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笑笑 《北京纪事》2015,(12):18-21
十年前,朋友圈子里要是有个留洋回来的,这人必然自带外号,海龟张、海龟王,光顶着这两个字似乎就没什么不能做的。今天,年轻人刚认识都要问一句:“你在哪儿留的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无为方言反复问句“VP没有?”的两种表达方式;无为方言“VP没有?”的表述句中“来”“子”等的意义、作用,以及“来”字来源考;无为方言“VP没有?”表达式存在的原因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把其中的“优”字注为优秀、优异、突出一类的意思,这条语录就成为孔丘宣扬“读书做官”的罪状了。其实,这条语录的本意并非如此。 《说文》注:“优,饶也。”“饶,余也。”《康熙字典》注:“优,又有余力也”,并附“仕而优则学”条为例句。《辞源》也同此。《论语正义》引马融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刘宝楠注:“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根据以上这些注解,我同意杨伯峻先生的翻译:“做官了,有馀力便去学习;学  相似文献   

4.
《易》之卦爻辞或为叙事,或为歌谣,二者用字有正有误,但即或字有错讹,语义还比较易于切磋,唯如《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这等上下无文、只可看作一则标题的爻辞最难通释.按此语“箕子”二字,焦循训为“其子”,赵宾训为“荄兹”,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训为“孩子”,这大致均不合原意.顾颉刚先生、李镜池先生、高亨先生都按本字解释“箕子”即殷末贤人箕子,这大抵不会错误.但顾、李、高三氏对于此条爻辞的揣想,却又彼此不一,出入悬殊.这主要牵涉到“明夷”二字.顾氏以为“箕子之明夷”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那意思犹同现代人说“某人的晦气”一般(《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见《燕京学报》第六期).李氏以为“之”当作动词“去”、“到”字解,“明夷”当是一个氏族或国家的名称;因之“箕子之明夷”当释为“箕子到某处”的意思(见《周易探源》中《周易卦名考释》).至于高氏,他以为“明夷”即是鸣雉,并认为“箕子之明夷”中“之”字下当脱一“获”字;“箕子之获明夷”说的是箕子猎得野雉的事(见《周易大传今注》).这样,虽说“箕子”已无异议,而  相似文献   

5.
吴宓先生早年主编《学衡》,主张文言文,反对白话文.他是个孤傲不群的怪人.在四十年代,他还坚持自己的意见,高喊“经史必须诵读,文言断不可废.”他的内心是否也这样气壮呢?我看未必如此.他在上英语课偶而闲聊时,总爱念一句英国谚语“o isme!倒霉者我也!”(o 读吴音)他给学生讲他的名字时,先在黑板上写个“宓”字,然后用教鞭指着“宓”字问学生:“你们看我这个“宓’字,它上边是个头,中间一颗心,心上插着一把刀子,你们说痛不痛呀?”这虽然是课堂上的  相似文献   

6.
也句来语气词“也”字是否具有表疑问的功能?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两点:(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字本身表示疑问。例如《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能换用“也”字,一换“也”字就不是疑问句了。(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  相似文献   

7.
“给”字在汉语里使用频率相当高,由“给”字构成不少不同格式的句子,表示各不同意思。由“给”字构成的句子中,最典型的是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是由“给”字充任述语,带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句子。例如:①我给他一本书。②张三给李四一枝笔。为称述的方便,把上边的句子记作:  相似文献   

8.
“学”和“问”这两个字,从表面上来看,既不盈寓着耸人听闻的“深意”,又无华丽耀眼的外冠。可是究其实质,这一“学”一“问”却不甚一般。由于古人的卓见,很早就把“学”和“问”放在一起,变成一个词——“学问”。人所共知,这“学问”一词的含意,是专指有知识,有才干而言的。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学”和“问”的辩证关系了。  相似文献   

9.
追究式“是问”句是一种以“是问”为标志,表示“追究”性语法意义的句式.它以先秦的“惟/唯+宾语+是V”格式为基础,在宋代演生出“惟/介词+宾语+是问”式,上世纪70年代后,定型为“拿+宾语+是问”.其生成方式大致可概括为“惟/唯+宾语+是问”句、处置式和以“拿”为介词的工具状语句的多式糅合.  相似文献   

10.
绥宁汉语方言的句尾特殊叹词是非问在汉语方言中比较少见,句尾特殊叹词“啊”“哇”“哦”相当于附加问。三个附加问叹词功能相异,“啊”句尾是表征询的是非问,“哦”“哇”句尾是表求证的是非问,“哇”句尾问比“哦”句尾问信度更高。“啊”“哦”句尾叹词发生句法变调。绥宁汉语方言的句尾选择连词是非问在汉语方言中极为罕见,是汉语是非问范畴的新类型。句尾选择连词“抑是”的产生不早于宋代。“陈述句+ 抑是”是非问有表征询、求证和反问三种功能。“陈述句+ 抑是”是非问句可能来源于一般选择问,“抑是”通过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语法机制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中,正反问句的正反两方面用“不”和“没”的占大多数,但变化形式没有现代汉语丰富。另外还有句尾加“否”、“未”、“无”字等文言形式的正反问句。《金瓶梅词话》中出现的“可VP”形式问句,本文认为不是反复问句。  相似文献   

1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语(以下简称“仕而句”)出自《论语·子张》,是子夏的一则语录。对于这句话的训释和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时甚至被断章取义,加以曲解。因此,先有必要略述一下已有的各种不同说法。归纳起来,不同说法主要有五种: 其一,“行有余力”说。这一说起源于汉代经学家马融。他以经解经,认为“仕而句”就是《论语·学而》中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这一说的影响很大,旧时注家,多援引和发挥马融的说法,当代也有不少学者赞成此说。例如杨伯峻先生的  相似文献   

13.
《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话:“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有的同志认为“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是以介词“为”为标志的被动句式。①此说值得商榷。关于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作了论述。他说:“外动字之行,有施有爱。受者居宾次,常也。如爱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②马氏从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和动作行为的施受关系着眼,判别了古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按马氏的意思,即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不管有没有结构标志。从马氏所列被动句六种表现形式中可见这一点。这六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生活贫苦,在家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有张三、李四两个小伙伴和他关系甚好,叫他“八哥”,一起玩耍,一起乞讨,堪称铁哥们.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张三和李四先后来到京城,想讨个一官半职. 张三一见朱元璋,热泪盈眶,连呼“八哥”,要不是被卫兵拦住,差点就想冲上去与皇帝拥抱.朱元璋皱了皱眉头,念在儿时的情分上,就顺口问了一句:“别来无恙?”不料张三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了:“八哥,你现在真是八面威风啊!当初我们一起替人家放牛,不知挨了地主多少鞭子;我们一起要饭,受了多少谩骂、侮辱!记得有一次,我们躲在芦花丛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竹罐里煮,还没煮烂,几个人就急吼吼地抢着吃了起来,把罐子也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豆汤泼在泥土里.你饿急了,只顾捡豆子吃,连吞带咽,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塞进了嘴里.叶子噎在喉咙口,苦得要命,我们急中生智,抓了一把青叶子让你吞下去,总算把红叶子带进肚子里……”张三话还没说完,坐在金銮殿上的朱元璋早已怒气冲天,大喝一声,下令马上将张三推出去斩了.  相似文献   

15.
王世贞有七律《寄赠杨仲芳武选》,吴乔认为其中“汉壁晨驰大将床”句化用《左传》中华元夜登子反之床的记载,故批评“晨”字不当。实则该句典源为《史记》中刘邦晨入韩信寝帐夺印事,诗人以此书写明帝收缴卧病在床的大将军仇鸾的军权和将印。吴乔对该句的误批,表层原因是误会了该诗的创作时间,深层原因则是用典理念与王不同。王世贞通过揣摩苏轼的用典实例而接受了严羽的主张,因此不追求诗句的直接切题,不追求用语与典源的一致。吴则以严说为谬,强调典故下字要有来历,故以“床”字为线索而误认典源,也误导了后世学人。有此个案,则宋人对明代复古派诗人的影响也值得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轻松一刻     
《社区》2014,(31):64-64
学识字 妈妈指着“树木”的“木”问:“这个字还记得吗?”女儿摇摇头。“再想想……”妈妈拿过一个小木板凳问:“你看这个小板凳是什么做的?”女儿大呼:“屁股坐的。”  相似文献   

17.
两千年来,历代经学家对“学而优则仕”都极力加以美化;“五四”以来,人们又把这句话当作“读书做官论”而痛加挞伐。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不能自圆其说。 一、“优”字泽作“好”不符合逻辑。 “学而优则仕”最初见于《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北京大学《论语批注》把“仕”解释为做官,把“优”解释为好。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相似文献   

18.
《诗经》诠释在早期儒家哲学展开过程中作用独特而重要.出土文献中引《诗》论《诗》内容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新材料.简本《缁衣》的“子曰诗云”模式是“子曰”加“诗云”的格式,形式上的“引诗为证”实为作者深于《诗》教而使“子曰”与“诗云”相互发明的著述方式.竹帛《五行》之引《诗》实已将《诗》句融入到对“五行”说的阐发中,《诗》句构成了思想阐发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民之父母》之以《诗》句作为话题而展开儒家政治哲学阐发的方式在传世文献中也时有所见,是早期儒家通过《诗经》诠释建构哲学的另一种文献形式.《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儒家《诗》学专文,其出土使早期儒家经学范畴上的“《诗》学”清晰起来,对深入探讨早期儒家《诗》学与哲学之关系有重要启示.总之,这四篇文献分别代表早期儒家《诗经》诠释的一种形式,共同表明早期儒家《诗经》诠释在其哲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有”字存现句是最早产生的存在句类型,也是使用最普遍、通行时间最久的存在句。“有”字存现句又可分为体现静态存在关系的“有”字存在句和体现动态变化的“有”字隐现句。从历史来源上看,表存现的“有”来源于表领属关系的“有”。  相似文献   

20.
刘继兴 《社区》2011,(35):6-7
中华文字多奇趣,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玩味其中以此为乐。如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如“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戟”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