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的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如何在新旧道德观的冲撞中求得调适与超越,以填补因体制转型和观念震荡而产生的道德隙缝?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什么?人之本性“利己”还是“利他”?市场经济有无人情?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弄钱;这是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孔春艳  陈发 《职业》2011,(6):71-72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有谋生的本钱,也有了就业的能力。在今天的这个就业负荷加重的社会,就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让不诘世事的青年找到理想的职业?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继续深造的技校生,如何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先生走了,却留下一道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痛处,也让无数中国人感到困惑:国家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为何高等教育离我们所期待的反而越来越远?其实,中国高校并不是没有改革。如果我们仅仅把改革理解为对原有事物与现象的改变的话,高校改革并不缺,而且其幅度之大、程度之猛烈,实乃“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4.
首先声明,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不得不使用“中国学术”一词。今日中国到底有没有学术,或者说“中国学术”到底是什么,是大可质疑的。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中国“学人”的官欲太强,所以很难说存在着真正的中国学术。 那么,什么是“学人的官欲”?  相似文献   

5.
赵耀昌 《老年人》2014,(11):44-44
左图方格中由火柴拼出了“土、止、小、不”4个汉字,请在每个字中取走一根火柴,组成一句成语。请您试试看,能做到吗?  相似文献   

6.
“10余名员工只剩下4人,每个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甚至没有长期稳定的项目收入”,这是北京市第一家社工事务所一一助人社工事务所的现状。有人曾预言,社工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社工事业刚刚起步。然而,北京第一家社工事务所却面临巨大的发展难题,甚至出现生存之忧。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缺乏社工事业发展的条件,还是社工事务所尚待挖掘自身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陈云 《炎黄世界》2011,(1):52-54
日本为什么会衰落?说到底是:日本没有科技的原动力,没有哲学的灵感,没有道德的“上帝”。这就是目前日本人中“右派”势力嚣张起来,横行霸道,动辄要围攻中国驻日本领事馆的原因。也是更多日本人对中国的崛起,惶惶不可终日,感到恐惧与无奈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三(化名),您好!我是司法社工小黄,没有打扰您工作吧?”“是小黄啊!没有打扰。”“上次听说您感冒了,现在感觉如何?”“基本上康复了,谢谢关心!”“对了,之前我听说有一些人出事后社保账户被冻结了,司法局也十分关心大家的社保情况,我打电话给您,是想了解一下您现在的社保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9.
岳晓东 《金色年华》2009,(12):59-60
鲁迅先生曾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这个观点一直让后人争议不断:中国人到底是不是幽默“贫民”?幽默在国人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在对创新的系列研究中,竟无意中发现了中国人的“幽默”之痛,从此开始了我的幽默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在非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成千上万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当劳工,中国“龙”和非洲“鸵鸟”如何和谐共舞,这在中国公共政治讨论中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个讨论很大程度上是补课,因为自1840年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主要是西方,说起“出国”和“留学”总是指到发达国家去,“对外开放”指的更是对西方开放。毛泽东时代中国对第三世界一直是“开放”的,但那时到非洲去,从官方到老百姓一般都称为“援外”而不是“出国”。  相似文献   

11.
初识“您好”,是二十多年前在山沟破庙里的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认识是认识了,可那时很难用上。山里人老早就有了现成的一套问候语言:“您吃了没有”,“您到哪里去”,“您做啥呀”;要么干脆点点头,用体态语言表达。不知这套语言从何而来?见面问“您吃了没有”,并不请人吃饭,您道怪也不怪?问“您到哪里去”,“干啥去”,似乎给您出难题,往往弄得您不好回答而答非所问;点头简洁含蓄,可点多了,人家以为您摆臭架子或有意“扎势”。莫非过去人们总关心吃饱肚子问题现或有了解他人行踪的益好?不得而把叵正人g几辈都这么回,…  相似文献   

12.
或许在今天的人看来,旧中国民国时期的外交官职位,绝对是一个人人艳羡、人人垂涎并极力争逐的肥缺职位,而驻外使领馆的官员们也自然都个个潇洒、个个神气,手头阔绰,居处奢华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最近,笔者翻阅民国著名外交家蒋作宾的日记,方知那时外交官的“寒酸”。  相似文献   

13.
邹伟  杨维汉  徐硙  罗沙 《老年世界》2014,(24):15-16
良法善治,民之福祉。作为法治中国的“施工图”,长达1万7千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一件绿绸衣     
一件绿绸衣晓岚那时,乔生喜欢给我送花。花每天都不一样,都是那种不常见的花。我从乔生手心的花瓣一点点移上去看他的脸,问他:“为什么不是康乃馨?”他则气定神闲:“为什么要是康乃馨?”是啊,为什么?也许是康乃馨代表了一个人,而那个人我在多年之后仍忘不了。他...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变革、政治建构与社会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政治究竟有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这是一个具有重大价值但又非常容易被遮蔽的问题,原因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问题。那些不遗余力地呼吁政治体制改革的人基于其基本诉求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过去30年里中国政治发生的显著变化,同样,那些对政治改革抱持谨慎保守态度的人会想方设法证明,中国的政治实际上一直在取得进步,与“文革”刚结束时相比,其变化之大可谓翻天覆地。  相似文献   

16.
许是喜欢大眼睛姑娘的缘故,第一眼看到秦娅时,就觉得投缘,那时她才八岁,穿着身干净的旧衣服,站在她妈身后.扑闪着大眼看着我们。“妈妈,那个是什么?”她指着摄像机不解地问,得知是录制电视节目的摄像机后,她好奇地问:“那我能上电视?”  相似文献   

17.
安享晚年     
辛少琼 《当代老年》2014,(12):51-51
这是用火柴摆成的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但只要你移动一根火柴,等式就成立了,该移动哪一根火柴?如何移?  相似文献   

18.
人到老年,很容易陷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生活氛围。如何激活晚年生活,使之富有朝气和活力呢?我“发明”了一种娱乐方法:网上大“接龙”!  相似文献   

19.
闲话“福份”杨陶然人要奋斗,也要享受。何以为度?林语堂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享受生活中太多的幸福”,左中国人看来是“折福”,即减少自己生活中的“福份”。所以,“人当取较清淡之幸福”,这是“家族延续”、“种族延续”的重要保证。由此可知,人的奋斗无穷,而享...  相似文献   

20.
中国承平已久。抗美援朝之后,尽管发生过几次局部的边境战争,但规模不大,结束很快,基本上未及本土。今天亲历过战争的人已经很少,且多垂垂老矣,中青年以下可以说都没有经历过战争。那么,有人自然就会有一种担心,如果有一场被强加的战争或“不得不打”的战争,今天的中国人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承担这一场战争?他们的战斗能力如何?他们还能打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