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鸥 《学术研究》2005,(8):140-144
陈永正是当代重要诗人,其新旧各体俱臻一流。就旧体诗词而言,陈永正崇尚真性情,大才学,深意蕴,远寄托,雅文辞,奇笔法。其诗体众体兼备而自有特点,诗尚古雅拗折而词多款曲情爱;其诗情既专且深而又含蓄内隐,恋情友情之外,亦时有因忧虑不安而产生的曲笔与怨愤;其诗法多妙思佳境,能在寻常思致难到处创造情理兼备的意境,散句拗句亦别具古朴格调。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个案研究、史论研究及其他研究三部分。个案研究包括学者型诗人、革命家诗人及其他文人旧体诗词创作研究;史论研究包括当代旧体诗词的地位、合法性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其他研究包括阶段性研究、语言及格律研究等。对目前的研究现象做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旧体诗词研究的成就和局限,也可看出进入新世纪后旧体诗词的生长形态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4.
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继承了我国古代战争诗词的纪实性笔法,具体表现有二:一是直接记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塑造各类人物形象,以达到以诗存史的目的;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述是为了抒情服务,使有限的文字最大限度地承载更加厚重的内容。这两种纪实的方式都因作者所处的时代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对旧体诗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创造性地为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立了榜样,扩展了旧体诗词表现军事题材的新天地,丰富了旧体诗词的表现技巧,提升了旧体诗词言志抒情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宋湘绮 《船山学刊》2010,(2):213-216
在新诗民族性和旧诗现代性百年纠结、双双陷入困境的今天,重新分析中国诗歌的特质是必要和必须的。以"本体性否定"的哲学理论为当代诗词创作导航,突破抒情言志的传统视野,解剖灵魂,求生存之真,挖掘诗词艺术的认识价值,将弥补中国传统诗词一个功能性的缺失。诗词艺术体制的哲学突围,引爆创作观念中"载"与"道"的双重革命,必将开创现代民族诗形建设的美学路径,民族诗歌由此将获得时代新生。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旧体诗词迅速兴起,近年来从复苏走向复兴、甚至是一派蓬勃兴旺.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具体表现在,旧体诗词创作参与者众多,出版物繁盛等方面.这既是汉字音形特点与诗词形式的精妙配合,也是古典诗词形式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效果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情况,遵循: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原则;二、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三、提倡抒发真情、平等宽容、美人之美,此三径或可得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旧体诗词具有十分明显的"气盛言宜"的特点。细究此期作品,大致可以把"气"分为三类,即不平则鸣、怒发冲冠的豪壮之气;感荡心灵、情景互动的愁怨之气;陈诗展义,低回隐忍的幽咽之气。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抗战时期旧体诗词曲的最显著特点是“沉郁”。文章从“营造黯淡凄哀的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传达悲愤之情”、“通过曲折断续的章法,表达呜咽抑郁的情绪”、“通过典型事件的叙写表现悲愤沉郁之情”三个方面入手,对“沉郁”的特色予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处于被怀疑、否定或悬置的状态,致使它被摒弃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之外,从而造成一部分文学精神资源的人为遮蔽。有研究者怀疑和否定旧体诗词的合法性,有研究者没有对传统文体在古代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和表现加以区别。要改变对旧体诗词的歧视和压迫,首先需要理解其合理性,也有必要重新厘定“现代文学”的范畴,用“现代汉诗”这一概念来整合20世纪中国诗歌,消弭新、旧诗词的对抗和对立。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表现了鲜明的现代性追求,自足地构成一种新的历史传统。在新的世纪,必须打破新、旧诗词二元对立的模式,把旧体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成果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旧体诗词的发展,又有助于文学和文化观念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王兆胜 《人文杂志》2003,6(5):78-85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作家少有不受其影响者 ,林语堂也不例外。林语堂与梁启超最根本的关联在于 :自我的矛盾性 ,思想观念的求新求变 ,对自由、平等、民主的信奉 ,热爱常识、幽默和趣味 ,文体的气势磅礴、饱含感情和文白相间等。二人最大的差异是 ,林语堂比梁启超更注重宗教情怀、多元文化之融会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9,(6):123-128
圣约翰大学开阔了林语堂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良好的学科基础、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能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四年圣约翰的教育,林语堂的"文武全才"已现端倪。圣约翰大学这种教会学校的排他性教育,不准中国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规定,造成了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学习方面的"断层",这也是教会学校——其中包括圣约翰大学欠林语堂的一笔"债"。  相似文献   

13.
南朝宫体诗与五代花间词在审美趣味上构成了趋同性.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艳丽为美,以纤巧为美,以悲怨为美."以艳为美"在艺术风格上的表现包括语言、色彩、情调上的艳丽化;"以纤巧为美"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印题材的狭小和指对纤弱之美的欣赏;对宫体诗"以悲为美"的继承促进了花间词"绮怨"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词的都市化--论柳永城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城市词作为一类独立的题材从柳永词中分离出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探讨柳永城市词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征,将其价值定位在题材的拓展和艺术的开创上,以此评判其城市词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高宜增 《殷都学刊》2009,30(1):98-103
易安诗词走的是"言志"与"言情"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易安诗重在抒发奋发进取的宏伟志向,"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纵贯始终,前后一致.易安词重在表达内心的细腻情感,因前后期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创作旨趣的不同,使李清照的同期诗词在风格上异同互见,以异为主.  相似文献   

16.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7.
冯建国 《文史哲》2007,(3):103-111
在宋词研究的历史上,“七宝楼台”几乎成为梦窗词的专用名词,而梦窗词的表面华丽与实际上的混杂零乱也几乎成为词家的共识。叶嘉莹先生是词学史上系统科学地研究梦窗词的第一人。她突破传统局囿,自辟蹊径,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坎坷多舛的人生阅历,女性敏锐细腻的观察力,融会贯通的东西方文化学术背景,以及过人的聪颖才智,在多维视角下对梦窗词进行了重新审视,匠心独具地对梦窗词的七宝楼台进行了重构,一洗梦窗词七百多年来所蒙受的不实批评,还其一座熠熠生辉的七宝楼台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8.
周茜 《文史哲》2006,(6):61-68
叶嘉莹先生的《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以新的时代眼光提出了吴文英词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叶先生此论一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吴梦窗词是否具有“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从而具有“遗弃传统而近于现代化”的“时空杂糅”、“感性修辞”两点特色,却是值得商榷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下”追求的时代精神、与权力话语密切相关的诗文理论的侵蚀、小说形态学母体及作家创作经验的烙印等因素,促成了明清长篇小说“征事纪实”的“尚实”风格。它对经典之作及其附翼之作的影响不同,在创作中,不同的作家贯彻的程度不同,同时,与之共存的相反的思想也一定程度地抵消了它的消极作用。应全面、客观地面对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从梁代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时代是一个充满诗性精神和赏美慧眼的时代。宫体诗则是梁代诗歌的典型代表,更是齐梁新变时期宫体新变的标志性产物。对于宫体诗,传统认识往往习惯于在诗歌艺术的形式表现方面对其加以肯定,同时还要指出其因题材限于宫闱之间、闺阁之内而具有题材狭窄、笔力纤弱的不足。但事实上,宫体诗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梁代宫体诗与陈代宫体诗更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