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古人称喜事曰“吉”、“大吉”、“吉祥”、“吉利”.称灾事则曰“凶”.此二语之来源、暗昧已久.兹说之如次:古字甲骨文形体作:“(?)、(?)”.(参看《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第44页)(旧说吉字形象牡器,或象予兵,皆不确.)今案,吉字形从口,从矢,或从射;于  相似文献   

2.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人。(今属陕两省武功县)《全文》卷222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音菩萨像颂》(简称《张颂》):“武功苏君,名颋,字廷硕。”苏颋《赠礼部尚书褚公神道碑》:“武功苏颋”。十四代祖苏则,魏侍中。清苏廷玉《校刻苏许公文集序》(简称《苏序》):“绰公之九世祖为魏侍中,讳则。”  相似文献   

3.
(?) 此字见于《三代吉金文存》二·四十二。马叙论谓:“字引申为中失之义,借为伯仲字”。李孝定指出:“吴式芬释束,固无据。柯(昌济)、马(叙伦)二氏并释为盛(?)之中,亦可商。中字古文多见,均不从↓,若谓盛(?)之中,与中央之中为二字,则○亦不象器形,为可疑耳。”然究为何字,李氏未明言。今谓此乃午字古文之倒文。《弭叔  相似文献   

4.
<正> 六、“以”(连)字结构“以”字连结形容词、动词或动宾词组,表示并列关系,方式和目的关系。1、“形容以形容”式(并列)(1)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其轻以约。(《原毁》)(2)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这里的“以”  相似文献   

5.
《上博七·郑子家丧》有“(怲口)”字,对此字之释读,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分析了此字的结构,认为其字乃从厂、从心,丙声,在简文中读为“变”.笔者此读法于音义皆通,在字形上则可解决诸家释为“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四十四、相反字宋本卷第十五《晚晴》:“江虹明近饮,峡雨落余飞。”元刊集千家注分类本“近”作“远”。按:“近饮”、“余飞”,古俱叠韵字,乐协宫商,具见诗律之细,作“远饮”者非。四十五、习用字宋本卷第五《陈拾遗故宅》:“彦昭赵(一云“超”)玉价。”九家集注本作“彦昭超玉价”,云:“‘超’一作‘赵’。”按:作“赵”是。《穆天子传》二:“天子北征,赵行□舍。”《荀子·赋》:“头铦达而尾赵缭。”赵俱是超腾意,此为周、秦以来习惯用法,九家集注本作“超”,可谓不知妄改。  相似文献   

7.
金日(石单)     
金日(石单)(古音读 mìbī),字翁叔,是西汉王朝武帝时期一位匈奴族出身的朝廷重臣。他从“降虏”(《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官奴”被汉武帝破格提升为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并深得武帝信任,入侍左右,出则骖乘。在武帝临终时又与霍光等一起受遗诏“辅少主”(汉书·霍光金日(石单)传》第三十八,以下引文凡不注出处者,均见此传),官至车骑将军,晋封秺侯。这固然反映了汉武帝任贤用能不拘一格的政治家风度,他既不因金日(石单)是匈奴“降虏”而歧视,也不因是“官奴”而摒弃。但根本的因素还是由于金  相似文献   

8.
《初见秦》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按:刘师培谓“服”与“保”通,是也。“保”,依附。言荆王君臣逃走,向东依附于陈。《说文·人部》“保”字从孚得声,与“附”声近义通。《管子·小匡》:“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当为“受”)”,《鹖冠子·王鈇》则作“家与家相受,人与人相付”,此保、付(通“附”)二字相通之证。《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杜预注:“虢稍遣人分依客舍,以聚众抄晋边邑。”《管子·四称》:“保贵宠矜”(当为“矜宠”)尹知章注:“惧宠而矜夸者,则保依而贵重。”《庄子·列御寇》:“人将保汝矣。”司马彪注:“保,附也。”凡此皆可知“保”为依附义。张文虎谓“服”当依《战国策》作“伏”释为“窜伏”,殊不知“保”、“伏”(通“服”)于此同义,而不当以“窜伏”训之。《十过》:“[重耳]又令人告厘负  相似文献   

9.
1.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项羽本纪》)注:“亡人”,亡命之人。诸本旧读:皆于“亡”字断,“人”属下读。未安。下云“莫知其处”,项梁自谓不知桓楚逃亡的地方,故紧接“独籍知之耳”。若云“人莫知其处”则大家都不知道,何以项籍能知之呢!按:所论未确。此句于“亡”字读断、于“人”字读断皆可。即如选本所读,“莫  相似文献   

10.
宣汉篇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终谓古瑞河图凤皇不至,谓之未安.黄晖曰:朱校元本无此四字(按:指“符瑞至矣”四字).礼鸿案:黄氏无说.今案:仲任虽云“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而实谓汉家符瑞累积,但不与古瑞重复耳.即以仲任所处章帝之世言之,即有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金出鼎见、离木复合诸瑞以上并见本篇,故云“今……符瑞至矣”.下文曰:“俗好褒古称远,讲瑞则则字依刘盼遂、黄晖说补上世为美,论治则古王为贤;睹奇于今睹当作睹,终不信然.”正与此文言“符瑞至矣,终谓古瑞河图凤皇不至”义同.“符瑞至矣”四字当有.  相似文献   

11.
韩(?)胄之事既明,则陆游的所谓“晚节”问题,即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澄清,《南园记》之作,最多不过是官场中的一般文字应酬,根本谈不上什么阿附权奸之嫌。所谓“君子惜之”,“《春秋》责贤”,不过是道学家的门户之见而已。  相似文献   

12.
《非儒下》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俞樾云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是。)。按:虚,读为“倨”,声近义通。《荀子·大略》“仁非其里而虚之”,虚之,即居之。《广雅·释诂二》:“墟,凥(居)也。”《荀子·哀公》:“亡国之虚”,杨倞注:“虚,读为墟。”可证居、虚二字通。本篇“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又云“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居,并读为“倨”,居之通倨,亦犹虚之通墟,则知虚可通“倨”。又,危,读为“佹”或“恑”,诡异之意。《左传·僖公二八年》“且明德也”,杜注:“以起大义危疑之理。”陆德  相似文献   

13.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野人与之塊”的“塊”字,或训“土”;或认为是“蒉”的假借字,训“盛土的苹器”。分析“塊”字的本义、引申义及“蒉”与“塊”的关系;探究“枕塊”与“枕草”的不同。结论为:“塊”字本义为“土塊”,“蒉、塊”不能互通,“枕塊”与“枕草”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15.
二十八、汪应铨,字杜林,号梅林,常熟人。尝过淮安,为寿民题《苇间书屋图》七古一首,又题《泼墨图》七绝一首。无年月。二十九、邱迪(1672—1740)字迩求,号拙存、翼堂,淮安人。为寿民父辈之交。曾题《泼墨图》五律二首,极推崇寿民之“风流”、“高韵”。其《翼堂诗集》中有《简颐公》七古、《夜坐怀边大颐公程四风  相似文献   

16.
务头论(续)     
下篇棠按:务头者,曲中之强调回应律也。平仄重复,使全篇声音紧严,令读者重闻故音,作者受个人自己美感之支配,非如此不能使声调得协和之妙,读者感到重复处有起伏颤动之余波,而击节称善。西国大音乐家之作品,其乐势之最高度常在篇末或后半,故曲中之务头亦常在曲尾即此故也。兹举《中原音韵·定格》而详证之: 【仙吕·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评曰:命意、造语、下字,俱好。最是“陶”字属阳,协音;若以“渊明”字,则“渊”字唱作“元”字。盖“渊”字属阴。“有甚”二字上、去声,“尽说”二字去、上声,更妙。“虹霓志”、“陶潜是”,务头也。  相似文献   

17.
竖子至欹枕一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杜臆》云:“‘欹枕’,作‘欲寄’者是,寄人则‘提拪’久,‘山风’、‘野露’不俱往矣。”修远则谓:“诸本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谓欲寄远客,恐其道路之长,徒费时日也。考旧本,乃‘欲寄江湖客’,良是。公此时,方伏枕。‘江湖客’、公自谓也。‘提拪’、指竖子言。见其年年从幽园提拪而归,奖其勤,亦悯其劳也。因(木奈)以写己久客之怀。‘日月长’三字,含悽无限。”上若以为:“‘欹枕’句,公自言多病客居,而竖子年年久从园摘柰提拪而归,一‘长’字,奖其勤,亦自伤久客也。”沧注言:“‘提拪’,谓竖子勤于供事。黄生谓:‘公素提拪此子,故能善会人意。’与前说不同。”按:  相似文献   

18.
战国文字中的“(耸)”字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蜉)”、“(喾)”.此字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副词“尚”,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的状态;二是和“日”字联合使用,构成表示时间概念的专用语“晌日”,指“中日”之前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20.
壹前言贰通论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上古汉语有系词 (一) “是”字在光秦就有系词的用法 (二) “非”字在上古是系词二、上古汉语否定句的两种句式同时并存三、前置宾语后的“是”字、“之”字不是“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四、“其”字并非只能作定语,也不等于“他的”五、“之”字并非只能作宾语六、关于“之”和“焉”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