>,带着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荣誉,迎来了发刊第200期的重要时刻.作为<求是学刊>一直的读者、20多年的作者,特别是曾经8年的编者,我不仅为她日积月累的成果和荣誉而高兴,更为她矢志不渝的精神特质而感动,这就是:对真理不懈的求索和对学术品位不变的坚守.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首次鲜明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他说:"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总体思路,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对外战略总体走向,并且指导中国外交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判断首先,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机制的作用下由中华诸族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创造的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表征,以各种蕴含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具有中华精神气质的共同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成机制、 文化竞争与调适机制以及结构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始终深蕴着一种执著的本位精神,虽然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文化、 海洋—工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未造成双向性的优化组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走上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整合布迪厄与墨顿关于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了量化考评制度对两所地方性大学44名学术人知识生产实践和观念的影响。文章认为由于我国的"期刊承认"并未得到大部分学术人的真正认同,已非"共同体承认"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机机制的失灵。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性别和科学的研究中,出版物产出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出版物的产出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社会过程.科学研究只有通过出版物才能进行交流和受到检验,并且形成科学的优势.我们只有对影响科学家出版物产出量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性别在这方面的差异有所认识,才能对职称、级别和收入等报偿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评论,并予以纠正.出版物的产出量对学术地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共同体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共同的生存需要、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等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世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构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海德格 尔、列斐伏尔、赫勒分别从"日常共在的共同体"、"日常生活异化的共同体"、"日常生活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体"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日常生活共同体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场域的整体性变动,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立足时代和现实关怀,在学术理念、理论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提升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努力呈现全球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变迁实质.面向中国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需要,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亟待加强本土化探索,寻求全球视域与本土场景的"视域融合",努力建构与本地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逐步以科学形态形成对话能力,提升自身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话语权,以此为基础,参与调整、解释、建构和传播中国的国际话语.这一努力具有三个侧重:立足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语境;建立跨学科的整体性视野;坚持以本土议题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战略型科学家及其培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有着新的需求及要求。战略型科学家的培养应得到高度和广泛的重视。战略型科学家有特定的内涵及条件 ,对科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战略型科学家的成长和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从战略家到战略型科学家 ;二是从科学家到战略型科学家 ;三是科学家和战略型科学家同步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