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阿城的小说《树王》,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和艺术阐释性。"文化"是相对"武化"而言的,李立读书多却没有文化而专讲武化,肖疙瘩是一武人却体贴自然生命而极力维护文化,结果是武化击毁文化,终于酿成悲剧。在《树王》中,没有完美无缺的好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因此其悲剧性更为深刻,更有社会洞见和艺术美感。《树王》的美感还来自独特新颖的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成功运用,为小说提供了既亲切自然入乎其中,又视野开阔出乎其外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周易》"卦爻辞"与《周易·文言传》的得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系辞传》所给的信息,"辞"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它乃是一种曲托假借、言近旨远、注重文饰的特殊语体。《文言传》将"卦爻辞"称为"文言"——文饰之言,并为它作传,足见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对"辞"的审美特质就已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无迹而神"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形态,是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古代诗学倡言"无迹而神",其美学意义在于:就创作层面而言,"无迹而神"铸就了诗歌艺术含蓄蕴籍的美学品格与虚白的审美结构;就鉴赏层面而言,"无迹而神"关注了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4.
《周易》对于人生行为的教化意义,是《周易》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核。以"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人生的敦淳启喻的教化作用,是这种哲理思想的生动的社会显现,也是《周易》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周易》还进一步从道德教化的范畴,提供了一个"圣人"教化的遵循模式。《周易》中的"圣人"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所决定的,"圣人"与"天"的和谐一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此外,《周易》还提出了个人自我道德约束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5.
源于《周易参同契》的“知白守黑”与出自《周易本义》的太极图 S曲线 ,以儒、道文化的哲理演化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基础 ,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从形式表象和内蕴意象两个层面显示出中国书画审美实践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易》中的天地、天、地等概念近似于当今的自然环境概念。《周易》认为,天地、天、地具有培育生命的功能,它们具有生态、神性、审美的品格。《周易》还认为,人要尊重、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这样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周易》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气论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9.
两宋"说话"艺术的形式是一种置于说话人生存和"说话"艺术精神特性基础之上,在长期的表演实践和与听众交流磨合下形成的具有思想内涵的"生命形式",其核心的艺术特征就是"说——听"的"交流"模式。这是一种渗入"说话"艺术各个层面的艺术特征,"交流"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方法。话本小说是对"说话"艺术具有书场感的书面化,是一种书面化的"说话",它很好地保留了"说话"艺术的文本形制和"交流"艺术特性,并对之进行了"写——读"交流方式的书面化改造。这种改造也存在于作品的各个层面,但"交流"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始终是话本小说的艺术核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以中国《易经》中所阐述的阴阳之道为切入点,并结合西方美学史中关于美的形态的划分的理论,通过分析《易经》中"丰富的意象"划分出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种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易经?包含着大量处于萌芽状态的美学智慧,蕴藏着华夏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是中国美学的原始生发点。其中以“乾坤”两卦所代表的阴阳思想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调。?易经?“坤”卦的阴性思想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女性崇拜,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宇宙万有在时与位周而复始地运动变化,无不体现出和谐循环特征。易学阴阳相反相成的和谐思维形式,隐含着生生之道。大易之复的和谐提升机制属循环型,具有强大的化生之德。先哲认为,复是亨通,是往复不已的自然之道,是整体系统的形态、属性、功能方面的往复性转换,是在和谐发展中向着对立面转化。《周易》把宇宙万有看作是整体圆润、广大和谐、旁通连贯、生生不已的系统。此种和谐循环观念自从被《周易》系统地表达出来以后,成为中国文化成长壮大、生生不息、创新不止的内在生命力,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当代抒情歌曲《梅花引》是近年来推出的一首雅俗共赏的歌曲佳作,拟从审美的立意和表达的角度,分析其歌曲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演唱方法上《梅花引》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周易》阴阳合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构成中华传统德性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周易》之后的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中,诸子学说,都从各自主张出发,共同遵循《周易》的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等思想。阴阳之道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主要有崇阳说与崇阴说两大类。儒家思想重于崇阳,道家思想偏于崇阴。儒、道两家即使有崇阴、崇阳上的偏重,也从未将乾坤阴阳截然对立,而是把乾坤阴阳视为宇宙天地的两个方面。儒家的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思想,道家的阴阳互济、天人合一思想,无不从乾坤阴阳之道中化生而来。  相似文献   

17.
<白虎通义>的天道观包含三个方面在宇宙生成方面它把<老子>、<易传>和董学、纬书糅杂起来,但并未消除自然生成论与神创论的冲突;在天道秩序方面把阴阳、五行与四时、五方等附会起来,但无法协调其内在的矛盾;在天道运行方面把阴阳盛衰与五行生克结合起来,但又陷入循环论的窠臼之中.因此,以这个天道系统为效法对象的人道体系只是一种社会静力学的设计,而缺乏社会动力学的自觉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创作论角度看,《圣经》的上帝创世神话是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去寻找一切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易经》的宇宙起源图式是按照具体情景之间的比兴关系去揭示一切事物得以演化的基本法则。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看,《圣经》的律法走向了希腊和希伯来两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整合,《易经》的阴阳则衍生出儒道两家的历史性拆解。从语言方面看,不同于《圣经》那种由理性内容所支配的叙事方式,《易》象和古代汉语都是一种具有动态性、主体性、灵活性特点的生成性语言。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委婉含蓄,余味无穷。词中含蓄手法的运用,为该词的对外译介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对《醉花阴》的欣赏和对外译介过程中,应该对词中含蓄手法的运用和含蓄美的文化基因给予充分的重视,尽可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美学特征和深刻内涵,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有古今相续的长期历史沿革。它经过内涵不断扩延的过程 ,即象征意象、想象意象、艺术意象三个阶段。它发源于《周易》的为意“立象” ,这种象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象征意象 ,它可以涵盖王充首创的“礼贵意象”的象征意象。到了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之说 ,意象才真正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美学范畴 ,具有审美想象中的形象的意义。到了唐代 ,意象的审美创造得到理论明确肯定 ,意象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情思形象对象化的一个通用术语。到了近现代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又相续阐发、整合这一术语 ,在艺术意象的范畴上注入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使意象范畴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