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学者对于陶渊明思想本质的探讨,发表过多种意见。梁起超认为,陶渊明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胡适则认为,渊明平生实行自然主义,井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清谈的口头玄理,陈寅份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为新自然说,政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会释迦而宗天师者也”,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一文中说,“陶诗中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他以《饮酒》第二十首为例,证明“实和淳都不见于《论语》,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  相似文献   

2.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受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与玄学的关系历来探讨者甚多,但真正要将二者关系梳理清楚又说明白,还需将渊明的田园生活与玄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研究。田园生活及其田园生活理想是陶渊明玄学思想的主要依托和体现,渊明通过这两方面将农村田园与玄学交融渗透、完美融合,从而演绎出了玄学新境界——农玄。渊明以农村田园生活的实际行动回应并且完善了魏晋玄学,更为完整、更为透亮地诠释了玄学的要义。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复杂思想成为历代学者争论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他主要是受儒家的影响。宋代儒学大家陆九渊声称:“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陶诗中就有“先师有遗训”一说,这“先师”当然不是别人,无疑是孔孟。但还有其他种种说法,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就说:“渊明之说者庄老”,一口认定陶渊明的思想主要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说他是受佛教的影响,是一位“厌世的乐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已发现十部《陶氏宗谱》,其中都有关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世、生平的记载。本文对此进行评述与甄别,认为:一、陶侃为陶渊明曾祖当无疑问。二、陶茂乃陶渊明祖父,任武昌太守。三、陶渊明父为陶敏,非陶逸或陶回。四、陶渊明前后两娶,前妻程氏,续妻瞿氏。叔父陶夔,敬远为渊明从弟之一。五、陶渊明故里在浔阳郡治鹤问寨附近,今九江市西南二十里赛湖、八里湖一带,距东林寺较近。所谓“渊明始家宜丰”及楚城乡或庐山南有渊明故居之说皆不可信。本文是作者在考察了各地所藏之《陶氏宗谱》的基础上写成的,其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魏晋士人的诗文中 ,存在大量的鸟意象 ,而尤以陶渊明为甚。鸟意象积淀了深厚的象征意味 ,是自由与和谐的表征。鸟贯穿于渊明前后期诗歌创作 ,是了解渊明思想转换、诗意回归的切入点。研究渊明前后期诗歌中鸟意象的发展 ,有助于把握渊明的玄学人生观 ,同时也有助于领略魏晋玄学思想的走向和流变。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与陶渊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弃疾用自己的个性心灵在他的诗词文里为我们描绘出一个陶渊明的新形象,为陶渊明的接受史写下了极有价值的一页。辛弃疾接受陶渊明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心灵历程:从“待学渊明”到推渊明为师,再到引为千古一知己。辛弃疾之所以接受陶渊明,从主观上讲是因他们有相似的个性和思想轨迹,从客观上讲是与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8.
陶诗谈片     
一、“酒”是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袁行(?)说,陶诗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又说,饮酒在渊明那里则是一种愉悦,他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达到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方祖(?)说,渊明在他的一百二十四首诗篇中,他用了跟饮酒有关系的字,其出现了九十几处,其中单酒一字就出现了六十二个,  相似文献   

9.
钟嵘在<诗品>中称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实陶诗大量的咏怀诗是人们探究陶渊明思想感情的另一把钥匙,从中可以窥见其时有闪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人们全面认识末路英雄陶渊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晋诗人陶渊明,正史明载“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然自宋以来,屡有谓居处江西宜丰县城东二十里的秀溪陶氏,乃渊明幼子佟之嗣,进而溯及渊明“始家宜丰”,故近现代竟有学者呼吁改渊明之籍隶宜丰。对此,笔者匪敢苟同,谨以浅陋之识,聊匡世说之谬。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极重亲情,为嫁给程家的同父异母妹和堂弟陶敬远分别写过祭文。程氏妹之死是陶渊明归隐的导火线之一,而敬远乃是水平和风格都不低于渊明的真隐士。读这两篇祭文,可以大大增加我们对陶渊明生平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了解。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都不爱学习,而《责子》诗表明渊明对此态度很旷达。曾经有人认为《责子》诗的主题在于绝不能让儿子们出仕于新朝,要让他们同自己一样做东晋王朝的遗民,所以没有出息正好。此乃曲解陶渊明的奇谈怪论,完全不可凭信。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一篇脍炙人口,誉满古今的不朽之作。自唐宋以来,研析者,称美者,颇有名家硕士。如:北宋欧阳修就说:“晋无文章,惟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两晋并非没有文章,而欧公之意殆谓堪称妙文者,惟此而已。清代吴蔚文言之更为具体:“晋时如茂先、太冲、二陆、三张、两潘、景纯、束哲,虽称巨擘,然不免以博溺心,以文灭质,惟渊明之《归去来辞》,气体洒脱,千古不刊。”吴梯《巾箱拾羽》也说,“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迄至解放以来,各高校教  相似文献   

13.
在陶渊明研究领域内,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最令人困扰的问题之一。不少人把渊明归入儒家,也有人说他出于庄老,还有人把渊明说成“第一达摩”,(葛立方《韵语阳秋》)或说陶诗“充满禅机”(朱光潜《陶渊明》)我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很难用任何一家传统思想来规范。这位杰出的诗人既感受着魏晋玄风的强大影响,又继承了前代文化传统中的合理部分,并根据自身由仕而隐经历的深刻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面貌。陶渊明哲学思想包括三个重要部分:化迁的哲学观、神灭论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其中,化迁的哲学观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基石。在《形影神》三首中,作者假设形、影、神三者的问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对天地、生死、祸福、人生态度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看法。第一首《形赠影》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天地”二句是说世上只有天地和山川是永恒的。“草木”二句是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享年几何?至今是个谜。最早言者是沈约,他说陶公“时年六十有三”。由于陶渊明生年不详,后人又推测出52岁说、56岁说、59岁说、76岁说,等等。本文从《游斜川》诗入手,评述渊明享年五说。  相似文献   

15.
关于陶鹏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为诗,笔者主旧木,第三、四句作;“形夭无千岁.猛志周长在,”巳于《试还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术》以本来面目一一驳南宋曾以来“刑天舞干戚”之讹说》考证之,(《鞍山师专学报》1994年1期)尚有情测如兹也。渊明,不会赞颂一个凶恶横道的丑兽。渊明之前,未有诗文赞颂。渊明之后,尤甚即使“刑天舞干戚”讹说乏启,亦未有也。莫非不值得深思乎?传统习惯、民族文化心理深厚积淀是不容忽视的,自觉不自觉人们潜移默化措守不移.譬如,夸父,壮烈也,故为后人领之,共工,豪迈,气盖非凡也,故…  相似文献   

16.
陶学研究者对史书记载的陶渊明年寿提出了质疑并各创新说。除史书所言渊明63岁外,其余诸说多是从陶渊明诗文中找到证据,并推断渊明年岁。但诸说均忽略了渊明居处遇火对其诗文保存与写作的影响,并以其诗中不能确指的数字作为推论的原点。陶渊明年寿的可靠资料应是《宋书.隐逸传》、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和萧统的《陶渊明传》,而袁行霈先生的一些说法就很难成立。陶渊明年寿仍应以"六十三"岁为妥。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中国古代题画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陶渊明作为高蹈超逸的典型形象,被频频入画并大量题咏。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题画诗,其中渗透着元人隐逸遁世的情结、对渊明高洁人品的赞赏和对其艺术人生的追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助进一步了解陶渊明所体现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在他在元代及其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和刘柴桑>是渊明一部自述往事以博得好友之精神共契之作品.历来将其与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从渊明人生轨迹与思想来考察,此诗实为渊明对好友遗民哭诉衷肠之言.  相似文献   

19.
陶诗的理趣     
梅俊道 《九江学院学报》2001,20(Z1):116-119
陶渊明是一位诗人 ,又是一位哲人。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渊明 )“……实为吾国古代之大思想家 ,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人今人第一流 ,而世所共知者而已哉 !”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的关系》)陶渊明是一位大思想家 ,因为他的诗里对于宇宙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独到的探索与思考 ,涉及面深且广 ;陶渊明又是一位大诗人 ,他诗中关于哲理的思考 ,全然不是如玄言诗般干枯的说教 ,也不似谢灵运那样常常拖上一条玄理的尾巴 ,而且以一种充满生机活力、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给人深沉的回味与思考的余地。因而陶诗是脱出了“理…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气。读者如果还不相信,请另外细看渊明亲手作的《归去来辞》和梁昭明太子的《陶渊明传》,就可彻底知道。我为一般读者方便,暂将《归去来辞》和《陶渊明传》的内容讲个大概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