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标志着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经过这场论争,美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由实践本体论转向生存本体论,由主体转向主体间性,由世俗现代性转向反思—超越的现代性的变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2 0世纪 90年代美学界令人瞩目的景观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 ,以及修辞论美学、否定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这场批评与反批评、超越与双重超越的论争展示了世纪之交美学界多元化的理论景观 ,集中体现了中国美学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显示出中国美学蓄势待发的生机活力和前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去进一步思考 :后实践美学自身存在的诸多局限 ;美学理论与争鸣和现实的脱节 ;美学界匮乏原创冲动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提出的实践观点为基础建立的美学体系,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经过无数美学家的努力,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美学学派,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践美学受到其他美学学派的挑战。如……  相似文献   

4.
所谓当代美学的实践诉求,实质就是要求当代美学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即通过审美教育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文化建设的实践,这是当代美学的社会性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要加大美与审美的理论研究;各种媒体要以审美教育为己任,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的不良现象给以批评、引导;各类学校都要开设审美课程,对青少年给以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审美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当代美学的实践诉求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张伟 《学习与探索》2001,24(5):13-19
马克思哲学所完成的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从根本上讲是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马克思站在全新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人的类本质由异化走向复归的角度来论美.马克思美学宣告了柏拉图留下的美学之谜这一类形而上学本质的终结;宣告了在近代哲学背景下,困扰美学的所谓主客体二元对立视角的终结;宣告了德国古典美学的抽象理性传统的终结;宣告了自美学诞生以来,美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美的固定模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美学视角的品牌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与美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春雷 《学术交流》2013,(2):137-139
审美是品牌构建的重要因素,品牌中的美学价值是建立视觉和情感品牌的重要途径,审美因素对品牌价值的构建起决定性影响。因此,从美学的维度阐释品牌竞争优势是剖析当今品牌运动的关键所在,品牌美学规律的探讨更已成为现代品牌学、品牌系统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一个崭新视角,从品牌中的美学问题着手,通过美学的价值创造和品牌的美感体验两个角度,分析美学影响品牌价值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7.
比较美学不仅是多种文化语境中的比较、理解和对话 ,而且是维系人类美好的感情、信仰和理想的最佳纽带。由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决定 ,比较美学在 2 0世纪从孕育到形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 2 1世纪 ,比较美学必将大力发展和日臻成熟。其成熟标志和发展契机主要是 :1.比较美学理论专著问世 ;2 .在高等学府开设比较美学课程 ;3 .比较美学系在重点高校中建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概述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他以"美学"为锲入点探讨审美与身体关系的这一理论尝试,不仅阐明和重申了其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而且揭示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架构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的继续。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60年来共经历了三次"美学热".前两次"美学热"分别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自90年代初发端至今方兴未艾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继前两次"美学热"之后兴起的又一次"美学热".在前两次"美学热"中,审美文化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一直处于复杂微妙的关系,当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热潮对于当今时代审美文化如何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展示了一种值得期待的良好端倪.  相似文献   

10.
韦林枚 《创新》2013,(4):109-111
图书编辑美学属于美学的分支学科,是基础美学走向分化的产物,是研究图书编辑活动中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建构图书编辑美学的必要性、图书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构成、图书编辑美学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原则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关于图书编辑美学理论建构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美学是使对存在的研究真正上升到理论思维的纯粹哲学,而不仅仅是哲学的附庸,因为哲学之所以能成为追问存在之本意的一种形上之学,在于它是美的存在的创造方法。作为美学的哲学只能是对政治的反思。柏拉图第一次揭示了哲学与政治的内在一体性,即政治的本质是哲学性和知识性,所谓"最好的政治"是哲学和知识,而非现实的制度和实践;哲学对更高存在的创造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政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特殊技艺,从而使哲学成为一门政治美学。马克思重新为现代政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将现代政治重新带回到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理解的界面上。就这一点来说,马克思学说是一种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美学以其特有的人学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美学中独树一帜.对人的本体性关注贯穿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侧重从人的内涵探讨美学的人学认识论、以人的理想为指归思考美学的人学价值论、以人的生成为核心展望美学未来的人学发生论的理论脉络,它们共同构成了朱光潜对人的、同时也是对美的本体性追问.复杂性、浑整性、贯通性是朱光潜把握人的问题的主要特征.由于朱光潜紧紧联系着人的问题来思考艺术与审美问题,这使他的美学在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境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灵感的研究在美学研究领域是一个难题,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美学特征,这几个特殊的美学特征分别为:亢奋美、独创美、瞬时美、神奇美。  相似文献   

14.
姚君喜 《社科纵横》2004,19(3):101-103
国内不乏对西方美学史系统研究的著述 ,但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由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 ) ,堪称是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西方美学通史的著述。该著从独特的美学史观出发 ,立足于现代视界 ,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缜密的结构 ,构筑了一部活的西方美学通史 ,本文将对该著独特的理论视界和美学史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南宋以新的解释学精神和方法对汉、唐、宋即后三代的学术总结,对夏、商、周即前三代的回向和解释,提升了中国学术的理论思辨水平;而其指向则是内在心理的,它以“涵泳”即涵化吸受与沉潜体验将通经体道的家数学术在很大程度上转换为缘经体道或缘事缘情体道的个人性学术,实质上是一种美学观照和构建.其解释作为与西方哲学解释学不仅在方法论上有接近处,而且赋有存在论美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张弓 《学习与探索》2012,(7):134-138
美学的实践转向所导致的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方向与文化艺术规律的关系,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柏格森美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地方,其中最令人诧异的是:他既认为艺术是揭示现实的主要手段之一,又从未全面阐发他此类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专著<笑>对艺术的作用做了详解,①也不过用了二十页的篇幅.或许正是因为柏格森在这一方面没有做过集中专门的研究,他的艺术观念至今还罕有人知;T.E.休姆是英国一位唯一有影响的柏格森美学研究者,写过<柏格森的艺术理论>(1924)这本大作,②对柏格森的思想却有些误解,这点容后细说.  相似文献   

18.
陈开晟 《唐都学刊》2008,24(5):108-113
"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分判,尽管指出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两大倾向,但却容易忽视它们内部之间的共同性与复杂性.文章在辨析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视角之外一直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尤其是夏夫兹博里与鲍姆加通的美学思想.他们的美学意义,往往由于这种二元断制以及康德美学的巨大影响而被低估.  相似文献   

19.
美学劳动主要指第一线服务员工展现出的具有美学特质的特殊服务风格,可经由组织招募、训练及服务接触等过程获得.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等方式,首次探索性地尝试讨论美学劳动及其与导游服务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法了解目前我国导游员及其管理者对美学劳动的认识、管理和实践,以及游客对美学劳动的要求与评价情况;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以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的中介,而且是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审美和艺术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也是人的一种符号化生存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使语言学转向在现实中充分实现,即高度发展人的话语生产,从而以符号化审美实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