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用学派将意图和合作原则当作交际的中心因素;而认知学派尤其是认知实验证明合作和意图并非交际的核心,其研究结果支持自我中心观点。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流派包括格莱斯、新格莱斯、关联理论等等,究其实质都是从听话者的角度或者"为听话者设计"视角来设计和考察言语交际过程的。从社会认知视角对话语理解过程进行考察,可提出另外一个概念——"摄入"。与传统的从听话者角度设计的体系"所说的/所隐含的"不同的是,"摄入"假说试图真正兼顾听话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共同的和个体的诸多因素,从而更好地探究言语理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凸显"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受到了各个学派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认知语用学看来,它不但丰富了"意图"、"共识"等传统语用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对于"自我中心"现象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社会认知视角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辩证的方法将合作和自我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在Giora的基础上,结合Kecskes关于SBUs的论述,对"凸显"的内涵和使用范畴进行了拓展,提出"命题凸显"的观点,将认知和传统语用学关于言语交际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凸显"观。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从话语产出和话语理解两个角度对"命题凸显"机制进行考察。系统的凸显观将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地审视言语交际过程和其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主观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言的自我中心性是交际者"主体性"和"个体性"的体现,与互动交际自我中心性不同的是,语言形式本身就蕴含着这样一种特性,具有历时性和相对静态性,并通过词汇、固定表达和修辞等表征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中。  相似文献   

4.
Kecskes提出的"社会-认知语用视角"同时兼顾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中心,契合译者话语理解和话语产出的双重身份,而且它其中的文化取向是很明显的,因此得以在这一视角下建构新的翻译过程理论框架,进而深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翻译。无论是内文化交际还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翻译,都是源语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之间激发、寻找和创建共有背景的过程,需避免由于交际的"自我中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个体化造成的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5.
“合作性话语”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这一格莱斯理论的重要概念,近期受到来自心理语言学的"交际自我中心性"的挑战,社会-认知语用理论(SCA)进而提出"自我中心话语",却忽视了对"合作性"的进一步探讨。"合作性话语"这一新概念作为"自我中心话语"的对立体,首先需要对"合作"实质进行综合考察,然后结合会话含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探讨其理据,从三方面归纳其特征,即社会性、意图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与外交政策的跨文化传播,能否被其他国家的受众正确解读,取决于中外认知方式之间能否成功地转换对接.中国式认知方式基于"天人合一、主客和合"的价值取向,突出"客体中心、背衬优先".源于古希腊"人是度量万物的尺度"的欧美思想的"主客对立"价值取向,则强调"自我中心、目标优先".中西价值取向塑造的不同认知方式深刻影响着...  相似文献   

7.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话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标记性是人类语言普遍的深层次内在特性。笔者旨在从认知和功能两个纬度揭示反义词标记性产生的多重动因:认知处理经济原则是反义词标记性的根本动因,正是人类的这一普遍认知策略导致对立两项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但在具体的对立项中,哪一项处于无标记地位,这要受到认知的人类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感知突显性原则以及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制约,礼貌原则也会对词语的使用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已成为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语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通过对网络交际平台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分析,从语言与所指的象似性和认知视角两个方面尝试探讨新认知语用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心理交际感知过程是信息交流者从各自不同的认知感知视角,将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网状心理空间体系内对元概念的认知映射。心理空间网络结构上的差异,是造成心理映射感知误读的主要原因。依据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映射理论,培养元概念交际意识,超越异域文化认知模式和心理文化定式屏障,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观就是矛盾运动观。矛盾是一切运动的动力,运动是一切矛盾的源泉。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矛盾运动均衡点方法分析一类科学现象的思想,在多维矛盾空间中,大多数问题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趋向于均衡点的邻域,而在一维空间中,这个邻域屡屡包含科学现象的黄金分割点,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黄金分割点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2.
乡土场域的信任逻辑与合作困境:定县翟城村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散的小农必须合作起来才有出路,这在理论上已为学界所公认,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但在实践中,农民往往难以合作。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一困境,但都忽视了信任这一重要因素,因此难以解释农民合作中的种种复杂、甚至矛盾的实践。文章从转型期乡土场域中特有的信任逻辑出发,探讨农民特有的合作理性,而这些合作理性解释了我们在合作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乡土社会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关系形态锻造了小农特殊的信任逻辑——差序信任和具象信任,而当前传统村庄的急剧转型使得乡村社会的信任结构发生失调,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特有的合作理性和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和掌握当下国内媒介化研究成果的全貌,分析当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特点及问题,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8本期刊进行文献计量统计,精选出201篇文献(2010—2020年),通过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探讨目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媒介化研究未来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研究认为,近十年来媒介化研究的特点是以质性研究、个案研究为主,侧重于对媒介化、中介化概念的辨析和对技术、时空的思考; 目前媒介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关于西方理论溯源上的争议性和本土化的缺失,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域之间的学者合作关系尚未形成等; 未来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聚焦于某一社会现象,关注媒介化社会下媒介与身体的联系,同时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落脚本土化,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媒介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和西方的犹太—基督教等主要教派的技术观进行梳理,便可发现宗教和技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关系,既有血与火一般的对立和冲突,也有共生和共融,更有互不相干之时。技术和宗教各有其存在的空间,技术主要是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宗教主要是同世界的价值观念打交道。技术虽能解决人类物质文明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精神文明和精神归宿问题,而且技术本身还有关乎造福人类抑或贻害人类的发展方向问题。为确保技术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需要诸多社会力量和文化因素的协同作用,而宗教无疑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和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介绍关联顺应理论、跨文化交际意图及其特点之后,指出跨文化交际意图的动态激活离不开交际双方的合作顺应、示意推理、相关参项语境要素的认知建构以及文化图示的不断动态拓展延伸;最后尝试建构此类交际意图动态激活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校企深度合作对学校与企业都将产生显著的效益。在实际运营中,企业方更多关注的是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的体现,这与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学校方有较大区别。在进行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时,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单角度整体评价,还要考虑如何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中的各个主体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在学校方选优选合作企业以及合作企业优化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起到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朝鲜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与辽宁省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朝鲜半岛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中国加强与朝鲜的经济合作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朝鲜的经济合作在空间上主要强调了图们江地区的重要性,在图们江地区经济合作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应重新审视双方合作的地理重心。当前随着朝鲜经济开发战略的调整和朝鲜半岛形势的变化,辽宁省在中国与朝鲜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必将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出发可以看出,树立共生思想,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和谐旅游空间,共同提升黄河三角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是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从两地旅游资源、空间关系与交通网络、文化渊源、合作意愿等来看,黄河三角洲具备区域旅游共生的可行条件。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和环境共生四个方面。该模式的运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