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受到英国殖民者的怀柔统治,克伦族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在英殖民时期得到了全面提升。克伦族的发展是基于并服务于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这促使克伦族与缅族的隔阂与矛盾加剧。缅甸独立前夕,在英国殖民者的诱使下,克伦族挑起了武装分离运动。昂山虽然开启了缅甸民族和解的大门,但由于昂山在民族问题上的狭隘性,克伦族民族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愈发严重,遂成为缅甸民族问题的最大难点所在。通过分析克伦族民族问题中所粘附的英国殖民统治因素,以及对昂山的民族和解思想的反思,来探究克伦族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或可借此推动缅甸民族的和解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自独立后积极寻求外界援助,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一方面,鉴于自身沉重的海外领地负担及缅甸局势的失控风险,英国乐于寻求美国对缅甸事务的分担;另一方面,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能容忍美国向英国在缅甸事务上的主导性发起挑战。因此,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尽管英国终究无法挽回其在亚洲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整体趋势,但英国“帝国第一,冷战第二”的政策取向,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既促进又限制的双重影响,并客观上为亚洲新生民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3.
前言葡萄牙殖民者是最早来到亚洲的西方殖民者,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殖民者。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达·伽馬(Vasco da Gama)繞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Calicut),这件事标志着葡萄牙殖民者侵略亚洲的开始。1499年(弘治十二年)达·伽馬回到里斯本,野心勃勃的葡王伊曼紐尔(Emanuel I)就給自己加上一个新的头衔:“征服埃塞俄比亚、阿拉伯、波斯、印度和航海通商的君主。”此后的十几年中,葡萄牙殖民者先后强占了欧亚海路上的重要据点柯欽(Cochin)、果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70年代,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殖民统治机构进行了部分调整与改组,其目的是全面加强与巩固殖民统治,以防止像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样的事件重演。本文即是论述英国殖民者的诸多调整与改组措施及其导致英印殖民统治机器的某些变化与加强的情况。 1 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暴露了貌似强大的英印殖民统治不堪一击,正如马克思所说:大起义“使英国统治从印度的一端到另一端发生动摇”因此,起义被镇压后,英国殖民者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加强与巩固英印殖民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三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国王(1327年—1377年在位),对英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作用。一、英勇战斗的王太子爱德华三世登位时,年仅十四,由母后伊萨伯拉及其情人莫帝默共同摄政。而这位有清君侧、建奇勋的母后却与莫帝默发生暧昧的关系,莫帝默图谋篡位,便与伊萨伯拉共谋,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讨近代云南西部疆域的变迁。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缅甸的殖民化,改变了云南西部疆域的传统格局,使其直接面临着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的软弱,以及对边疆的漠视,中国先后丧失江心坡、小江流域、茶山地、孟卯三角地以及阿佤山地区班老、公明山及班洪的一部分国土。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进行殖民活动。从1607年到1732年的一百二十多年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东部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中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当时英国殖者所用的英语基本上是伊丽莎白时代英语(Elezabethan English),其拼法、用词、结构与现代英语尚有一段距离;到了十八世纪,逐渐与现代英语接近。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殖地时期的结束。随着政治上的独立,人们提出了在语言方面也应有相应的独  相似文献   

8.
英占缅甸,威胁我国西南边疆的安全。清朝政府早就得知英要对缅发动第三次侵略战争,但它没有准备去支持缅甸反抗侵略,而是企图派人劝缅对英妥协投降;缅甸各族人民抗英游击战争开始之后,清朝政府对这一正义斗争没有给予实际的支持;英占全缅之后,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同清朝政府谈判,清朝政府对英存在幻想,致使英国殖民者让出虚名,求得实利的阴谋得逞。云南地方官关心缅甸局势的发展,在他们的奏报中保存了不少有关缅甸人民抗英斗争的重要史料。清朝政府对英国占领缅甸的反应,是由于它既害怕本国人民,又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英缅战争过程的分析,探讨了英法殖民者征服中南半岛的策略及缅甸最终殖民化的原因,同时对中南半岛各国对缅甸溃败所作的反应进行评估,以期对殖民化问题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雍籍牙王朝建立以前的缅甸情况 缅甸雍籍牙王朝(1752—1885年)建立以前,建都阿瓦的东吁王朝(1531—1752年,缅甸学者常把东吁王朝良渊王即位后称为良渊王朝[1600—1752年])实际上早已开始衰微。东吁王朝末期,内忧外患严重,国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缅族与孟族的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农奴阶级由于国内经济恶化,粮食缺乏,“到处发生骚乱暴动”。莽应龙(Bayinnaung)  相似文献   

11.
自1886年缅甸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缅甸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和持续发展。其中,缅甸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当中的精英群体,他们传播社会文化价值并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创新。知识分子在缅甸近代化过程中的公共形象具有自身特质,在1886—1941年期间,他们利用协会组织、出版物等公共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历经波折,在思想上不断探寻新的方向,从而导致群体内部出现不同的政治见解。  相似文献   

12.
早在十七世紀中叶,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魔爪已經开始伸入緬甸。到了十九世紀,英国对緬甸发动了三次殖民战爭,終于在1885年占領了緬甸的全部領土。1886年,英国强把緬甸归并于它的殖民地——印度,从此之后,英国帝国主义便通过它的印度殖民机构,对緬甸人民进行着极其残暴的殖民奴役和統治。緬甸人民为了爭取从英国殖民統治下解放出来,长期坚持着英勇頑强的反英斗爭,其中,1930—1932年緬甸人民的大起义,便是緬甸民族解放运动史上规模最巨大的反英武装起义之一。这次大起义充分地暴露了英国殖民制度的丑恶和腐朽,沉重地打击和动  相似文献   

13.
莫理循是一个“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人。在就任袁世凯政治顾问之前,他是英国扶植袁世凯上台、绞杀中国革命的帮凶;就任顾问之后,拼死维护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力图把中国的发展纳入英国殖民者所设下的轨道。他决不是“一个深爱中国的人”。  相似文献   

14.
印度裔英国作家维维.苏.奈保尔和维克拉姆.赛思的小说都通过兼具被殖民者身份的都市闲逛者的视角,展示了城市浓厚的后殖民色彩,其市容市貌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思想仍然有殖民主义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后殖民时期,曾经的被殖民者向往城市、向城市流动的倾向,是殖民者宣扬西方先进文明的结果。但是,由于种族主义造成的他者和模仿人的身份,被殖民者在城市里更容易失却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英国以和平方式给予缅甸独立,这决不是英国对其战前殖民统治反省后的明智之举,而是英国政府无法应对缅甸民族主义要求独立的强大攻势,被迫做出的丢卒保车的战略选择.缅甸的独立不是完全按英国战前早已制定好的非殖民化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而是缅甸民族主义者斗争的结果,但从缅甸独立的方式看,则充分体现了英国在解决殖民地问题上的灵活性和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一)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俄等国,以“传教”、“游历”、“探险”等为名,派出大批“传教士”和“探险队”,对我国藏族地区的山脉、河流、交通、物产、矿藏等进行详细的侦察,秘密报告本国政府,为它们侵占我国西南边疆作准备。同治十三年(1874年),英国以开辟滇(云南)缅(缅甸)交通为名,派遣武装探路队由缅甸进入云南,因而发生了英人马加里被杀的教案。英国政府借机大肆要挟,胁迫清政府于光绪二年(1876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这个条约中,另议专款规定:英国有派员由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一、产生背景
  清朝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逐渐走向衰退,而此时英国殖民者却向中国步步逼近。英国从16世纪晚期开始,海上实力迅速增强,并于1600年设立了东印度公司拓展东洋贸易。因此,从设立之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特别重视与中国的贸易。  相似文献   

18.
清政府认为在海外设领护侨会“无事生扰”,对向海外派驻领事采取消极态度。英国为了维护殖民统治,一贯阻挠清政府向英国属地派驻领事。1887年,张之洞提议在仰光设领护侨。由于驻英使臣薛福成的努力,英国才在1894年同意清政府在仰光设领。薛福成离任后,仰光设领问题多年无人过问,引起缅甸华侨的不满。后来,同盟会加强了在仰光的活动,清政府才在1909年急忙把领事派到仰光去。清朝的领事勾结英国殖民当局,破环和镇压缅甸华侨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9.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对于英国的对华政策,以往我们大多用"强硬"一词概而括之。的确,英国在事件爆发初期仍表现出旧有殖民者的强硬态度,但是也就是从五卅运动开始,英国对华政策基础开始发生动摇。通过对英国外交档案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国此时意识到在修改条约问题上必须对中国做出真正的让步,因此在五卅运动中后期,英国对华强硬政策开始发生微妙松动。   相似文献   

20.
英帝国肇始阶段,涉海文学提出“人口过剩”及如何建立“海上帝国”等主张,从理论上探索英国向外扩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帝国上升时期,涉海文学通过鲁滨孙等殖民者的海外垦殖实践,为英国民众勾画帝国构建的基本路径。英国攫取世界霸权以后,涉海文学则为帝国价值观念和统治秩序进行合法化辩护。英国涉海文学由此实现从文化叙事向政治功能的转变,从文本和意识形态层面参与了帝国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