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外来产品打进日本市场“难于上青天”的情况下,台湾华康科技公司却牢牢地占据了日本电子市场。如今,华康公司每年都要提供 80万套电脑字体给日本消费者,平均每个电脑使用者手中就有 3.5套。个中真谛,公司总裁李振瀛深有感触,说其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靠经常了解日本朋友对产品的抱怨。 再好的产品,顾客在使用过程中,总难免会对产品的性能、色彩、包装等诸方面感到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难以与厂家直接沟通的情况下,就会通过抱怨发泄出来。对“上帝”抱怨的态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有些企业对顾客的抱怨置之不理,甚至认为是无…  相似文献   

2.
余芳倩 《决策探索》2011,(19):30-33
2011年5月初,记者在北京看到这样一张照片。那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中国妈妈莉莎和女儿在吃过东西后,随手在店里拍来的。照片上,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盒子,上面有蓝色的花纹,金棕色的底色,白色的植物,优雅简洁。这可不是女孩子的化妆盒,装在里面的是洋茶叶。“更讲究品牌和包装,和中国茶叶风味韵味完全不同。”莉莎说。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14,(1):102-102
正哲理的故事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禅院。禅院建成后,建筑师请天皇来御览。天皇在禅院里边走边赞叹:"这里真美,真是日本最漂亮的庭院。"说着,天皇指着院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院里最美的石头。"  相似文献   

4.
《说苑·敬慎》中记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唯独一个老人,却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老人,对他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  相似文献   

5.
刘长柏 《领导文萃》2008,(4):128-130
给你的上司“上上彩” 事件:公司的例行早会上,陈婕用一段精彩的文字将工作报告描述得言简意赅,并恰到好处地在报告资料里加上一些有色彩的标记或是注释。结束时,陈婕微笑着说:“这份报告的出台,我们陈经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很感谢他!”陈婕在赢得了老板和各部门主管称赞的同时,对此事并未过问的陈经理也喜笑颜开。  相似文献   

6.
经济     
《领导文萃》2013,(18):133-134
中企主导全球6大类商品产销 《日本经济新闻》汇总了2012年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份额调查”。在50个品类的全球市场份额调查中,中国有6个品类排在首位,比上一年增加了一个品类。这6个品类分别是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还有光伏电池、造船和香烟。  相似文献   

7.
《决策探索》2008,(1):52-53
日产汽车有一半用于出口,而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和西欧各国。日美、日欧汽车摩擦问题,应该说,对日本汽车产业是一个重大事件,如何摆脱这种汽车摩擦困境,不仅对汽车产业,而且对日本经济来说,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课题。因为,汽车产业是支撑日本经济的骨干产业。  相似文献   

8.
说到“马虎病”,可谓源远流长,由来久矣。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 如果不与西洋民族接触,咱们依然是自成一个世界,也就无从得知自己的短长。自鸦片战争 以后,门户洞开,不断受到重重外力的压迫,于是才觉悟到咱们的民族是有这种“病”的, 也都在寻找治病的“药方”。直到 20世纪 30年代,鲁迅先生找到了一剂“诊治”这种“病 ”的良药。先生说:“中国四亿个人生着一种毛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若不治疗就无法 救中国。”他同时指出:“日本人所具有的认真精神是要中国人学习的。”先生辞世 60多 年了,而我们仅向日本…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还没有走出低谷,仍处于低迷当中。据此,有人说,日本病了,病得不轻;也有的说日本从经济巨人变成了“东亚经济病夫”。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这种现象也是比较特殊。按照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日本早就应该走出低谷了。为此,有许多搞预测的经济学家都“栽”在这个问题上。最近,日本首相小泉认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深层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问题,一是企业的竞争和活力问题。我们认为,从结构问题看,除了产业结构等问题外,还有一个资本结构当中的股权结构问…  相似文献   

10.
初抵北京 田中角荣是1972年7月7日当选为新一任日本首相的。作为外交部的日语翻译,我记得田中角荣抵达北京是1972年9月25日中午。那一天北京天气很好,但气氛很严肃,下了飞机以后,田中显得很紧张。日本有一个习惯,初次见面都是要介绍自己的名字的。他说,“我叫田中角荣”,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他是田中角荣。他还说,我是54岁当了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语气中强调了54岁,也就是强调他很年轻,很有为。  相似文献   

11.
程国远 《领导科学》2001,(10):24-25
有信息说,日本正在构建“失败学”,成立“活用失败知识研究会”,专门从事搜集事故案例、获取经验的研究,以开发新的“知识资源”。笔者由此而想起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一句话:“成功常成为下一个失败的原……  相似文献   

12.
<正> 有人说:同种类的商品比质量,同质量的商品比服务。那么,当质量、服务差不多时,商品与商品比什么呢?当然,比的地方有很多,但这其中有“颜色”的一份。众所周知,商品给顾客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而好的“第一印象”最令人看重,又最令人难忘。为此,日本色彩专家大智浩说:“人们在掏钱购物时,实际上是在无意有意地购买颜色。”这就是说,好的恰如其分的颜色是促销商品的重要法宝。 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广东健力宝饮料有限公司原来生产的老式冰淇淋都是乳白色的,销路不理想,后来他们换成赤、橙、黄、绿等色,且代表不同味道。结果,很快勾起了顾客的胃口,导致销量大增。  相似文献   

13.
张兮兮 《领导文萃》2008,(13):97-97
江西南昌某区以“美化市容”为借口,下发红头文件.规范临街住宅空调的安装、颜色,并规定临街的窗户必须使用白色窗帘。谁说我们的官员没有想象力,行政权力的“手”想伸多长就多长。干脆,政府出钱让每个市民都去做一下整容手术,满大街俊男靓女,那才真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矿井排头兵--访山东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些年,听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大油田,派去大批钻井工人钻井,过后却始终没听说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已开始产油。据说,政府有令:“钻好的油井全都封存。”原因很简单,石油资源不可再生,能在世界市场上买到就先买别人的,留着自己的以后再用。 中国内蒙古有家煤矿,煤质极好。早些年日本人拼命地买,我们就想尽办法提高产量。后偶然得知,日本人将煤运回东洋后填海。我们大惑不解。日本人倒不保守:留着以后再用。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趁着现在有钱,存些资源,以后再用。 一个是留自己的,买人家的;一个是买人…  相似文献   

15.
脸谱闲钩     
陈四益 《领导文萃》2008,(3):132-134
戏曲里的脸谱是从人性里头“勾”出来的。人有忠奸、有正邪、有勇怯、有智愚,所以脸谱也就有了不同的色彩和图案:红色表示忠耿,黄色表示干练,白色表示阴鸷,黑色表示憨直,绿色表示凶狠.蓝色表示桀骜,紫色表示忠谨,金色表示超特,而脸红的忠耿之士到了老年,气血已衰,便只能用粉红色了。  相似文献   

16.
墨西哥有一家企业为一家日本企业生产机械零部件。那年日本企业又发来了一批订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董事长、总经理亲自上阵指挥.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也都纷纷来到了生产第一线。产品按期生产出来了。董事长非常高兴,决定亲自安排货物的发送.为此.他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征求意见:我们的服务如何才能让客户比以往更加满意9公司策划总监说,现在夏天快到了.货物在船上要经过10多天才能到日本。一路上风吹雨打.货物很容易受潮,我们应免费为货物再包上一层塑料袋。听了这个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钟协 《科学咨询》2007,(12):42-42
接受了新的班级,布置了一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见过各种形状、各样色彩、各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绳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体裁。  相似文献   

18.
《论语》可以说是教育人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书。日本人的个性是能伸不能屈,因此书中许多教人在逆境中如何做人的哲理,对日本企业管理人员振兴企业有许多裨益。  相似文献   

19.
毛晶莹 《管理评论》2002,(2):20-21,19
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西欧,日本的一些先进企业,就已经在组织内部逐步建立起严格的伦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正当中国人拼命引进美国的管理理论,而美国人又开始向日本学习的同时,日本人却说:他们的管理思想方面主要是学中国的,而且早就开始学习了!正如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在其所著的《东方人的经营智慧》一书中所说:“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孔子与老子的教训给他们的激励影响之巨,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的上海的报纸,报告着因为日本的汤岛,孔子的圣庙落成了,湖南省主席何键将军就寄赠了一幅向来珍藏的孔子的画像。老实说,中国的一般的人民,关于孔子是怎样的相貌,倒几乎是毫无所知的。自古以来,虽然每一县一定有圣庙,即文庙,但那里面大抵并没有圣像。凡是绘画,或者雕塑应该崇敬的人物时,一般是以大于常人为原则的,但一到最应崇敬的人物,例如孔夫子那样的圣人,却好像连形象也成为亵读,反不如没有的好。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孔夫子没有留下照相来,自然不能明白真正的相貌,文献中虽然偶有记载,但是胡说白道也说不定。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