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作人前期散文中 ,无论是不同程度蕴含“浮躁凌厉之气”的那类创作 ,还是写“身边琐事、草木虫鱼”的那些作品 ,其平和冲淡的风格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本文从语言和文章方法两个方面审视前一类散文的冲淡 ;从题材的选取、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涩味与简单味”等方面审视后一类散文的冲淡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神话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周作人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态度中,神话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情结的文学形式。本文通过周氏所建立的关于神话的科学认识、所培育的浓厚兴趣以及利用神话来达到启蒙目的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在神话这一古典形式下周作人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仅就散文家的周作人,论述其突出的创作个性,考察评述其小品散文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风采的审美追求,以及对我国现代小品散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身上的"叛徒”和"隐士”两个"鬼”,是"轮流执政”的.从"五四”到抗战前夕,他的变化在政治层面,反封建的文化立场却始终如一.周作人下水前的悲剧在于,时代前进到了社会革命的阶段,他却仍然坚持"五四”式的启蒙立场.他的"中庸”观,是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的现代人的中庸观,与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实质的联系.他的下水附逆,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其中最关键的是他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蜕化变质.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的牛教授遇刺事件在人物性格、遇刺原因、过程和凶手揣测等方面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30年代末周作人遇刺事件的折射与艺术再现,这一情节寄予了老舍在周作人落水这一事件上民族与个人情感的艺术批判。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并非像有些批评家认为的那样完全是对西方文学现代性的被动反应和摹仿,而是既有西方文学现代性影响的因子,又有其特殊的本土文化底蕴。这种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在周作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并成为其审美矛盾性的来源———他既追求、模仿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又涵纳着深厚的本土情结;既对传统文化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又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从而导致了他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革命现代性上的冲突,最后完全走向一条反启蒙的审美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周作人精神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主体与文本这样地相生,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似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从1920—40年代与韩国文人和知识阶层有过持续的接触和交流,堪称中国文人中最关心韩国文化的一位。他学习韩国语,还高度评价韩国的艺术价值,支持韩国的独立,积极肯定韩国的文化认同。当时韩国人也和周作人这位中国新文学主要作家频繁进行交流,关注他的文学活动及思想观念,并把他介绍给韩国,有时予以评论。最值得瞩目的是1920、30年代在北京留学的丁来东(1903—1985)发表的《周作人与中国新文学》(1934年9、10月)。这篇文章系统、全面地对周作人进行了评论和介绍。丁来东对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以前的周作人的文学活动及思想立场集中进行了探讨,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由于丁来东的文章出现,从那以后韩国读者们对作为中国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周作人有了多方面的了解。丁来东的周作人评论是和中国、日本的周作人研究同时进行的。丁来东于1934年5月结束了北京留学生活最终回国,他可能已经了解到从那年4月初开始展开的对周作人《五十自寿诗》的争论。而倾向于无政府主义文艺论,对马克思主义持批判态度的丁来东与周作人在意识形态上达成一致,产生了共鸣,而且当时韩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没落的现实等各种变化因素重叠在一起,使丁来东对周作人的文学活动和思想态度更加关注。结果是丁来东通读了周作人的许多作品和著作之后,发表了《周作人与中国新文学》,这篇文章包含了对周作人的人生文学观、言志文学观、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点及成果、周作人丰富的阅读修养、以内容与思想为中心的白话文学论、批判国民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立场、周作人对小品文这一成为现代文学顶峰的文学体裁的提倡、对民间文艺的重视以及具有包容性的文艺批评态度等大量内容,这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相当系统全面的评论。苏雪林的《周作人先生研究》是1934年12月发表的,增田涉的《周作人论》是1935年9月发表的,而丁来东的《周作人与中国新文学》是在早于他们的1934年9、10月间就已经发表了,这一点也有必要予以关注。虽然丁来东对周作人的评论不是长期持续进行的,但却是在较早时期进行,而且在韩国又是首次系统全面地评论了周作人,因此这在东亚的周作人研究史上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探讨周作人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系,北方左联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界对此鲜有探讨。本文以周作人与谷万川为中心,同时探讨周作人在公葬李大钊等事件中的表现,以此展开对周作人与谷万川以及北方左联之间紧张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的“人学”理论立足于生物进化的视点,探讨人的生存和个性的发展。他试图以“大人类”的观念、平民和贵族的精神来消解或淡化国家、民族和阶级等观念,在“人类”、“人间”的背景之下突出人的个性追求的价值和普遍意义,这即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内涵。它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荒谬的一面。无政府主义思潮和新村主义理想对周作人的“人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封建”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而不是一种政体。“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不是一种经济制度。“封建”既不是社会形态,也不是社会阶段。先秦时代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复合制的“封建”王国,政体是等级式贵族专制;从秦到清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的帝国,政体是皇帝独裁专制,而春秋战国就是完成这个变化的转型期。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并不是所谓的“封建地主经济制”。  相似文献   

13.
"共同负责"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时代意义.要使"共同负责"落到实处,既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即认识到位是前提;角色端正是关键;党性纯洁是核心.也要重视客观条件的保障,即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4.
对“共同负责”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负责”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时代意义。要使“共同负责”落到实处,既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即:认识到位是前提;角色端正是关键;党性纯洁是核心。也要重视客观条件的保障,即: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逻辑、历史和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观点,指出哲学的学科性质不能归结为科学,“科学的”只能作为一个修饰词来限定哲学。把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科学”是特定文化时代的产物。保持哲学的独立性是使其自由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何谓大学之"大"--关于我国大学之"大"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之"大"涉及到大学是什么、做什么等大学发展的根本问题,涉及到大学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定性,涉及到大学的定位与特色的形成。在我国的大学发展历程中,先辈对大学之"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许多独特见解,这对指导当前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参考价值。当代大学只有从关注大学的有形之大、有限之大,即重视大学的时空之大、大楼之大、规模之大转向关注大学的无形之大、无限之大,即重视大学的胸怀之大、文化之大、精神之大,才能使大学真正肩负起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大任。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探讨中,仅仅在"劳动"两字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把劳动外延的扩大与价值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并把深化对"价值"的认识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让"价值"概念回归到交换价值的层面上.运用以交换价值为内涵的价值范畴来剖析市场经济现实,目前面临的诸多理论困惑便有望得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在 2 1世纪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下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观念下 ,大学英语教师应对自己职责的思考。教师应把语言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授相结合 ,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指向哲学本身的几点"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首先是哲学家出于社会道义和责任的一种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和这种思辨活动的结果;具体而言,哲学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批判与建构的纯理论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观念的更新和提升来改造人并进而实现对世界的合理改造;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的超越本性,它是人之精神需求最高层面上的产物,一经产生,就永远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哲学永恒的核心主题,哲学理论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一则报道指出"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从高等教育功能的缺失、人文精神的失落、汉民族文化的失宠三个方面阐述了造成大学语文"尴尬"现状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要想使大学语文彻底摆脱"尴尬"现状,必须唤起全社会的民族自豪感,倡导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