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永福一生活跃于边疆,无论是在西南边疆还是海疆台湾,始终坚守民族与家国情怀,保家卫国。刘永福又是一个善于运用"联合战略"思维的民族英雄,正是这种思想,使他善于团结、利用并周旋于各方政治势力之间,为他成为抗击法、日帝国主义的民族英雄提供了前提条件。"王朝"与"民族"、"国王"与"国家"始终严格区分。刘永福的"联合战略"思想的出现,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分不开,也有着独特的内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清末,著名谏官张佩纶本与广西提督冯子材并不相识。1872年,冯子材因奏参贪腐官员徐延旭而遭到淮系的嫉恨,后者撺掇张佩纶以举荐徐延旭主持广西军政的方式排斥冯子材;结果徐延旭因北宁之役大败而受到追究,张佩纶也因荐举非人而离开朝廷,直至最终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3.
镇南关大捷前,冯子材任职广西提督其问,曾奏参系出湘军的道员赵沃,但后者却得到了同为湘系的两广总督刘坤一的百般袒护。冯子材遂与刘坤一结怨,并因此而受到刘坤一的倾轧和陷害,险遭不测之祸。  相似文献   

4.
在督办镇江军务期间,冯子材总结出了一套以弱敌强的积极防御战术,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中法战争中,一举取得镇南关大捷。事实证明:冯子材的积极防御战术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弥补了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素质方面的诸多劣势,是独步于时代的先进军事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1895年台湾军民反割台军事斗争中,刘永福作为台湾防务帮办,主持台南军民反割台军事斗争。其间,刘永福结合反割台斗争实际,提出了:“台北重点设防”的防务思想;“筹军饷,为第一着紧要之事”的军事后勤思想;“相互援助”、“兵民一气”的作战思想;“招抚土匪”,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因素的斗争思想。与此同时,刘永福竭力将这些思想付诸反割台斗争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其在长期抗法、抗日斗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精神。刘永福爱国精神在内忧外患的动荡时局中催生,并受到了救亡图存运动与思想的滋养,体现出了高尚的爱国、爱民、爱乡情感内涵。这种精神对于广西北部湾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行政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北部湾建设发展的精神力量之一,值得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主持了平定和开发海南岛的战事,这不仅是他抗击法国侵略行动的继续,更是他治理粤西海疆动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黄蔚 《今日南国》2005,(23):42-43
刘永福,1837年(道光十七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钦州县古森垌小峰乡(今属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除务农外,靠蒸酒散卖和行船于杂活积攒下些微家业,勉强糊口。刘永福8岁时,父亲经营小生意破产,合家迁徙至广西上思州平福新圩八甲村,帮助堂兄弟种几亩薄地过活。不久.又迁柜口村,租种别人的几亩坡地。  相似文献   

9.
有文章称潮汕名人黄武贤是因曾追随曾国藩、左宗棠南征北战而在仕途发迹。这不是事实。其实黄武贤并不是曾、左的部下,他在守镇江时成为冯子材的部将,是经冯的大力提拔才逐渐晋升官职的。  相似文献   

10.
薛福成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法战争期间,薛福成发表了一系列政治见解,主张"和战相济",主张充分利用各种矛盾,调动各种有利因素,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确保越南问题的圆满解决.主张充分利用刘永福及其黑旗军来抵抗法军的侵略.此外,薛福成还亲自参加和领导浙东地区的抗法斗争,充分体现了薛福成强烈的爱国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1.
黎景嵩,湘潭人,<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时任台湾知府,"台湾民主国"成立任国会议长、国务委员兼台湾知府,率新楚军与刘永福黑旗军坚持了半年抗日."民主国"是一个"名为独立,实依清廷"的临时抗战政权,不能构成"台独"分子借口.一个国家之罪错,不管过去、现在或前任、继任,都应由现领导向受害方道歉,它有利于化解民众怨恨和民族矛盾,这已形成当今国际新动向.中国政府对于中日两国关系一直主张"朝前看",而不少日本政要却没有面对历史的勇气,每每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钓鱼岛为中国领土,此为当今我国文化艺术界抗日题材屡见不鲜之原因.历史上中日间曾互称"倭寇"、"支那",带有轻蔑色彩,著者于"引用语"、"叙述语"中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从一支农民起义队伍演变成中越人民共同抗法的一支优秀队伍,最后归顺清廷。在重要关头,他们都选择了较正确的生存条件,使自己幸运地生存下来,同时还为中越两国人民建立了抗击法国侵越者的不朽功绩。  相似文献   

13.
赛前没有哪个教练比袁华的教练刘永福更“牛”,他说:“我们没有对手,只要袁华不失手,冠军就是我们的。”带出过两届奥运会冠军。刘永福心里有底。 秉承了教练的作派。袁华也牛气十足:“如果我发挥正常。78公斤以上级的金牌没跑。”实力造就自信,绝不是袁华轻狂。 袁华的特点是动作灵活,速度快,爆发力强。业内人士说.以她1米72的身高和95公斤的体重参加最重量级比赛没点儿绝活儿站不住脚.袁华的站立摔可是标准的男子活儿。她备战奥运期间每天都要几十次上百次把体重130公斤的男陪练摔得“满地找牙”。 就是这样的身手,…  相似文献   

14.
从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冯子材受清政府重用,先后出任负有“巩护疆陲”使命的广西提督、督办(广东)钦廉防务大臣、云南提督等职,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为治理粤、桂、滇三省边疆危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饱经内忧外患之苦的上述边疆濒海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建树。被时人盛赞为“边关卧虎”、“国门砥柱”, 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5.
清代壮族著名诗人、学者黄焕中,字尧文,号其章,广西宁明县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宣统三年(1911)年。著有《天涯亭吟草》诗集,共四百余首,可惜多已散佚。其父黄体元,号梅村,是当时著名的布衣诗人。黄焕中自幼丧父,家境清贫。但他一生勤奋好学,颇有才干。光绪九年(1882年)在黄焕中五十岁时,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赏识他的才能,礼聘他到幕府参赞军务。从此,  相似文献   

16.
1895年5月下旬,在甲午战争中完全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依照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开始履行将宝岛台湾主权移交给日本侵略者的手续。在日军即将登陆,台岛面临沦陷,台湾人民将失去祖国护佑的生死存亡时刻,以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为代表的一部分驻守在台湾的清朝地方官员和清军将领拒绝内渡大陆,率领台湾人民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抗日保岛运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强敌面前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英勇无畏的伟大民族精神,重挫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阻滞和延缓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化进程,为祖国最终在1945年收回台湾主权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法编练新军,与此同时,各类军事学堂在南北各省纷纷建立,军事教育勃然兴起。其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就是张之洞。 一 张之洞军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对军事人才的重视,而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又与他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对外情的了解不断加深和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担忧有关。 1884年7月8日——清政府对法宣战前夕,张之洞从腹地山西抵达战云密布的广州就任两广总督。他上任后亟筹战守准备,起用老将冯子材,为谅山——镇南关大捷作出了重要贡献。事隔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之洞又奉旨到靠近战区的江宁权篆两江总督。在江宁,他不分畛域,调兵遣将,筹固大局,主张对日本的侵略进行坚决的抵抗。  相似文献   

18.
问过一位学者朋友才知“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副对联。最早看到这两句话,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人民“批林整风”时的有关材料里。它被林彪引作自己反革命政变的警语。当然,这与翁同和的本意相去甚远。翁同和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26岁考中状元,先后为同治帝师10年,光绪帝师20余年。这样的殊荣与经历,想不置身于权力中心也不可能。署理刑部右侍郎,公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任军机大臣,支持刘永福抗法。又任户部尚书,掌管财政中枢。此外,甲午战争极力主战,压制李鸿章主和维新变法,举荐康有为。被康有为称作“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变法第四天,慈禧太后就以光绪帝的名义,将其“开缺回籍”。同年九月,又下  相似文献   

19.
《陶文图录》收录了大量的齐、邾、滕陶文,其中有许多疑难之字尚待考证,如"《"、"起"、""、"姕"、"狼"、"猒"、"(癹阝)"、"、"戊"、"早"、"脊"等字。临淄后李出土的一方原释为"左酷右柘"齐陶文,应释为"左酷右户"。  相似文献   

20.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