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2):78-82
贵阳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城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在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中,贵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多年来,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大数据的新发展,重塑了贵阳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经验,成为高原山地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和西部欠发达城市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之路"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俞海  宁晓巍  姜现 《阅江学刊》2023,(4):59-66+17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在生态文明领域探索实践的具象化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更多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自觉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的重大部署,从根本指引、重大逻辑、奋斗目标、战略要求、路径策略等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经济转型,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带来观念的进步,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它表明.党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三个角度对全面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一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长期的战略方针。自从党中央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就十分明确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多次郑重指出,是否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的大事。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必须对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因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经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现代政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等,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其...  相似文献   

9.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档案工作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档案形成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又反馈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因此,档案工作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  相似文献   

10.
<正> 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中的三个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制度文明(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2.
论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明系统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 ,我们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其实质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和中国学者的政治社会论述中,现代公共领域概念涵盖了政治公共领域、文化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公共领域三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独立性的论题,其中日常生活的公共领域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最为切近。中国当代公共行为文明的构建蕴含着三个依次递进的价值原则:基于利益纽带的工具性价值,在自主意识与伦理责任之间达成均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以及基于"健全的人道主义"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中包含着健康的内容 ,也含有消极的因素。民间信仰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要影响。健康的民间信仰保存了大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消极的民间信仰存有大量封建迷信的内容 ,严重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只有加强对民间信仰的积极引导 ,做好保留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工作 ,才能使民间信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日本政府借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机,狠抓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分析与探讨,为北京市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供借鉴,并提出北京应以奥运为教育契机,加大公共文明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综合应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首都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深入研究首都网络文明建设的引导策略、虚拟世界的网络文明和现实世界文明问题的互动形式以及整合资源形成网络文明建设合力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光岭 《唐都学刊》2004,20(3):13-16
司马迁的"义利观",一是认为利是义的物质基础,强调物质利益活动的社会基础地位;二是认为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利诚乱之始",强调统治者应轻徭薄赋,清明廉政;三是认为致富要走正道,富者应多行仁义;四是鼓励并赞赏不计贫富、舍身为国、行侠仗义的行为。司马迁的"义利观"做到了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它对于我国当前提倡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天才 《唐都学刊》2005,21(5):29-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而其实质则是作为政治文明主体的人的文明建设;政治主体的政治文明素养的提升,是转型社会的"政治伦理"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价值追求,主要可从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公民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育;二是加快"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促进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努力实现政治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causes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among social scientists.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and its model of property rights explain the rise of the West Europe, but no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tself; nor have they addressed the causes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East. By defining human civiliz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public economic institution, we interpret this change in the public economic institution using swings in the demand structure of public goods. We see these swings as a contributing cause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Our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shifts of public economic institutions between the mass democratic one and the elite constitutional one contributes to the current modern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stagnancy of modern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