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朔是创造意境的能手。读过杨朔散文的人,都喜欢谈论它的意境。杨朔的散文,那么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有深邃、优美的意境。诸如《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编什,莫不如此。而《茶花赋》的意境创造就更具有代表性。《茶花赋》通篇呈现着一个鲜明、纯粹、阔大的意境。作者通过对茶花的描绘和赞美,寄托着他奔涌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他对  相似文献   

2.
《茶花赋》赏析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茶花赋》是他的重要作品。这篇散文发表在一九六。年三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六十年代初期,正是我国散文创作的黄金时代。这期间,杨朔散文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丰收期。《茶花赋》和《雪浪花》、《海市》、《荔枝蜜》等几篇代表作发表,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赢得  相似文献   

3.
杨朔同志的《茶花赋》作于一九六一年三月。作者从一九五六年起就先后到过欧亚非很多国家,常年累月,身居异国他乡,一旦踏进祖国,犹如婴儿投进了母亲的怀抱,那种甜密、温柔、幸福、美满之情是可想而知的。“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刘勰《文心雕龙》)这是《茶花赋》的酝酿创作过程,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但仅此是不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还必须讲究高超的写作技巧,《茶花赋》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常讲,散文的写作,要有五“贵”,即:  相似文献   

4.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你看,苏东坡着实被荔枝的美味迷住了。我们读杨朔的《荔枝蜜》也象是在品尝“荔枝蜜”。“一股甜香”,一股“清气”,沁人心脾,使人不可自己地连声叫“绝”! 诗贵意境,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杨朔也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荔枝蜜》的意境,不落窠臼,不泥古人,确有别具一格之处。首先,初境新奇。果有多种,应推一最。《后汉书·和帝纪》中载:“上谓宰臣:‘朕尝欲得新荔枝,兵部遂于道路特设铺递’。”(据清赵翼《陔余丛  相似文献   

5.
在杨朔同志辛勤耕耘的散文园地里,《茶花赋》是一株引人瞩目的奇葩。在这篇一千六、七百字的短文中,作者借景抒情、托花言志,热情地讴歌了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茶花赋》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艺术构思的成功即是其中之一。杨朔同志在散文中以追求意境著称,同时也以致力于构思见长。他说: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  相似文献   

6.
杨朔的《茶花赋》是一篇咏物为主的抒情散文。托物言志,通过咏茶花,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 全文由四个段落组成。第一段(“久在异国他乡……就搁下这桩心思。”)写作者久  相似文献   

7.
杨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杨朔30年末始创作,写了不少小说、散文、通讯和报告文学。其中尤以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成就为最高。这一时期,作家出版了《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几部散文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荔枝蜜》、《雪浪花》、  相似文献   

8.
“卒章显其志”,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传统手法。杨朔同志的散文有不少篇什巧用这种笔法,成为饱含诗意的名篇佳作这里,仅择足以代表杨朔散文风格的《雪浪花》,约略体会一下篇末点化之功。《雪浪花》这篇散文,以细小而平凡的“雪浪花”作为带起全文,贯穿全篇的象征事物,把深情至理蕴含在作者信笔所至的叙写中,极见因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妙用。  相似文献   

9.
杨朔是当代一位有成就的散文作家,著有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及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等。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杨朔散文选》,内收作者在各个时期的散文作品六十篇。杨朔的散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有人说:“读杨朔的散文,象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境界深邃;读杨朔的散文,象观  相似文献   

10.
杨朔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时代气息浓郁,诗意隽永,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苑增添了奇艳的花朵。文化大革命前,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等散文集,深受读者的喜爱。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杨朔生前在各个时期写的比较优秀的散文集辑在一起,出版了《杨朔散文选》。本文拟就《杨朔散文选》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探讨杨朔散文的特点和创作经验。我们要学习、研究杨朔的散文,努力繁荣散文创作,让社会主义散文之花开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1.
杨朔的《荔枝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篇散文,也是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语文课程第二册课本中的一课。在说这个故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班上的学生:旧金山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1/2C,是一门加州大学承认的,相当于国内高中程度的中国语文课程,我们主要提供给高中第一年的学生选修,但高中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选修。能选修这个课的学  相似文献   

12.
杨朔同志的《荔枝蜜》,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秀散文。文章的结尾新颖别致,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在着意赞美蜜蜂并进而赞美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之后,意犹未尽,笔锋轻轻一转,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短短二十几个字,戛然而止,收束全文。这一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它不仅在结构上和开  相似文献   

13.
杨朔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文清新隽永,深沉明朗,具有浓重的诗人气质。他的散文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托物寄情,追求意境,感情醇厚,用字精炼,结构精巧的优良传统,但又富有造新精神,带有深刻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调新颖,掩映多姿,反映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显示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杨朔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风格: 第一,托物寄情,言微旨远,物我交融,意境相托,不断寻求诗情美与意境的创新。 托物寄情,物我交融,是我国散文的传统,杨朔既有继承,更留意创新。“物”与“情”,他常在“情”字上谋取新意;“物”与“我”,他时时剖露出赤子之心。因之,他的散文题材细微(如蜜蜂、蚂蚁,茶花、红叶、海罗杉)而诗意醇厚,语不惊人(好比友人之间款款  相似文献   

14.
《泰山极顶》是代表杨朔散文风格的名篇。早在六十年代,它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今天,这篇佳作又受到新一代的热情传颂。文中有个含义深刻的“躲”字,每每被人称道。今表管见,说说这个“躲”,以求杨朔散文爱好者、研究者教正。当杨朔写到登临南天门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作为文学之花的散文往往以它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当我们仔细品读扬朔的《茶花赋》就会被作者的传神之笔逐渐引入作品的艺术意境,不但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境地。那绚丽的茶花,展现出一幅幅春深似海的生活画面,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欣赏这一散文名篇,真觉得充满诗情画意,沁香醉人。如果从艺术美的角度而论,这篇佳作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句群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例如:(1)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初中语文第一册,杨朔《香山红叶》)前后两句有相同的词语。第一句和第二  相似文献   

17.
杨朔散文以其诗意浓郁在文学园地中卓然而立,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在古典诗文方面,杨朔确实肆习有素,造诣很深。古典文学滋养了这位散文家。我们打开他的作品,很容易找到这股源头活水。下面就这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节)讲散文的重要。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先秦诸子的文章,曾经放过奇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也曾耀过异采,古代散文家给我们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中学语文课本中就选用了《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隆中对》《岳阳楼记》等篇目。到了近代,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鲁迅就认为五·四运动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到了现代出现了杨朔、刘白羽、秦牧、峻青、魏巍等著名散文家,使散文之花在文艺的百花园里盛  相似文献   

19.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除《白香山诗集》、《全唐诗》、《唐诗别裁》收录了它之外,《唐诗三百首》、《唐诗选读》等普及读物也都选录了它。它是一首流传较广、影响很深的诗。这首诗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得到历代文学界的赞誉。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20.
吴周文同志对杨朔散文颇有研究,曾发表几篇有相当质量的研究文章。但读了他最近发表的《杨朔创作简论》一文,大失所望。该文态度之草率,立论之武断,我们不能不加以指出。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发觉吴周文同志在介绍杨朔生平事迹时,大都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测。其中有些虽然属于枝节问题,但为了防止以讹传讹,我们一一列条加以订正: 1.吴文说:“杨朔不满五岁”父亲就去世。这是根据他的胞弟杨玉玮的回忆,其实不可靠。据杨朔的胞姊杨毓璞来信说,杨朔六岁时父亲才去世。为这事我去信问杨玉玮同志,他这样答复:“父亲死时,我不满两周岁”,“家姊说的当然更确切些”。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