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危机时代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突显,如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灵活多元的救济途径是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对金融消费者替代性纠纷处理机制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消费者纠纷处理机制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在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借鉴他国经验,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首要基础价值,建立统一的金融纠纷处理中心,整合现有的资源,制定严格和完善的纠纷解决程序,实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2.
2010年,美国政府在深刻反思次贷危机的原因后,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在这部法案中,关于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规定格外引人注目.法案赋予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在机构设置、资金保障、人员任免和问责制度等方面的强大独立性,预示着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双峰”监管模式将成为继统合监管与分散监管、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等不同模式之后的监管新体制.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使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空白和实践中的盲点,应在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尽快设置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确保金融消费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愈发紧密,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且呈现高度融合与加速发展的态势。当前,数字化转型下的金融市场风险逐渐显现:企业金融化普惠表象蕴藏高杠杆与高泡沫,数字技术发展构成的天然技术鸿沟加剧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排斥,大数据应用于金融领域威胁金融数据安全。我国在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式构建中,应通过厘清监管理念、激发市场活力,健全监管体系、增加监管专业性,打破金融壁垒、缩小信息鸿沟等措施,回应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面临的新型风险,适应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4.
以提升金融素养为目标的主体赋能发轫于校园金融知识的普及倡导,成熟于后危机时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制度省思之中。围绕金融市场消费主体行为偏差的行为经济学结论,国际社会逐渐提升金融素养的政策定位,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维度统筹资源,回应主体责任提升下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完善。面对多元化与复合性的主体智识命题,金融素养实践受制于理论上的有效性质疑与实践中的高成本困境,制度预期与现实效果的不匹配反而引发私权秩序过度介入的诟病。从问题处置与风险应对出发,金融素养实践应在法治化视阈下强化政府对金融教育国家战略的主导地位,拓宽优先领域金融监管嵌入的政策通道。着眼制度发展的“预防性”特征,金融素养实践应以受教育权为核心,营造负有激励性的、共治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奥巴马政府推出金融改革计划,其中以《个人消费者金融保护署法案》争议最为激烈,关于专门设立该机构是否合适?该机构与已有监管机构关系如何协调?是否会造成过度监管?其监管理念如何?以及该机构对未来金融创新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尽管美国金融市场及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与我国存在很大不同,其金融法律制度相对健全,金融市场异常发达,但却难以抵挡金融危机爆发,其前车之鉴,可对我国健康发展金融业、改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及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金融产品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在给消费者带来巨额回报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风险,消费者往往因为金融机构的不当销售行为或复杂的金融产品蒙受经济损失。冷静期作为一种保护规则,可以有效防止金融机构的不当销售行为,避免金融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在各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中都得到了运用。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比较,对冷静期权利的性质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冷静期的具体适用问题,如适用范围、适用期间的计算等,加以进一步的论述,试图借此为冷静期在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中的适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金融审慎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微观审慎监管的终极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国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含义,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我国金融消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的合同关系中往往处于劣势,致使某些金融机构为了寻求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惜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来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道德水平,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双赢,稳定和增强公众对我国金融制度的信心,从而保证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探索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法制的完善问题应该说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在完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法律缺乏对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保持协调发展的规范是酿成危机的关键性因素。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依法强化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控,力求法律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覆盖,只有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才能依法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后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引起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相比银行信贷、基金、证券等主流金融领域,小额信贷以农村低收入群体为服务对象,消费者的信贷权益更易受到侵害,国际小额信贷市场频发信用危机。我国应吸取部分国家小额信贷危机的教训,培养小额信贷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的社会责任底线,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并着重做好金融风险的教育工作,促进农村金融和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是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权利之一。然而,由于金融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使得其隐私权常常受到侵害,因此,法律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当前,中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通过立法确立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所负有的各种保护义务;加强政府在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完善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以纺织业、食品制造业为例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行业资本结构变化情况,并对企业资本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现实思考,提出了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这对我国经济的调整和稳定发展,减少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处于落后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以及次贷危机带来新一轮的金融生态的反思,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与构建势在必行。通过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与近30年来改革的启示,并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提出金融生态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构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彭耀桃 《延边大学学报》2009,42(5):27-31,61
现在许多人都把中国经济衰退归咎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实,中国的经济衰退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即使没有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这一轮衰退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问题。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消费的扩张跟不上生产的扩张。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以及消费主力军队伍的缺乏。因此,要走出目前经济危机的困境,其主要对策是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快速地使股市、楼市走出低迷状态,改变财富效应的逆转,使中产阶级成为消费的主力至队伍。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实体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风暴的冲击引发了很多企业全方位的财务危机。外部环境在急剧变化,财务管理也应随之在防范风险方面有新的思考。鉴于此,提出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防范财务危机的策略,即:现金至尊,严控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率,精细化成本控制,以及现金流控制的财务集中制,旨在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向更广泛的地区蔓延,并逐步侵入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一片阴霾,各国公众忧心忡忡,各行各业多受牵连,旅游业首当其冲。我国三大旅游市场中,入境旅游受影响最大。对金融危机发生后直至当前,我国入境旅游受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我国入境旅游的未来发展潜力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美、日、韩等国家在经济危机后,靠文化产业带来的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实现了向文化产业大国迈进的目标。同样,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主要表现在: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拓展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等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剧,发达国家纷纷举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从公共物品与囚徒困境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对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作出解释,并通过对国际贸易体制的公共物品性质分析,进一步提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情况下我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