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人传奇之出现,一方面源于志怪的精致化、文章化,另一方面则与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有关。正史之外的汉魏六朝杂传,由于与史的疏离状态,较少受到正统史传撰写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在不自觉中走向了小说,孕育了传奇的胚胎。如果说志怪主要在题材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开拓方向的话,那么,杂传则主要是在文体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由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就它命名之意即为“传述奇遇奇事”。它的主要题材已由鬼神之怪逐渐转向人事之奇,脱离了六朝小说荒诞不经、因果报应的主题,开始正面摹写人生、反映现实。唐传奇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致地反映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中在爱情婚恋题材中,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洪迈《容斋随笔》)的士人与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震撼人心。这类题材在唐传奇中历来被人们视为最具艺术魅力的内容之一。我们可以把爱情婚姻小说根据其结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悲剧型(包含怪异悲剧型),一…  相似文献   

3.
一“王度即王凝”問題的發生不少研究唐代小說的同志,都把“古鏡記”的作者王度,認为就是“新唐書”“王繽傳”中所提及的那个王凝(即王績之兄)。这种說法的产生,不是沒有原因的。原来王度是隋末唐初之际的人,他是一个由六朝志怪小說过渡到唐代傳奇小說的起着桥梁作用的小說家。可是他的名字,不仅在“隋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怪艺术新质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聊斋志异》从六朝志怪小说“明神道之不诬”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也摆脱了唐传奇“以幻设之奇自见”的偏执,自觉地运用想象和幻想进行文学性的虚构,谈鬼怪狐仙大都有所寄托,借以表现作者的情志,在短篇小说形式上和艺术表现方面,也多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古镜记》是一篇颇有影响的文言小说,向为研治唐人传奇者称道。但是,关于它的作者和作年,长期以来分歧迭起,直至近年仍有异议。随之而来,对它在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出现了不同评估。因此,探明这篇小说的作者和作年,至关重要。前年,笔者整理校点了元代以降久已失传的《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付排)。它为我们研究初唐杰出诗人王绩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也为探讨《古镜记》的作者和作年提供了比较充实的证据。本文拟据此申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说这种体载,应该说很早就已经在我们先民的生活里萌芽,但是,与诗歌相比,简直无法望其项背,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就是颇得后人看重的六朝志怪、志人之作,严格说来也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只是到了唐传奇的出现,文言小说才算  相似文献   

7.
一、诗韵体——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构成自唐始,小说发展大体出现两种路数:一路是继承《搜神记》等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专以猎异搜奇、谈狐说鬼为职志的笔记体小说.这类小说保留了六朝志怪的基本特征:文言体语言,民间怪异传闻名人轶事内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古典小说渊源流长,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到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生阶段。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虽对小说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严格说来,毕竟还标不上真正的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大多属宗教说教,充满了离奇荒诞的色彩;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只是记叙轶事琐闻,囿于真人真事。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它反映社会现实,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相似文献   

9.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唐人小说,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律诗可 称一代之奇。 ——洪迈语,引自《唐人说荟·例言》  相似文献   

10.
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之嬗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传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小说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小小情事,凄婉欲绝,询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2]唐传奇对后世诗词、小说、戏曲、讲唱文学诸多文学样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唐传奇在话本小说中的嬗变情况加以探讨。话本小说包括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两者的划分,我们主要参照谭正璧《话本与古剧》、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欧阳健、萧相恺《宋元小说话本集》等书。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上古时代,已经出现讲故事的说唱文学,如《苟子…  相似文献   

11.
奇幻:中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实录是我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我国实最小说确实是源远流长,但一般来说,它的源头是六朝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而奇幻,它的源头却要上溯到上古神话传说,中经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讲史故事和神魔小说以及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一直到今天,真象一条理不清、斩不断的红线,源  相似文献   

12.
清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一般认为它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余脉。其实,它是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并且加以发展而获得成功的,不独采自一家,比如,它也从唐人传奇小说中进行了借鉴学习,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我国小说的创作到唐代步入了成熟阶段。唐人传奇吸收了秦汉史传文学的写法,从  相似文献   

13.
辨疑志中唐时期当单篇传奇蓬勃兴起的时候,承袭六朝志怪传统的短篇小说集仍在不断地出现,但是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辨疑志》一书。《辨疑志》,陆长源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三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唐宣武行军司马吴郡陆长源撰。辨里俗流传之妄。”原书已失传,只有《说郛》(原本  相似文献   

14.
《传奇》是晚唐小说家裴鉶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构思奇丽,描写婉曲,寓意幽深,体现了唐人小说一些共同的创作规律,为历代小说史家所推重。 (一) 《传奇》也以“神仙恢谲事”为题材,但并不“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与汉魏六朝志怪群书大相异趣,它是借“神仙恢谲事”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晋六朝朴素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和变文、话本等市井文学共同孕育了明清神魔小说,形成了由文言志怪小说至白话神魔小说的演变体系。从题材来源看,神魔小说更多的是取自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宗教化了的历史传说,产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一大批作品,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可以说,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三教圆融”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传说为题材,以宗教幻想  相似文献   

16.
邓春玲 《南方论刊》2014,(7):100-101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爱情主题从六朝志怪小说的"人鬼相恋",到唐传奇的"始乱终弃",从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的"痴情女子负心汉",再到《聊斋志异》的"痴情女子痴心汉"。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路线,这是古代作家对理想爱情积极思考、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苗贵松 《理论界》2013,(1):146-148
唐传奇作者开始跳出传统藩篱创作小说,因抒情诗传统对他们的影响很深,故唐人小说多浓在诗情,而宋世小说更富于画意,这与宋话本作者已非唐传奇之士林华选,并与宋代绘画尤其是风俗画兴盛不无关系。文章以《游仙窟》、《霍小玉传》《红线》、《莺莺传》、《王幼玉记》、《李师师外传》和《碾玉观音》为例,诠释了诗情画意为唐宋传奇的整体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8.
杨之的《路阳伽蓝记》已符合小说演进中的各种特质,譬如题材由志人、志怪演为四类,兼融史传笔记、稗官野史与神怪杂录,明显地看出其超越六朝小说题材的地方;再如艺术手法由缺乏结构主题,到结构曲折、主题繁复;文字由单纯叙述到有叙述有描写,间杂俗语、对话;文彩由朴质记录到骈散并行、修饰烘托。这一切都使杨之小说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言小说,主要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二大类:笔记体以《世说新语》等为代表,它们不重情节,献给读者的往往是一片断简、一幅素描、一个细节、一个印象……就在这零星的展示中,作家的情趣和独特审美感受呈现了出来;传奇体以唐人传奇等为代表,它们重情节,同时也重视意境、情调、书卷气……作家的主体情感便寄寓在这纷纭的世界中。 关于唐人传奇的文体规范,古代人似未系统地思考过。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杂传记中多录鬼神灵怪之词,哀调深情,不异畴昔。然影响所托,理亦荒唐,故不能一一尽之。”用“杂传记”称唐人传奇,注意到了其“传”和“记”的体制,并指出其“哀调深情”的抒情色彩和“多录鬼神灵怪之词”的虚构特征,实属难能可贵,惜未能进一步展开论述。至于陈师道《后山诗话》所云:“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鉶所著小说也。”则专就裴  相似文献   

20.
龙的形象在六朝的志怪作品中比较简单,在唐传奇中开始趋于生动。在龙的系列群像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龙女形象。龙女形象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渐渐褪去令人类陌生和恐惧的异类形象和兽性,直至被赋予人格化的、为人类接受、亲近并与之婚配的温柔形象。唐传奇《柳毅》的出现,真正使龙(龙女)成为了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