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祺州,是辽代东京道所属的一个州。《辽史·地理志》记载:“祺州,祐顺军,下,刺史。本渤海蒙州地。太祖以檀州俘于此建州,后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女真兵马司。统县一。”又“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州县同治一城,为辽州支郡。《金史·地理志》记载:“咸平府统八县”庆云为其一,“庆云,辽祺州祐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后更名。有辽河。”金王寂《辽东行部志》云:“戊午早,解鞅于庆云县。县本辽之祺州,皇统间始更今名。”《辽东志》卷一《地理古迹门》载:“庆云县开原城西八十里,有塔存焉。”  相似文献   

2.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府,……;曰长岭府,领瑕、河二州。”“长岭,营州道也。”贾耽《道里记》(《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引)记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一般公认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韩州四治三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金时代的“韩州”史书曾多次提到。是当时宋金之间来往必经之地,是南北交通的重镇。北宋徽、钦二帝曾在韩州囚居过二年之久①。可见辽金时代的韩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州治。韩州是今日何地,清末的曹廷杰有《八面城即韩州考》一文。据该城出土过“韩州刺史”边款的铜镜②,并引《蒙古游牧记》关  相似文献   

4.
东丹,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以后,在渤海故地改建并隶属于契丹(辽初建国号曰契丹,下同)的地方政权。东丹建于契丹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二月,天福城(原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为其都城。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十二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下令迁东丹之民于辽东地区,迁东丹都城至南京(即后来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这一事件,史称东丹南迁。  相似文献   

5.
宋帝徽宗赵佶的死所是五国城,这是史家都同意的,但五国城属今何县治,则向无定说。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处:一是吉林的扶余县;二是黑龙江的依兰县;三是黑龙江的宁安县。翻开地图,这三处的距离远的千数里,近的也在几百里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它们都各有一定的史料或文物可资依傍。如持扶余说的,主要据昭梿《啸亭杂录》内载:“自乾隆中筑伯都讷城(按:即今吉林扶余),掘得碑碣,录徽宗日记云:‘天会十三年(一一三五年)寄迹于此。’知五国城即此地。”持依兰说的,则根据《东三省舆地图说·辽史营卫部志·五国部》内载:“今自三姓至乌苏里江口松花  相似文献   

6.
通州与安州都是辽代东京道所属的州名。前者设置于辽景宗保宁七年,当公元975年,后者设置年代未详。金灭辽,通州与安州皆废,后亦不复置。这两个州的设置时间虽然很短,但它们、特别是通州,在东北历史地理上却为人所瞩目。据《辽史》称:“通州安远军节度,本扶余国王城、渤海号扶余城,太祖改龙州,圣宗(按:当作景宗)更今名。保宁七年以黄  相似文献   

7.
拙作《韩州四治三迁考》一文,对韩州的初、三和四治这三个所在地,都明确指出其地址,即城五家子古城、八面城和偏脸城;唯独对第二个州治白塔寨,没有指出确切地点,只是笼统说“为今双辽县的双城一带”。还说:“在此范围内踏查,没有发现古城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司徒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禹、异败绩。”李贤注曰:“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余按:《后汉书·冯异传》“异弃马步走上回阪”,注曰:“回,今俗所谓回,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通鉴》卷四一:“异弃马奔走,上回阪”,注引杜佑《通典》曰:“回在河南永宁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道皆由此。”检《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据此,知本纪注“永宁县东”,当为“永宁县东北”。《后汉书·光武帝纪》:“交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公元926年,渤海国亡于契丹国。契丹国王耶律阿保机在渤海国故地建立“东丹国”,改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为“天福”,作东丹国都城: 927年,耶律阿保机之次子耶律德光继契丹王位称帝;次年,即928年,把东丹国都城从天福迁至东平(今辽阳)。是为南京(不久,又改称为东京)。此后,天福城在历史上不见文字记载,达六、七个世纪之久。清初,一些文人旅行到此,发现上京龙泉府遗址,记述:当地土著居民,称该地为“东京”。  相似文献   

10.
唐代行交州海门镇所在方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资治通鉴》卷250唐纪66载: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春正月,由于南诏攻陷交阯(今越南河内),唐王朝遂于同年六月,废安南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一月后,“复置安南都护府于行交州(海门镇)。”(《新唐书》卷222中南诏传与此同)直到咸通六年,安南都护高骈治兵海门,收复交阯,长达十年之久的安南叛乱才至此平息。对于唐王朝咸通四年设置行交州于海门镇的所在方位,历来治史者看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北,二说在今广西博白县东南,三说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南等。清代学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卷108梧州府博白县条云:“海门镇:(博白)县东南  相似文献   

11.
<正> 1985年9月下旬,山东省历史学界和中医学界专家教授及专业工作者五十余人在长清县五峰仙庄,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扁鹊里籍问题讨论会。会议讨论围绕宋长贵等人的《扁鹊(秦越人)的里籍考证》一文展开。通过讨论,对扁鹊里籍问题初步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与会者认为,据《史记·扁鹊列传》载:“扁鹊,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司马迁还引扁鹊自言“臣齐渤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很明确,扁鹊是齐国人。又据扬雄《法言·重黎篇》、《战国策·秦策》高诱注、《汉书·高帝纪》韦昭注等书皆云,扁鹊是“泰山卢人”,名越人。卢,齐地,汉初置卢县,在今山东长清县境内。但有人据《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郑当为鄚。鄚,县名,今属河间。”《索隐》因此说。此后,便  相似文献   

12.
《卷三十二.王琨传》“出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点校本,第578页,下同)按: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云:“‘平越将军’,按《宋书.百官志》有四平将军,无平越将军。广州刺史往往带平南将军军号,‘平越’疑‘平南’之讹。‘平越中郎〔将〕’张森楷校勘记云:‘有平越中郎将,无平越中郎。’按《通典.职官典》:‘平越中郎将,晋武帝置,理广州,主护南越。’此脱一‘将’字,今补。”今考《宋书.百官志》,建威将军,官第四品;而四平(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则官第三品…  相似文献   

13.
《册府元龟》卷694载:“韦伦为商州刺史,兖、荆、襄等道租庸使,会襄州裨将康楚之、张嘉延拥众为叛,凶党万余人,自称东楚义王。襄州刺史王政弃城逃走,嘉延又南袭破江陵,汉沔馈运阻绝,朝廷旰食”。又《旧唐书。穆宁传》说:广德初,“河运不通,漕輓由汉沔至商山,达京师”。《全唐文》卷784《秘书监穆元堂志》也说:“于时周郑路塞,东南  相似文献   

14.
《卷四·齐本纪上》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启帝自随,初为左军中兵参军。(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点校本,第98页)按:《南齐书·高帝纪》亦云:“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启帝自随。”今考本书《萧思话传》及《宋书》之《文帝纪》、《萧思话传》,萧思话元嘉二十年七月为雍州刺史,镇襄阳;二十二年正月,入为侍中,领太子右卫率;二十四年,改领左卫将军;二十五年四月,复为雍州刺史,镇襄阳。则元嘉二十三年萧思话未尝有镇襄阳事,即此与《南齐书》所谓“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者,或为记年有误,或所记人名有误。复考之《宋书》…  相似文献   

15.
《卷二·宋本纪中》(元嘉 )二十九年九月丁亥 ,以平西将军吐谷浑拾寅为安西将军、秦河二州刺史 ,封河南王。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5 4页 )按 :“秦河二州” ,《宋书·文帝纪》同。《通鉴》卷一二六作“西秦河二州”。考《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 :“二十九年 ,以拾寅为使持节、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亦作“西秦河二州”。本卷下文及《宋书·孝武帝纪》又有元嘉三十年六月辛酉 ,“安西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吐谷浑拾寅号镇西大将军”之记载。又考之《宋书·鲜卑吐谷浑传》、《…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五年中华书局新版点校本《金史》,是目前最为通行而且完善的《金史》版本。然亦偶有疏漏,今举几例以供再版参考。一、《金史》卷二《太祖纪》:“(太祖)乃入见宣靖皇后,告以伐辽事。”(见23页) 按:“宣靖”有误。《金史》卷六十三《后妃传》:“肃宗靖宣皇后,蒲察氏。太祖将举兵,入告于后。”事与《太祖纪》同。又《金史》卷三十二《礼志·上尊谥》:“(天会)十四年八月庚  相似文献   

17.
《永乐大典》“平声十九庚”韵“宁”字,卷之八千五百六《南宁府一》及八千五百七《南宁府二》,是今存最早的南宁地方志。清乾隆初,鄞县全祖望名其钞自《永乐大典》之《宁波府一至一三》者为《宁波志》①。清末,江阴缪荃孙尝名其钞自《永乐大典》之《顺天  相似文献   

18.
丰州东徒的时间.辽丰州位于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然此建置隋开皇五年(583年)既有,且其州治位于今五原县东.至于何时迁至白塔村,烟台师范学校的樊文礼认为:据《辽史》卷二《太祖纪》载,神册五年(920年)辽向后唐的天德军发起攻势,废天德军,徙其克民于天德以东阴山以南的某个地方,而在《辽史》中今呼市北部的大青山曾屡被称为“阴山”,所以这个地方就在今呼市一带,而白塔村正好符合天德东、阴山南这个位置,而且辽将这些史民徒于此后就立即恢复了丰州的建置.因此丰州东徙的时间应在辽神册五年,即920年.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并形成于我国东北的新宾、桓仁一带,后于前汉晚期在汉代郡县内建立地方民族政权,辖有今辽吉二省的东部即辽河以东土地,历时七百余年。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其王建武因惧唐之征伐,乃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筑长城,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但这道长城在哪里、形制如何?史文缺乏具体记载,因此今天研究者言人人殊,出入颇大,甚或否定其有,迄无结论。笔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在今辽、吉二省,并确曾筑有长城,而所谓“东北首扶余(城)”之长城起点,既非扶余国的扶余城,也非高句丽的扶余城,而是起于早已灭亡的扶余国故地,其起点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县老边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南到今辽宁省营口市后岗子屯渤诲岸边,长城在辽河东岸,长达一千余里。高句丽长城的中间线段,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所沿用,但又未能留下沿用的记载,因此世人只知此地为明长城,遂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元人所修《辽史》在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中,是最简陋和错误最多的一部。现在将它的纂修经过和具体内容作一个概略的叙述,里面也附带谈一些个人还不成熟的意见,供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青年同志参考。一、辽的国史契丹族由于接受汉族文化较早,在太祖阿保机的时代(907—925),就已设有“监修国史”的官职(见《辽史》卷七六,《耶律鲁不古传》),国史既有《起居注》(见同书卷二三,《道宗本纪》)和《日历》(见同书卷一四,《圣宗本纪》),又有《实录》。据《辽史》辽代纂修或进呈《实录》共有四次,一在圣宗统和九年(991),二在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三在道宗大安元年(1084),四在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辽许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