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扬州唐城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唐衙城的四周夯土城墙、城门、角楼,至今保存完好,历历在目,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为1979年建立的专门从事扬州唐城遗址的保护、研究,出土文物征集、保管、收藏的专题博物馆。馆址设在扬州城北的蜀冈东峰、唐子城内的西南角,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冈峦起伏,山水相连,古朴典雅、风光优美,面积约7000平方米。现…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8,(5):53
拉甫乔克故城位于新疆哈密市西约60公里的四堡乡喀尔鲁克渠两岸。故城由渠东面的南、北两城和渠西一城组成。渠西一城仅存长约100米的东城墙遗址。渠东之北城,南北约180米,东西约150米,城墙残高2米,宽3米,城四角有残存的瞭望台,  相似文献   

3.
大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遗址是我国文物考古学界在新时期创造的文物保护新理念,是符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新概念.本文首先界定了大遗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其次,通过对我国大遗址资源保护现状的分析,指出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再次,在借鉴国外保护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建议确立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护.最后,根据我国大遗址资源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几种利用与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 日本著名经济史家加藤繁先生三十年代发表的几篇关于唐宋镇市的专论,虽闪耀着学术光辉,但某些论断和见解却未必尽妥。如关于唐宋镇市“都没有城墙”的说法便纯属讹误. 唐宋一般镇市,究竟有没有城墙?这不仅牵扯到具体的史实稽考,而且也关涉着整个古代城镇史的研究和争议——这镇市“没有城墙”的结论,迄今仍被不少学者信奉,并用来作为否认镇市属于城市范畴的有力根据。加藤繁此论见于其《唐宋时代的草市及其发展》一文。该文全面考察了唐宋镇市的起源、性质及发展特点,征引了多种史籍资料。他的结论之一是:“县治大多有城墙围着,而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成并传世的文化资源.这里主要指已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产资源,诸如人类早期石器时代的遗址、长城、石窟、岩画、西夏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伊斯兰文化建筑、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目前,宁夏文化遗产资源保存现状不一,一些资源已经消失,不少资源遭到毁坏.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应加大各类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要提升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要体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交河故城考古的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古代城址,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雅尔乃孜沟村两河床之间的台地上。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古城历经两千多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成为目前找国保存状态最好的生土结构的大型遗址。1961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河故城的考古最早要追溯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黄文弼先生曾对故城沟西台地上的晋唐时代墓葬、城北汉墓及城内的一些房址进行过发掘。五十年代,新疆“考古专业人员训练班”的学员发掘了沟西晋唐墓葬,同时对城内东南的一所寺院进行了清理。以后陆续又有学者对故城做过短期调查和小面积的试…  相似文献   

8.
在安徽淮河南岸、八公山之阳,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城,这就是寿县城.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从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寿县古城则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据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寿县现存明清建筑20多处,古城遗址10处,古墓葬百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安丰塘(芍陂),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有报恩寺、清真寺、古城墙和淮南王刘安墓.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5):44-49
薄荷片推荐:这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古城遗址.踏足于此.可以看着火焰山下故城轮廓,想象千年前玄奘走过的高昌国。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成并传世的文化资源。这里主要指已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产资源,诸如人类早期石器时代的遗址、长城、石窟、岩画,西夏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伊斯兰文化建筑、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目前,宁夏文化遗产资源保存现状不一,一些资源已经消失,不少资源遭到毁坏。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应加大各类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要提升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要体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郗孟祥 《河北学刊》2007,27(6):233-235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得以迅猛发展,主要有三个历史原因:一是频繁激烈的战争为兵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现实机遇;二是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兵学思想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文化环境;三是出现了以孙武和吴起等为代表的杰出的军事家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走向时代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形成及发展,指出军事体育是古代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论述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军事特征,指出古代体育理论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3.
岳东 《阴山学刊》2014,(1):64-68,102
唐代前期,安北、单于都护府有效地管理着铁勒、突厥内附部落,故单于台取名于北方游牧民族牙帐所在,所以迁徙不定。由于铁勒、突厥的杂居、联姻,北陲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因而,燕然、单于、瀚海都护府的并置就改为由瀚海、云中二都护府分治大漠南北了。北魏以来,人们已混淆了云中、盛乐的名称,到了唐代,这一混淆更甚,于是误将单于大都护府治所比附于云中故城了。  相似文献   

14.
石涛 《晋阳学刊》2006,(2):79-82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一个朝代,造成这种局面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当今的学者已有不少论述。如果从黄河水患的角度,对造成北宋时期军事力量薄弱的因素进行探讨,可以看出黄河水患在很大程度上对北宋的政治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北宋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当然,不能把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和孱弱的军事力量完全归咎于黄河水灾以及其他的自然灾害,但是,这些因素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吐蕃王朝占领西域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后,以绿洲城邦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与之相应的当地社会生活方式,对驻扎吐蕃势力的军事建制产生了一定影响。历史典籍及西域、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对吐蕃在西域的统治多有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制是以吐蕃王朝建立之初的"三勇部"及军事部落联盟制度为基础,在军事扩张过程中逐步军事区域化、集团化的结果。吐蕃攻略西域的军区由四道节度(khrom)组成,与其河西、关陇、川康、西洱河等战区相平行。节度之下的基层军事建制,亦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域绿洲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以交通线路与城邦保障为主的管理模式,给养方式则出现分配土地、资财登记造册、军粮统一发放等形式,相应地引发职官体系及其职能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动。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操场城,大部分城垣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倾斜挤靠叠压的现象,较晚的墙体依次倾斜靠压在较早的墙体上,从早期到晚期为自内而外的方向排列。真实显示出大同古城从秦汉县邑、北魏京师、辽金陪都、隋唐军镇到明清重镇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军工技术专家,他的军事防御思想集中体现在扶弱救困的军事行动和国防战略中。他的“善守御”的军事防御策略具体表现在战前准备、军事部署、军事斗争、武器装备、伐谋伐交、联弱抗强等方面。他的军事防御理论对现代防御战争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军队和军权是政权的基石。如何合理地管理军队和分配军权 ,是一个政权能否稳定的关键。魏晋两朝的军事领导体制大致相同 ,但两个政权的成败走向却迥然有别 ,这与两朝在相同的军事领导体制下对军队和军权采取不同的管理分配方式有关。魏政权行都督之制授权地方 ,建军司作有力监督 ,置中军居中威慑 ,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和朝政的稳定。西晋政权以都督授宗王 ,以封地就督区 ,罢州兵 ,弱中军 ,从而使刚刚取得统一的政权不久而亡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学术思想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一家"、融众取长的战争观念;以治为胜、制必先定的建军思想;"弘思远益"、通揽全局的战略决策思想等等.军事学术成就客观,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是中国历史上冷兵器作战时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总结,对后世军事思想的递嬗演变曾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阶段,这在军事领域也有显著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战争指导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即由崇尚“军礼”转变为提倡诡诈权变。与此相适应,当时的作战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变革,战术运用呈示出新的面貌。战争实践的进步和兵学理论的发展互为前提,相辅相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已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