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对日本学术界拔牙风俗的研究进行较详细的论述 ,认为其特点为 :学术界参与研究和探讨这一风俗的学者很多 ,许多是著名的学者 ;日本对拔牙的研究范围较广 ,不仅研究拔牙风俗的类型、拔牙年龄、拔牙的目的和意义、拔牙与性别的关系等 ,还研究亚洲的中国大陆、台湾、韩国、西伯利亚和大洋洲各地及美洲等地的拔牙风俗 ;拔牙研究深而细 ,把拔牙与广西民族的来源与形成、史前日本的居住方式、婚姻关系等现象联系起来研究。日本学术界对拔牙风俗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延续不断。文章对较有影响的学者的研究逐个进行了介绍。此外 ,对中国学术界拔牙风俗研究也进行了概况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壮族禁忌风俗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禁忌风俗探源韦树关(广西民族学院民语系)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这些禁忌风俗,表现在生活、生产、婚姻、生育、丧葬等各个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意识中,如果谁违犯了禁忌,或迟或早会受到制裁或惩罚。...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与广西的风俗改良廖杨编者按:辛亥革命对社会各个方面均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广西的风俗改良也起了推动作用。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后广西风俗改良的内容、特点进行叙述、概括,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广西风俗改良的内在联系,对辛亥革命和广西民俗史的研究均有补益,刊之以...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涂尸风俗,是指古代的人们在埋葬死者时,于死者尸体的周围或头部、胸部、足部、四肢部等部位除、撒赤铁矿粉或朱砂等红色颜料的风俗。这一风俗,曾经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本文拟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徐尸风俗的分布、年代及其蕴含,作一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分布及年代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徐尸风俗分布范围比较广,在南至广东、广西,北达黑龙江,西抵甘肃,东到山东的广大区域内,均有反映这一风俗的资料报导,其中重点资料有如下几批:(一)3o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资料①;…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桂西北风俗和聂震宁小说具体文本的联系,揭示了地域风俗文化对创作主体的作家和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所发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许多学者积极参与少数民族风俗的研究,涌现出一批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书籍,  相似文献   

7.
论苗族风俗族游王华(苗族)近年来,苗族以其独特的风情招揽着来自不同国度各色人种的名流、专家、学者、旅游观光客前来考察、游览。苗族独特的风俗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一、灿然如画的苗族风俗。令人神往的山水风光湘西张家界傲视天空的莽山怪石,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地缘、宗教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考察,分析了这些因素与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并通过列举相关实例,对上述因素在藏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风俗习惯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 ,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往往体现一定的价值关系。本文以松木石自然村藏族风俗变化的一些情况 ,论述了民族杂居地区风俗变化的价值取向以及风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东北是满族及其先民的发祥地.满族在这块土地上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文化.随着关内大批汉族人不断移居东北,致使东北地方民俗呈现出多元多色的文化态势.东北民俗是在中原汉族习俗向北流播,与当地固有的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断融合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东北民俗是众多民族风俗的融汇而成.而满族风俗在东北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东北民俗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共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部一所民族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教学体制改革的实践为例,结合西部地区大开发阐述了目前民俗学/民间文学在我国某些高校中文系的教学现状与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2 7年始 ,钟敬文与顾颉刚等一批早期民俗学者在中山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他们大量印行书刊 ,进行民俗调查 ,设立风俗博物馆 ,开设民俗学传习班 ,广造声势 ,使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本文力求通过对钟敬文当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复述 ,重现一个执着于民俗学事业的青年学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中国民俗学会"艰难、曲折的创建过程,寄希望于新一代民俗学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概括了我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社会活动家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几点成就。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当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学有许多特点和不可取代的学科优势 ,但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许多人都处于知之不清、似知非知或只知其昔而不知其今的状态 ,其他社会各界更是如此 ,再加上追求“大、洋、玄、奇”的社会心态 ,使这一学科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因而提出要从学界自身开始从实求知 ,对中国民俗文化学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民俗志基于民俗田野调查,是民俗研究的一把利器,属于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民俗志书写不应只是一种资料汇集式的民俗记录,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追求,允许民俗学者的个性化诗性与美学书写.民俗志书写,更应贴近民俗主体的现实民俗生活,关注其民生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回族是一个“大杂居 ,小聚居”的民族 ,他们分布很广 ,遍及中国各地。在袁家皂 ,回族人数极少 ,处于汉文化的包围中 ,但他们通过民俗传承、家族训导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近几年 ,随着当前传媒 ,特别是大同市政府对回族文化的宣传 ,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民众知识的存在、层次、思维、内容、传承等形态进行了粗略的描述 ,提出了多种相应的认识推论 ,对民众知识概念及其所关涉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提示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