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厌其烦的被加以描述。其中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Edgar Alan Poe)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思潮和许多作家的创作都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中国中晚唐诗人李旋是以其奇诡的“鬼”诗称著于中国古代诗坛,将鬼魅与死亡这类丑陋的意象,幻化成别具一格的美感,并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形而上的探讨,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沉的哲学意味。在本文中,作者对这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进行比较,目的在于阐述两人在其死亡主题的创作原因,表现手法和对哲学意义的思考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值得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生死场"."生死场"的形成受到社会时代、文化哲学以及作家个性心理的影响.多角度的探讨"生死场"中文学对死亡的艺术表现规律,为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死亡对人是绝对的必然和普遍,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而且也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对死亡的界定,可以有许多角度,如物理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宗教学角度、文学角度、哲学角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死亡的不同意义和价值。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死亡界定的反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对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出不同的正面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生存意识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频繁使用死亡元素进行文本架构,表达对于死亡议题的思考与探索。根据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假说及宗教伦理死亡观的理论,分析文本中的死亡主题,可以得出结论:死亡是建构自身存在价值、构建生命内在动力、追求生存本质意义的重要前提和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隐痛,文学中的死亡叙事涉及小说,诗歌,纪实文学,戏剧等多种文体。上世纪80年代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代表作《香水》讲述了一个奇才怪杰格雷诺耶谋杀26个少女的故事。本文浅析《香水》中的死亡主题,分析主人公格雷诺耶所体现的死亡本能理论和酒神精神,挖掘作者创作背后的深层内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督教文学主要通过融通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精神,于耶稣之死和自然律动两个向度来探寻死亡与生命的辩证关系。用"爱"超越死亡,"爱"是生命的牵引力。这种神性写作在当下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死亡问题是爱与生命主题的深化与延展。由于绘本文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技巧,3—9岁的儿童已经可以并且有必要通过绘本文学认知死亡问题。绘本文学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认知死亡的最佳途径:游戏—回忆—仪式,这种途径为消除儿童阅读中的恐惧、树立生命意识、培养其审美情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死亡意识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展现了各种死亡的形式,但没有出现一个寿终正寝的主人公。通过对具体死亡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和哲学传统的不同,中西的死亡意识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重生怕死,但又注重死亡的价值;西方人直面死亡,以死求生.因此中外悲剧文学也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古典悲剧往往是以生观死的叙述风格和追求大团圆式的结局;西方悲剧则是在以死求生,蔑视死亡中以显精神的高贵与人格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爱德华·奥尔比(EdwardAlbee)被公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及阿瑟·米勒之后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其作品里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对于奥尔比而言,处理死亡无非就是处理活者的生存危机,只有把"生命价值"作为中心才能够超越被"无意义"腐蚀、葬送的生命本体,进而得到精神的再生。本文试图以神话原型理论对《动物园的故事》进行重新解读,通过考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命历程,把握死亡与再生这一切入生命本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作中,有六百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人通过"死亡"这一主题表达了其对成名梦想破灭后的矛盾与困惑,于"死亡"的畅想中寻求"回归"和"永生",以掩盖其真实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无名书稿》是无名氏深寓生命哲学的一部"大书".本文从主题学的角度,着重从"自由"、"死亡,,两个层面,对《无名书稿》的诗性品格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自由"与"死亡"正是无名氏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诗意洞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充满了喧嚣与躁动 ,然而并非杂乱无章 ,其基本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追问死亡危机 ,哲学与宗教情结 ,隐藏文学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布勒特·哈特短篇小说中的死亡形态、主题及其哲学意义,揭示19世纪美国西部在“西进运动”“淘金热”等历史时期普世价值观的嬗变,探讨死亡的哲学存在意义,对于社会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指出哈特作品中的死亡观是意识形态下的必然产物,亦是在作者建构下的特殊形式,关注死亡,即关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晚期浪漫派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历经了世纪之交的多事之秋,人生坎坷曲折,在忧郁和痛苦中度过了一生.拉赫玛尼诺夫毕生都沉浸在对人生和死亡等哲学命题的沉重思考中,他的作品大都贯穿着这一思想.从拉赫玛尼诺夫人生经历、音乐中的死亡形象代表以及几部代表作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亡情结形成的精神根源,以及这位具有特质的作曲家通过音乐对这一哲学命题所作的浪漫诠释.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对话展开情节,陈述故事,阐明主题,用简单的字眼表现极为丰富和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中的对话,展现小男孩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镇静与坦然。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世纪以来,托尔斯泰的作品不断被人们重新解读与阐释.这其中他的三部长篇巨作一直为世人瞩目,除此之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也贯穿了他执笔写作的始末.在这些中短篇小说中倾注了他的思想和信仰.文章将从人物形象方面对其中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再从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观念对“死亡”这一人类终极性学说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中,死亡母题是人类在现实中意识到人必有一死之后建构的死亡诗学。20世纪以来,随着死亡的艺术化处理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中西文化中的死亡表达方式呈现“和而不同”的态势。莫言的《蛙》和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便是一例。莫言把生死之际“此在”的可能性以“延生”的生育方式提供“向死而在”的“在”的可能性,坎宁安则通过三个历时共“在”的“向死”个体,表达个体濒死的能动性、选择性和责任感。虽然两个文本中主人公的畏死和濒死的体验不同,却在“延生”和“向死”的文学话语上表达了异质同构的“死”之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永远处于“尚未抵达”的恒久状态,面对生命的绝对紧迫性,敞现向死而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是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现实,是人类无法逃遁的难题中最为反思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