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丙寅,帝徙陶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权御史中丞,两易其任。丁卯,光入谢,言:“自顷宰相权重,今陶以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宰相押班然后就职。”许之。时光中丞告已进入,而王陶学士之命,中书独持之不下。——《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第1597页。  相似文献   

2.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成功的。李贽誉他为“宰相之杰”,一点也不过分。作为帝师,张居正也是称职的。  相似文献   

3.
当今做企业,“用人不疑”是对企业不负责任,“疑人不用”是对企业最大的犯罪。在我看来,”用人疑、疑人用;理性疑、感性用:公开疑、透明用”,这就是最好的用人方法  相似文献   

4.
说宰相     
周树山 《领导文萃》2011,(13):94-97
随便问小孩子,从前的中国谁的权力最大,得到的回答一定是:第一是皇帝.第二是宰相。宰相帮助皇帝处理国事,执掌国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群臣之首,皇帝家天下的大管家,说他位高权重,却也是实情。这里的宰相,是取其常名,随历代官制之变.名称也有变化,有叫丞相的,有叫御史大夫的,有叫太尉的,汉置三公之位,宰相非止一人,似乎是集体领导,但仍以一人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窦怀贞(?—713年),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唐睿宗、玄宗朝宰相,历任清河县令、越州都督、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濠州司马、宰相等职。窦怀贞极擅长投机钻营、趋炎附势,早年依附于韦皇后,娶韦后乳母王氏为妻,被人讥之为"国家奶爸",后又攀缘太平公主,与之结为朋党,图谋废掉唐玄宗李隆基,最终政变失败,畏罪自杀。一、宰相之子,初入仕途政声满  相似文献   

6.
“国是”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所著《新序》一书。在该书卷二《杂事》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庄王与其宰相孙叔敖的一段对话,全文有210多字,其中4次用到了“国是”一词。对话的开场白为:“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  相似文献   

7.
染指于鼎     
《韩非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当时鲁国许多人都争着买鱼送给他,可是他却一条也不肯接受。他的弟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夫唯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公孙仪说:“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心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公孙仪的意思简单而又明白.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自己才不能要别人送的鱼,因为受了别人送的鱼,就必然会在行为上迁就别人.而在行为上迁就别人,就必然会歪曲法律,歪曲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到时候自己的宰相职务就要被革掉。免掉了宰相,就没有人给自己送鱼了,再加上没有了俸禄,自己反而不能像现在一样常常买鱼吃了。  相似文献   

8.
<正> 三十三、“反间计”,后发制人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三计“反间计”曰: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主要意思是:用各种手段收买对方已经打入己方内部的人,或者是施用迷惑的手段,造成打入己方的间谍向其“主子”报告有利于己方的假情报,使对手的阴谋破产,并自食其果。 “反间计”的“反”有多种方法。俗话说: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企业决策者一定要不断地修炼自己,使自己的智谋更胜对手一筹。  相似文献   

9.
正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元年间出任宰相时,推荐刘器之到国史馆任职。这是因为,在他失势落难时,刘器之仍和他维持很好的友谊,不像其他人,在他当了宰相后才来趋炎附势、锦上添花。这种做人处事的态度让司马光很欣赏。但司马光的这种喜欢和欣赏,除了因为对方的人品高外,还涉及人性  相似文献   

10.
韩皋自中书舍人除御史(中)丞。西省故事:阁老改官,则词头送以次舍人。是时吕渭草敕,皋忧恐,问曰:“仆有何命?”渭不告,皋劫之曰:“与公俱佐降。”乃告之。皋又欲诉宰相,渭执之,夺其靴笏,恂恂至午后三刻乃止。——《唐语林校证》卷六  相似文献   

11.
<正> 常言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的管理中流行一个新观点叫: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是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其实企业在用人问题上,也往往是一种“风险投资”选聘的人,总不太可能一潭水望到底,况且人也在发展变化着,只能说基本符合条件,至于今后是否出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中期,宰相杨炎所提出的两税法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被称赞为"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其作为中国古代税制的转折点,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唐宰相陆贽参与机要十余年,从秘书学角度看,其佐政之道表现在直言相谏、具有远见卓识和民本主义上。其成功之道主要在于其翰林渊源、乱世历练、个人品德三方面。陆贽的辅佐智慧对当今秘书人员有如下启示:巧言慎行,刚正不阿;有远见卓识,用行动证明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宋国庆 《领导文萃》2013,(20):37-39
名门之后以“忠”事君 张廷玉乃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英曾做过康熙太子的师傅,也是康熙朝宰相,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仗势欺人。张英致仕(退休)前一年,张廷玉考中进士,并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储备干部),从此踏上了长达五十年的仕途。如果将张廷玉五十年的为官生涯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星云大师:自古以来,臣子嘴脸,千奇百怪,我归纳为“四种臣子”。 崇年先生:哪四种臣子? 星云大师:一是乱臣。乱臣又称奸臣、僭臣、贼臣。这种臣子不管大臣小臣,只有坏事,不会成事。自古以来.秦始皇的辅弼之臣赵高、唐玄宗的宰相杨国忠、宋高宗的宰辅秦桧、明崇祯的太监千岁魏忠贤,这些人都是瞒上欺下、一手遮天的乱臣,  相似文献   

17.
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而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卤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宋文选·记孙觌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426页。  相似文献   

18.
初,童贯得金茹越寨牒,及开拆,乃檄文,言多指斥,贯不敢奏。至是诏草数改易,未欲下也;李邦彦谓不若进此以激圣心,从之。帝果涕下无语,但曰“休休”,内禅之意遂决。(《续资治通鉴》第九十五卷,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第2493页)宋徽宗,名赵佶,宋神宗之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公元1100年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在位25年。赵佶即位后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李彦等人。蔡京、王黼先后任宰相或太师、太傅,他们与宦官童贯、梁师成相勾结,以朱、李彦为爪牙,控制着整个徽宗时期的朝政,逢迎臭名昭著的昏君宋徽宗,使…  相似文献   

19.
先是御史台以状申中书云:“检会《皇祐编敕》,常朝日,轮宰臣一员押班。近据引赞官称宰臣更不赴,窃虑此《编敕》仪制别有冲替,伏乞明降指挥。”中书不报。辛酉,中丞王陶因以状白宰相,又不报。乙卯,陶遂劾奏韩琦、曾公亮不押常朝班,至谓琦跋扈,引霍光、梁冀专恣事为喻;甲子,琦、公亮上表待罪。——《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57年8月第1版第1597页  相似文献   

20.
徐美君 《决策》2012,(6):78-79
在封建王朝,权力斗争无处不在,臣子若想身塔高位并长盛不衰,除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骄人的工作实绩外,智慧和权谋同样必不可少。唐朝宰相姚崇就是其中成功的典型,他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次卅任宰相,三起三落却益发受到信任和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