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有鹏的长篇历史小说《清明上河》系列小说《春潮》、《春歌》于2010年4月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他继《袁世凯》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力作。《春潮》、《春歌》两卷,作者以恢宏的巨笔书写了宋代改革的历史,令人感佩。  相似文献   

2.
高有鹏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也是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家;其披荆斩棘,孜孜以求,著述甚丰,曾经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史》、《庙会与中国文化》等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日前又发表《保卫春节宣言》,提出守护民族传统与民族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发表演讲,形成著名的守护民族传统文化运动。高有鹏继1990年代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三卷本)之后,现在又推出多卷本描写北宋中后期大改革背景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小说《清明上河》,经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很快产生巨大反响,被称为继姚雪垠、唐浩明、二月河之后我国第三代长篇历史小说作家的优秀代表。应该说,在国内外同类型作家中,高有鹏不无大师气象。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学养深厚的评论家品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讨论声音,促进中国文学的不断繁荣、进步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艺术赢得崇高的荣誉,总是与其独特的创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其第二卷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品具有显著独创性,取得多方面成就的结果.其中悲剧艺术的成功运用与出色创造,则又是《李自成》艺术独创性的鲜明标志,体现了这部作品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李自成》的悲剧艺术,既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作品独到的艺术成就,又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李自成起义所包含的实际历史内容,从而科学地探讨和澄清读者与评论者中间提出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明上河》是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继《袁世凯》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前后历时二十几个寒暑,增删十余次,可以说是其呕心沥血的扛鼎力作。为了写好这部书,高有鹏通读了宋史和宋代笔记小说,在典籍文献中去钩沉史迹,追寻先贤身影。同时,他利用闲暇用脚步与历史对话,从开封到南京到西安,他到当年王安石、苏轼等人活动过的地方考察史迹,忖度古人的内心天地,从心灵深处去感触历史的真实与震撼。  相似文献   

5.
本期学报集中发了一组评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的文章.前几期也陆续发表过好几篇.这是我院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志们一年来研究《李自成》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李自成》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空自,而且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批判了“四人邦”一整套形而上学的创作谬论,并为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6.
《李自成》是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一个光辉闪耀点,它的不少经验做法,如"深入历史,跳出历史"的创作观、"单元共同体"的结构艺术、"生活化"的艺术描写等,丰富了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宝库,深刻地影响了继姚雪垠之后的好几代历史小说作家。尽管它在人物塑造方面间杂着某些过于理想化的痕迹,艺术处理上枝蔓松散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但它的开拓之功是无可抹煞的。笔者拟分析和反思《李自成》,力求给这部刚竣工的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问世以来,受到了不同的评价。鄙见以为,不论怎么说,终归是真实地展现出我国明代末年的宽幅历史画卷。这个宽幅历史画卷上的人物,张献忠、罗汝才,甚至李自成,都不过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已,远不是能够胸怀  相似文献   

8.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成功之作——读《白门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青年作家刘斯奋的长篇小说《白门柳》,可以说是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上乘之作。它以明未动荡复杂的局势为背景,以东林、复社清流同阉党遗孽斗争的描写为重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末历史的壮阔图卷。在这里,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哲学观念乃至于社会风情、审美意识等深层的文化意识,无不显现于作者的笔下,数十年间的社会风云变幻、历史浮沉、儿女风情、沙场争战、廷争面折,也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进入了深广的历史时空之中,富有浓郁的历史苍茫感。 《白门柳》的成功,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明朝末年,阉党擅权,朝政腐败,灾荒遍地。这种社会现状造成的历史后果,一是使清流人物的清议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二是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三是导致边防松弛,为清兵入关造成了可乘之机。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描写明末这场农民大起义的成功之作,刘斯奋的《白门柳》,没有再驻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这一题材,也没有把目光瞄向清兵入关,而是把重彩浓墨泼向东林、夏社那些清议人物。这样,它和姚雪垠的《李自成》正好是互为补充,成为描写晚明社会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双壁。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近代西方那样的多党政治,而始终是皇帝独裁。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文化内涵丰富。罗慕士先生在《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对文化内容的翻译很有特色,采取的手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发表的研究《李自成》的论文,较详细地探讨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在描写古代阶级斗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笔者以为,《李自成》就表现古代民族斗争而言,也有工力独到之处,它在民族问题上所具备的认识价值,是《说岳》、《杨家将》等脍炙人口的古典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1.
李劼人历史小说叙事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上的贡献,首先是自觉接受唯物史观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其次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最后,是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他的创作表明,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学的真实性和吸烟习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应在体现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想象、艺术加工和创造 ,不违背历史常理和历史常识。从吸烟习尚在中国的形成看 ,烟草自 17世纪的万历年间才陆续传入我国 ,而长篇历史小说《红瘦》和历史话剧《关汉卿》等有关历史文学作品 ,却将其写进了所着力表现的某历史社会生活中 ,这似乎有悖于历史文学的特质和创作原理  相似文献   

13.
姚雪垠同志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和修订后的第一卷的相继出版,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的胜利成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它给在华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后的文艺百花园地增添了异彩。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在毛主席亲切关怀和期待下创作的,是在毛主席文艺思想指引下创作的。毛主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4.
李劼人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上的贡献,首先是自觉接受唯物史观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其次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最后,是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他的创作表明,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历史小说创作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历史与文学的矛盾,二是历史现实的矛盾。前者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王昭君》实现了历史与文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典范。对于后者,文章就王昭君题材的古今创作进行了简明的梳理和论析。  相似文献   

16.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全新的写作范式,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新路径,尤其是作者所持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不仅刷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为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兴局面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塑造了一位与时代错位的理学名臣与治世能臣形象,谱写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奋斗历史,演绎了一出历史宿命与时代背景交织的动人心弦的时代悲剧;其人物生命的奋力撞击,历史风云的本真抒写,则在审美维度之外引发出对传统文化的辛酸回顾、深度考察与全面反思。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中运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运用诗词、集句、对联、铭文、偈语等韵语来刻划人物,正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手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为当代文学创作丰富了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从《李自成》小说中的诗词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诗词与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试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创作手法在中国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对历史文学创作的影响日渐式微。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学。网络历史类型小说诞生后,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创意性阐释史传的手法,一方面唤醒了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史传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为网络历史小说的类型化开启了新的一页。在具体创作中,以曹三公子为代表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既有对传统史传小说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史传小说的合理改写。作为网络历史类型小说的起始文本之一,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具有一定的网络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叙事文学的历史小说,它与史作的区别,不在于对史实叙述的详略,而在于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形象来表现与概括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活的。因此,一部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对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 庐山的长篇历史小说《东王杨秀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摒弃了简单化、公式化的描写套数,把所要描写的历史人物,放到人物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去,考察其因袭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