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陶为群 《创新》2015,9(1):38-41
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中具有的两个部类不变资本积累变量,提出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的图解法,可以直观、简便地获得扩大再生产公式的解,以把握怎样求解一般的扩大再生产问题,特别是可以直观地发现和认识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陶为群 《创新》2015,(6):53-57
文章提出马克思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优化的图解法,可以替代已有的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优化问题的各种求解方法,直观、方便地获得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最优解析解,切实简化社会扩大再生产优化问题的求解。借助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个举例,扩大再生产的优化的图解法得到了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3.
陶为群 《创新》2016,(4):33-38
文章提出一种借助拉格朗日乘数法优化两大部类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方法。运用拉格朗日函数法,将获得扩大再生产的最优解析解问题,转化成目标函数在定义域边界点上的若干取值比较和判定问题,使问题变得很简单、明确。进而容易地确定扩大再生产的最优解所处的边界点,获得最优解。借助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个举例,对此方法做了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4.
朱殊洋 《探求》2006,(3):46-48
本文运用现代数学思维,把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条件由不变资本空间变换到收入空间,避免了同义反复的论证,进而证明了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充分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经济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 m)>Ⅱc。如,一九五九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耐群等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问题解答》一书第六十五页指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九八○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第五○八页指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则是,Ⅰ(v m)>Ⅱc或Ⅰ(a v m)>Ⅰc Ⅱc。即第一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多于两大部类一年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以便第二年有多余的生产资料用于…  相似文献   

6.
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平衡性表现为有计划和按比例发展的更广泛的范畴,并受生产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互关系中变化的制约,而这些变化本身又影响扩大再生产比例。集约化给予再生产基本要素平衡和比例的演变以决定性影响。在按节约资源方式进行再生产的集约型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条件的特点是,国民收入和社会最终产品比社会总产品  相似文献   

7.
杨建华 《浙江学刊》2015,(2):201-214
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是以乡土社会的现代转型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乡土社会具有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社会发展既有着小农生产的"内卷性"、差序格局中的非契约性和家庭本位下公共精神缺失的负功能,但也有着与现代化兼容的无限可能性,乡土社会的传统共同体为现代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厚实基础,修己安人、寓教化于生活对建构现代社会文化道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七五”计划建议指出:“七五”期间,要坚决把建设重点切实转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我们必须为此而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简言之就是用现代的工业设备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武装农业。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8—399页)农业再生产的这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2011,(6):34-37
从社会哲学层次而言,社会资本就是能够为特定主体带来回报的社会关系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资源,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社会关系的生成是同步的:现实的人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前提,物质生产和交往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实践基础,人的需要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必要条件,这三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本的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形成市民社会观念的同时,也宣告了社会治理的"国家主义"时代的来临.在反抗绝对国家的过程中,市民社会开始与国家相分离,市民社会的形象经历了从政治社会到"需要的体系"的演变,并最终沿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边界确立起了自己与国家的界线.19世纪晚期以后,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趋势发生了变化,国家一步步地侵入社会,并最终形成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相重叠的"行政国家",它标志着国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结构出现了重组的趋势,正在形成一种"新市民社会".这种新市民社会必将终结国家主义的历史,使社会治理迈入"后国家主义"时代.  相似文献   

12.
徐跃华 《探求》2009,(6):54-58
本文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从供求非均衡的角度,建立了两大部类物价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表明:在没有社会心理预期介入的情况下,均衡价格总体是稳定的。这说明,通货膨胀是主观预期的产物。因此,消除社会心理预期是稳定物价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李洪君 《学术交流》2001,21(3):11-14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异同?二者又是如何转换的?转换的"中介"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把两类规律统一起来,又指出了其根本区别.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表明即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最关键的是"两类规律"可以相互转换,其"中介"是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的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共同诞生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之中,"思想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张力,在后现代社会理论登场之后达到了新的临界点.后现代社会理论总体上对现代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反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知识论上对"普遍真理"的消解以及对边缘话题的关注,全方位解构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预示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趋向:在反思社会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把握社会规律可能性的前提下,坚持对社会学常识的反思;倡导多元主义警惕话语霸权;关注偶然性和边缘性话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时代依然是资本的时代,马克思通过"资本"将现代社会的本质一览无余。对于现代人而言,马克思最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他指明了资本增殖的三个界限:资本增殖的界限、资本收入的界限和资本实现的界限。资本的界限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边界。现代社会一旦超越这些边界,就必然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当中。如果现代社会既不想放弃"资本的增殖"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又不想堕入到"欲望的狂欢"之中,那么,现代社会就必须恪守"资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是控制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单向度"是马尔库塞描绘发达工业社会现实时所使用的一个特定用语,它表现为四种形式:社会的单向度、人的单向度、思想和文化的单向度、政治领域的单向度.他希望建立一个人的本能欲望得到完全解放的"新社会"并提出被拯救的技术的可能性,这种技术将会尊重事物的潜能并认识到在形成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责任.马尔库塞的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雷卫平 《学术交流》2012,(6):135-138
社会稳定是人们正常生活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社会稳定之魂。文化具有实现社会稳定的功能,在文化社会稳定功能的实现路径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功能;要加强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要依靠高质量的文化人才队伍,推进我国文化创新,抵制西方国家文化扩张;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3):8-13
改革开放之初,党提出把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调整国民经济,其实质是调整过去的社会发展机制问题。重生产、轻消费的社会发展机制已不能继续主导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必须转到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来。党和国家首先在思想上重申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其次,通过调整农、轻、重的比例以及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完成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再次,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思想成为编制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以规划保证新的社会发展机制的良好运行;最后,人民消费水平是否提高是检验政策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1978年开始的改革转变了工业化初期重生产轻消费的社会发展机制,变为"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机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来看,这次调整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消费社会"多有论述.人们认为,消费社会是生产社会的延续,西方社会已经步入了与传统社会明显差异的消费社会,高度物化、大众消费、个性化消费、消费者主权以及妇女的主导地位等等是其特征.同时,消费与生产的矛盾、生态危机、价值观念以及消费主义全球化等严峻的问题仍是西方社会的困惑之处,"消费社会"的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