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东南亚文化和历史杂志》 ( 1999年 ,汉堡 )发表了一篇对我院哲学所研究员洪汉鼎先生在 1998年于德国出版的《中国哲学之基础》 (与德国哲学家卢茨·盖尔德撤策合著 ,雷克拉姆出版社、斯图加特 )的书评。文中对洪汉鼎这部合著评价较高 ,认为它超出了目前在德国出版的同类性质的著作 ,是“一部可堪称典范的导言式著作” ,它“在德文图书市场上对于那些想接触中国哲学的人目前将是最好的指南”。现将此书评译成中文刊出  相似文献   

2.
1984年意大利那不勒斯Vivarinm出版社出版的德文本《欧洲的精神遗产》,是一部内容丰富、值得推荐的好书。该书由德国著名哲学家M.布尔主编,来自20个国家的65位知名学者为此书撰稿,其中的H.G.加达默尔(德国)、R.劳特(德国)、J.董特(法国)、T.洛克莫尔(美国)、T.奥伊则尔曼(俄罗斯)等人,都是我国哲学界熟悉的哲学家。本书分为  相似文献   

3.
据苏联《哲学问题》1978年第2期介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迪茨出版社,1976年出版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941页)一书.该书是由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社会科学院编写的(E.哈恩主编),是东德第一部独立、完整、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吉列尔莫·莫隆1926年生于委内瑞拉拉腊州的卡罗拉,曾在西班牙马德里研究历史学,在伦敦读过哲学,在德国专攻文化哲学和古典哲学。莫隆曾任加拉加斯的安德烈斯·贝略大学委内瑞拉文学史教授,兼委内瑞拉历史科学院院士,并且在委内瑞拉出版的《壳牌石油评论》担任编辑。莫隆最近几年的主要史学著作有《委内瑞拉史》(1971)、《拉美现代史》(1975)、《委内瑞拉历史起源》、中学教科书《委内瑞拉史》和《编年史家与历史》。《美洲历史评论》在1978年上半年期刊上登了J.奥坎坡·洛佩斯的这篇文章,介绍了莫隆的修正派历史学思想。文章的原题是《民族统一和拉美一体化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5.
《德国古典哲学》(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6年,334页)是A.B.古雷加的又一部新著。提起古雷加,中国读者都比较熟悉。他撰写的《黑格尔传》、《康德传》、《赫尔德》的中译本均已分别于1978、1981、1985年出版,《谢林传》的中译本不久也将问世。除上述传记性著作外,他还著有《德国唯物主义史》(莫斯科,1962年;柏林,1966年)和《美学史》(莫斯科,1974年)。这些专著资料翔实、观点全面,颇得苏联国内外读者好评。据作者自己说,本书是在上述著作的基础上撰写的,是作者30多年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呕心沥血30多年的智慧结晶──评洪汉鼎的《斯宾诺莎哲学研究》黄见德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学者洪汉鼎教授在用德文写作并出版《斯宾诺莎与德国哲学》后,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他的《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一书。斯宾诺莎逝世300余年了。在他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他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正>《求是学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74年,前身为《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改名为《求是学刊》,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1981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1982年起为双月刊,至今。《求是学刊》已出版41卷,222期。发行至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求是学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  相似文献   

8.
<正>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尤其是社会哲学及方法论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影响,可与韦伯等媲美,正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曾在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哈贝马斯著述颇丰。择其要者,有:《社会舆论的结构》(1962);《理论与实践》(1963);《社会科学的逻辑》(1968);《认识与人的利益》(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文化与批判》(1973);《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1963);《重构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2);《现代性的哲学辩述》(1987)等。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的符号》评介程志民《论当代的符号》一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格尔哈特冯克教授主编的《意识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重要论著。本书从意识哲学的角度研究了科学、哲学、教育、宗教和法律作为符号的意义,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作者认为,科学、哲学、宗教、教...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三——一九八五年,由洪堡基金会提供研究资金,我在联邦德国进修。其间感受尤深的是学术界的“中国哲学热”。从历史上说,中国哲学对于德国并不陌生。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莱布尼茨对于《易经》的解释很可以说明当时德国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已有了很高的水平。从那时起,德国哲学家就认识到东方哲学决不能低估。以后沃尔夫专门写了一部《中国实践哲学》,详尽地研讨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及其基本问题。黑格尔、叔本华都对中国哲学作过专门的论述。即使到现代,据我所知,海德格尔晚年对中国哲学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在一个中国人的帮助下翻译了《老子》  相似文献   

11.
德国红学     
德国红学姜其煌谁是第一个研究《红楼梦》的德国人?根据我掌握的材料,这个人应该是德国著名汉学家威廉·格鲁勃。格鲁勃曾任柏林大学东方语教授,并于1897—1899年期间在北京从事研究工作,写过不少关于中国文学、哲学和宗教的著作。他于1902年在莱比锡出版...  相似文献   

12.
俞吾金,1948年6月生,浙江萧山人。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1986年开始攻读博士学应,1988-1990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进修,1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哲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已出版专著有:《思考与超越》、《问题域外的问题》、《意识形态论》、《生存的困惑》等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当代中国学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主客体理论,包括认识论中的主客体理论,是80年代苏联哲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生长点之一,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从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哲学界大大加强了对主客体理论的哲学探讨.也许可以说,主客体范畴日趋上升为认识论中心范畴,主客体关系问题成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他们在这一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如阿勃吉尔金等人的《科学认识中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库兹明的《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认识过程的分析)》、留布金的《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主客体问题》、巴霍莫夫等人主编的《哲学史和现代科学中的主客体问题》等.80年代初,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1980年出版的列克托  相似文献   

14.
海内外学者聚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讨《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德哲学交流中心”和院哲学研究所于7月23日至24日召开学术会议,讨论“今日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应邀赴会的有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所、香港公开进修...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11月10—11日,由《法学论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8家CSSCI来源期刊联合主办、《法学论坛》编辑部和烟台大学法学院联合承办的第四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文献的命运与《哲学的贫困》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普鲁士省的小城特利尔。他在波恩和柏林大学学习,之后辗转于科伦、巴黎和布鲁塞尔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和办报事业。1850年后一直流亡在伦敦,于1883年3月14日逝世。因而,明年(1983年)正是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正当这个时候,收藏在日本的《哲学的贫困》一书法文原版修改本公开影印出版了。这部《哲学的贫困》是1847年的初版本,曾经是马克思在伦敦时期自用的藏书,在他去世后,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内文库”保存,现在收藏于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的“栉田文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韦伯(Weber Max,1864——1920)亦译为维贝尔,德国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生于德国俾斯麦时期的一个律师家庭,在法律、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方面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1891年,他在柏林发表《罗马农业史对公法和私法的意义》一书,而成为一个知名的法学家。1893年出任弗赖堡大学经济学教授,1897年到海德尔堡大学任教。1900年因得了严重的病症(精神分裂)而被迫放弃了大学里的职务,一直到1918年  相似文献   

18.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5年第1期报道,1984年6月13日至15日在新西伯利亚市召开题为《哲学(方法论)讲习班:经验、问题及发展前景》的全苏会议。此次会议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所属哲学(方法论)讲习班中央委员会、西伯利亚分院哲学(方法论)讲习班学术委员会和高教部马列主义干部教育科学方法委员会共同召开的。苏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B.扎哈罗夫致开幕词并作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知识分子政治思想培训的任务》的主要报告。  相似文献   

19.
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教授奥特弗利德·赫费(OtfriedHffe)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交换正义性”思想,引起西方政治哲学界瞩目;又于90年代末发表了《全球化时代的民主》(DemokratieimZeitalterderGlobalisierung,Muenchen:C.H.Beck,1999),再次引发大讨论。他从法和国家理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东德《德国哲学杂志》1981年第10期报道:1981年4月初,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东德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召开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列主义”国际讨论会。讨论会的目的在于阐明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源之一的黑格尔哲学的意义,批判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的和社会改良主义的黑格尔研究。M.布尔(柏林)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对黑格尔之后的一百五十年这个主题的五点意见》的报告。他以不同的、特有的批判方式提出了马列主义关于当代黑格尔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一、黑格尔死后,虽然没有一位继承者——E.甘斯在悼词中就已正确地指出过这一点——然而有一种继承,特别是有一种“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称之为世界历史作用”的继承。第二、长期(指整个十九世纪)避开黑格尔遗产的资产阶级哲学,在当代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