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哲学界对中西哲学的融合代金平台湾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对中西哲学的融合方面,台湾哲学界(本文专指1949年以来的台湾哲学界)走出了一条完全异于大陆哲学界的路子。本文拟主要探讨一下台湾哲学界对中西哲学融合的基本导向。融合中西哲学,一直是近... 相似文献
2.
陈庆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1)
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趋向是中西哲学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外在的比附,而是内在的会通。其实质是“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的统一,逻辑与直觉的统一,意义与意味的统一。其表现形式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兴起与中国传统哲学直觉的弘扬。这一趋向由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开其路,而由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继其成。 相似文献
3.
文化冲突是政治冲突的先导。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解决这两对矛盾就成了近代中国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战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回答并解决了这两对矛盾,提出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这对于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现代中国如何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论邓小平哲学与毛泽东哲学的关系□马里安徐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伟大历史变革时期,必然产生伟大人物及其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经历了和正在进行着两次伟大革命,第一次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指的是现在仍在进行的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许苏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时贤说莱布尼茨"是个狂热的中国崇拜者",未免言过其实。他是以理性的、平等的态度,而不是以狂热的、崇拜的态度,来评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方面,他批评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关于中国人说西方人"只有一只眼"的说法,强调西方人认识世界的"两只眼睛"——几何学和第一哲学——皆为中国人所不及;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确指出,中国的"自然神学"——道德和政治的"实践哲学"——又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抑制人性中的恶,减轻人类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灾难;他认为中西哲学和文化各有长短,"正宜两好合一,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这是一种不带偏见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杨魁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6)
弘扬主体性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突出特点。生长在这一时代的毛泽东哲学,不能不深刻打上主体性思想的烙印。虽然在其著述中很少使用“主体”、“主体性”、“客体”这类概念,但主体性问题却是贯穿于整个毛泽东哲学中的实质性思想。如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主体的社会历史性、主体的修养和改造等思想都在其著作中有深刻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11.
西方哲学、文学观念在中国近代的引入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它大量吸收了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学说和哲学理论,以西方美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或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改造,或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寻找理论依据。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也表现出中西融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知识的宇宙中安排价值,或如何在价值的宇宙中安排知识,这是东西方哲学各自面临的难题。在西方,如何在知识的架构中安排人的意志活动。人的理想追求,目标以及人所追求的生活意义。这个问题曾经为西方不少思想家所困惑。尤其欧洲文艺复兴以降,欧洲人从中世纪的黑暗中,从宗教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他们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世界与宏伟的宇宙,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惊奇和关心,于是企求以知识为凭借来掌握这个世界,同时安排人类的存在地位。以笛卡儿为肇端,到康德、黑格尔,再到现代分析哲学及现代科学哲学,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知识的突破、知识论的建立,知识系统的更新与扩张,以及知识系统的精致化、广大化。然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需要考察整个西方哲学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它在这一建制中的独特展开方式,以便通过考察的具体化而将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一考察包括:形而上学是什么,“超越”问题,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四重区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等问题。在没有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之分割—对立的地方,也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不起作用或无从起作用的地方,才是中国哲学在其中活动和展开的那个境域。由此而来的分野从源头的实质上标志着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正是此种差别在决定性的大端上规定着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构造与走向。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余年来,我们的前辈筚路蓝缕,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前辈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首先,用以判断哲学之为哲学的这把尺子是取自西方的。汉语中本来没有“哲学”这个词,它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人西周创造出来用以翻译“Philosophy”,晚清时经黄遵宪介绍才在中国流行开来的。这说明,在中国传统的学问中,哲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哲学史是根据西方哲学的定义和西方哲学中的框架勾勒出来的。这一点早在1919年蔡元培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的“序”中就明白地道出来了,他谈到写作中国哲学史有两层难处,其中第二点是“形式问题”,说是“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对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整个中国哲学具有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其在这一建制之中的独特展开方式。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立足于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分割与对立,立足于此种分割—对立中“真”与“不真”的分别归属;而中国哲学则截然不同,它全体植根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的独特建制——非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与西方哲学形成决定性的对照:它们不是作为政治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或历史形而上学(历史哲学)出现的,而是意味着哲学与政治、与历史的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而这种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的本质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哲学的独特建制之中。可用“大道不离人伦日用”概括中国哲学立足其上的基本建制——道器不割、体用不二,以表明这一哲学在根本上处身于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积极地生存于形而上学之外。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只有实践哲学而理论哲学不发达,谢无量则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上起易教、老子,直至黄宗羲等人的源远流长的"纯正哲学"的传统,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作了系统阐述。他比较了孔子与康德,认为孔子的悦乐主义比康德的严肃主义更有人情味儿,亦与计虑快乐之多寡的英国经验论的幸福主义有别;他比较了子思论时中与亚里士多德以过不及之中为德,认为中西哲人虽并尊中庸之道,但亚里士多德之说不及子思具有心性论之依据;他比较了孟子的良知说与近世直觉派哲学,认为二者是相通的。他区分了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唯心论和心物二元论,对唯物论和实在论传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他对孔子关于"知仁勇"三德之内在关系的阐发,为解决王国维提出的"可爱"与"可信"的矛盾问题——这一20-21世纪世界哲学前沿最重大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7.
从孙中山、李大钊到毛泽东──“中西融合论”的三大阶段胡建(一)发轫于王官之学的中国文化思想主流,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嘉乾实学之后,一波三折,从“道统的裂层”突趋近代思潮,这一惑世眩目的嬗变并非出于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为我们党创立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通过研究毛泽东文献,毛泽东哲学视阈的批评观体现在批评的主体、客体、标准、条件和做法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哲学视阈的批评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 ,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毛泽东与李大钊表现出了诸多趋同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 ;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 ,创造中国新文化。其中 ,李大钊对毛泽东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先中后西的文化批评观和建构一种新文化的文化发展观构成了青年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青年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