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空间并非只存在于外部,空间还存在于外部与自身发生关系处.空间转移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抵达之谜》中,空间转移使奈保尔遭遇了焦虑、困惑和身份的迷失.另一方面,空间转移的经历反过来让奈保尔可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他所涉足的世界,使他能够重构西方与东方的形象.在这种重构中,奈保尔被抑制的心灵得以释放.奈保尔通过探索生与死的问题以达到对人生的彻悟.此时,他的心结,他的那种关于自己身份的问题便消解了.  相似文献   

3.
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复杂的身份背景、寻找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方面的难题,都反映在其作品中。其作品《米格尔大街》展示了后殖民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反映了后殖民地人对个人独立与身份的追求。在多部作品中,奈保尔以犀利的笔锋描述了殖民地制度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5.
《米格尔街》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接受美学干将姚斯的“期待视野”概念关照下来解读后殖民小说家奈保尔的长篇小说《米格尔街》,从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和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理想终结形式两方面阐释这部小说对读者的期待视野的颠覆,尝试走出人们对于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批评阐释的局限,并指出这种颠覆对更好地理解期待视野概念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寻求身份的一生,也是知识分子不同心理阶段的一个体现:对自己贫瘠故乡的否定,追求身份的流亡,模仿,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7.
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奈保尔处女作《灵异推拿师》可以发现,主人公甘涅沙作为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后代,在宗主国的文化压制下,逐渐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其运用书写的精神奴役、对其岳父的经济压制、改写其原有的姓名等方式,异化为帝国代言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在他的高度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双重移民背景的天生流放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苦苦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文章从社会学和后殖民文学批评视角再现了作者在此历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原本期望找到精神的归属地,在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后能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然而,在三番五次的"抵达"后,却发现依然身似浮萍,体验的是希冀和焦虑、欣悦与痛苦的各番轮回。  相似文献   

9.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 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撕裂、造就和定义的人,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他也是“被写的”。奈保尔的故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撤离后的前殖民地人民的故事,其内涵已远超出文学。  相似文献   

11.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2.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奈保尔的作品总逃不了流亡,身份,文化置换等诸多代表性主题。但他在2001年出版的《浮生》却试图摆脱这些窠臼。在这部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主人公抛开文化悬垂的尴尬,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关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奈保尔试图走出身份迷谭的一种努力。从而,这也为那些为文化身份不确定而苦恼的移民们指出了一条积极的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14.
《米格尔街》一书描绘了特立尼达殖民地人的生活万象和悲剧命运,通过描绘发生在各色怪异人物身上的平凡琐事,展现出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以及为消解身份困境、明确文化身份所做出的尝试,即从模仿到颠覆,这一过程揭示了奈保尔对殖民地人文化身份的认识和对如何确立文化身份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米格尔街》这部小说集中,奈保尔深切关注了处于生存焦虑状态下的个体,描述了个体在殖民地社会下的彷徨与苦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揭示了殖民文化中的普遍焦虑,表现出他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6.
V.S.奈保尔在其写作生涯里始终面临两个世界的双重困境,无法完全认同其中任何一方,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在边缘写作。与大多数后殖民作家一样,由于复杂独特的文化身份因素的影响,导致作家主要以叙述个人移民史、家族迁移史、族群苦难史作为对抗主流文化、文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告诉我要杀谁>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杰作之一.作品中人物的流亡以对第一世界大都市的幻灭而告终,流亡者从中认识到自身的真实处境.通过呈现流亡者的困境--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作品揭示了前殖民地人民对原宗主国的模仿心态,反映了前殖民地国家独立后本土的文化和精神贫瘠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对原宗主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9.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20.
奈保尔是一个特殊的人、复杂的人,他的成长历程自然也是复杂的,甚至充满传奇色彩。这与他的父亲息息相关,是他的父亲引导了他,教育了他,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而奈保尔成长历程的复杂性和身份的特殊性,让他具有了多元的文化背景,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奈保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