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金海 《江淮论坛》2003,2(3):108-112
审美直觉是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审美直觉的本质特征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但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直觉是感性统一于实践理性,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直觉是感性统一于认知理性,从而在审美直觉的发生机制问题上,中国讲"工夫",西方更重"天才".  相似文献   

2.
理性是一种实证思维方式,凭借的是人的实证行为,研究的是物理现象。澄清哲学史上对直觉的神秘化、本能化、理性化、经验论、内视论认识倾向,可以发现,直觉是生命冲动的方式,是生命中伦理情感和审美情感因冲动而对目标的直接感觉,直接领悟,直接洞察。直觉的对象既可以是物理现象,又可以是价值现象。理性与直觉因认知的生理基础、对象、工具、方式、结果和传达方式的不同,而在人的整个思维中呈现出一个以直觉统摄理性,从直觉到理性再到直觉的大直觉过程。直觉终止的地方,理性开始起步。理性终止的地方,直觉又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3.
刘向信 《齐鲁学刊》2003,(2):134-137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以“形象的直觉”为核心的美学经验论直接脱胎于克罗齐的相关美学观点。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在“艺术的独立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方面 ,与克罗齐美学思想产生了共鸣。但也是因为这一点 ,使得他与克罗齐在“艺术的独立性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确立看作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使对象具有了转化为美的可能性。是劳动实践使人获得了人的感觉 ,是实践塑造了审美主体 ,是实践造就了人的本质的多样性、丰富性 ,进而使人类实践创造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对象、事物不断地转化为美 ,同时 ,人们对美的发现 ,又使人的感觉和审美意识得以塑造和升华。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辐射 ,在时间空间上张扬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虚拟技术对原有的审美认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人类的审美认知是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所缔造出来的虚拟现实却有打破这些的征兆,虚拟现实的一个后果就是人沉浸于其中,甚至忘掉了自我,完全融入虚拟现实中去,这对于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虚拟中的审美是一种人类从未遭遇过的审美新形态,它无疑会成为未来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虚拟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审美价值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践美学探究审美价值的属性时,更为强调它的实践维度,不论是审美价值主客体统一性的属性,还是审美价值主客观统一性的属性,都不能缺失实践这一具有本体意义的重要维度.审美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中形成的,在审美过程中,人只有通过对感性对象的实践.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才能产生美感,美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完成,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构造美.  相似文献   

7.
直觉模糊近似算子诱导一个直觉模糊拓扑,证明直觉模糊近似空间具有的拓扑性质.构造并证明利用自反的传递的直觉模糊关系R定义直觉模糊下近似算子所诱导的直觉模糊拓扑满足IFT条件.  相似文献   

8.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9.
审美直觉是审美活动中极为重要也极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普遍存在.中国因为民族心理的特征,所以在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极为丰富和深刻.文章试图从中国美学史上一些重要理论家的理论如宗炳的"澄怀味象"说、钟嵘的"直寻"说、严羽的"妙悟"说、王夫之的"现量"说、王国维的"不隔"说等入手,梳理出中国审美直觉理论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轨迹,从而望能给当下的审美实践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实践观念的建构是通过直觉思维进行的,直觉思维是一个由显意识和潜意识构成的整体结构,直觉思维在实践观念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艺术的伦理传统总的看呈弱化趋势而现代悲剧艺术由于受相对主义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善恶伦理的“超越”几乎到了取消善恶判断的地步,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悲剧艺术的式微为了挽救悲剧这一传统艺术,应确立“审美价值直觉”这一美学概念,以实现美与善在悲剧审美的更高层次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张媛媛  高文金 《理论界》2006,(5):111-112
本文首先通过探讨直觉思维的脑生理基础,分析了直觉主要是由右脑形象思维产生的;接着分析了创造力与直觉的密切关系,指出直觉在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几条基本方法,在中国现代教育中打破原来的模式,以期通过充分重视直觉的作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审美在科学创新中对科研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激发科研主体的科学创新欲望 ,完善科研主体的心理结构 ,培养科研主体的自由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具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征,会毫无遗漏地表现在那个时代的服装上。每个时代的服装,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出特定的审美意味。产生于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其审美价值取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急需救亡图存而取便于动作、壮于观瞻;因迫于经济困顿而取宜于经济;因渴望国富民强而取师夷长技、中西合璧。这些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在服装的审美意味上,便表现为一种威武雄壮的力量美、一种经济实用的素朴美和一种中西合璧的时代美。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直觉的本质问题,正象美的本质问题一样,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然而,尽管人们对此看法不一,但对直觉表现为一种不同于运用词、概念进行辽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而言的心理活动形式,人们还是都给予肯定的。1982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心理学、生理学)美国教授斯佩里曾进行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实验。实验证明了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擅长逻辑、思维、语言和概念的运算,右半球主要是几何的空间结构能力、音乐和艺术能力,而且具有把杂乱的事归纳成“类”的能力。斯佩里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证明了,人类所具有的、可以不必通过逻辑思维就能够把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应当确立“审美妙悟”这一概念。作为中国人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 ,妙悟具有潜在的美学特质 ,具有类通审美认识活动的特性 ;作为审美认识活动的妙悟 ,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 ,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妙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 ,但它与西方审美直觉理论具有明显的差异 ,它是一种“慧的直觉” ;妙悟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直觉活动 ,表达的是天人相合哲学的精髓。在世界美学中 ,应确立“审美妙悟”作为一个独特美学概念的位置 ;在未来的世界美学建设中 ,应注意吸收中国“审美妙悟”学说的滋养  相似文献   

17.
试论禅宗与柏格森的直觉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直觉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却具有诸多相通与契合之处。本文将从探寻两者直觉思维的源流开始,立足于直觉观的本体论意义、直觉主体的共识以及直觉视域中的时间观等视角对其予以阐释,通过对两者在差异中所存在的契合的观照,阐释其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8.
感性的直觉经验能力是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特征,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接受,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阅读想象与创作想象的区别:读者的想象比作者的想象意义更大、更丰富、复杂和多元,且两者思维形态不同;阅读中的审美反应对大学审美教育的启示:应把“文学欣赏”或“大学语文”列入大学教育计划,应从美学的意义上上好大学语文课,并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美学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美学和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人的人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与此相对应,实践也可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活动.从物质生产要过渡到精神生产,就必然地要依靠话语生产这个中介因素.从其本质来看,人类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都应该朝向自由性审美发展,从而建构起审美和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0.
自克罗齐以来直觉在艺术中占据了崇高的地位,便于传达感性直观的特质,使色彩的艺术表现功能不断得到发掘。在当代艺术中,色彩在“解放”的口号下,以愈来愈强烈的形式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扩展着人类的思维空间。色彩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语言,直接书写着理性和性灵,在自由的表面下承载了更多的传达观念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