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孺义同志对精神产品进行定义式表述时认为,精神产品是脑力劳动的凝结物(《关于精神产品的几个问题》,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6期)。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排除了体力劳动在精神产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我认为值得商榷。众所周知,任何产品都是劳动创造的,而劳动无非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只耗费体力而根本不耗费脑力的劳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同样,只耗费脑力而根本不耗费体力的劳动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论什么产品,都既凝结着脑力劳动,同时又凝结着体力劳动,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当然也不可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脑力劳动的论述,对于加快我国四化建设,无疑是有着现实意义的。马克思指出,所有劳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脑、神经的耗费,指的就是人的脑力的支出;肌肉、手的耗费,指的就是人的体力的支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就劳动过程是纯粹的个人劳动过程来说,劳动者在劳动时头脑与手脚并用,既要支出体力也要支出脑力,在这种情况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直接结合在单个劳动者身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  相似文献   

3.
于澄 《南京社会科学》2002,9(Z2):276-283
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身份、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科学研究、管理活动、投资活动、第三产业等都是劳动(脑力或体力的耗费),同样创造价值。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和主人翁地位的确立,都需要劳动至上、劳动本位的经济理论来支持。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应与时俱进。只要是人类劳动,而且是进行交换的劳动,就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时间与自然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存在着减少体力耗费、增加脑力耗费的情况。因此,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不仅存在反比关系,而且还存在正比、不变这样两种关系。由于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在价值估价时常常是不足的,因此,后两种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得不及前一种关系明显与普遍。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劳动的脑力因素与体力因素的辩证关系,去说明人类劳动的性质,并探讨劳动与知识的关系,劳动产生知识成果及其社会价值问题。1人类劳动必然是脑力因素与体力因素的内在有机结合。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的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知识水平低下;而且还由于阶级的存在,体脑劳动的分离(严格讲是指脑力劳动为主和体力劳动为主的分离),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某种意义上处于对立。因此,讲劳动就着眼于体力劳动,着眼于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讲劳动价值则着眼干劳…  相似文献   

6.
1987年春,我开始对马克思的价值和价值规律思想表示怀疑——价值和价值规律存在吗?它在我国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什么作用呢?这是一个不能不弄明白的问题.一、价值和价值规律并不存在1.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是什么?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表述是,"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它们剩下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  相似文献   

7.
刍论劳动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是人类通过改变外在于劳动主体的客观条件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等多层次消费需要的有目的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劳动既是一个永恒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劳动伴随人类而永存,但劳动的内容、方式会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正确认识劳动范畴,对更新劳动观念,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成本范畴     
一、实际成本和主体成本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是投入和产出的统一。要获取一定量的物质产品,人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牺牲。成本的最一般定义就是生产商品所付出的代价。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生产者获取商品付出的代价就是劳动的耗费,既包括过去积累劳动——生产资料的耗费,又包括现实生产过程的活劳动的耗费。劳动耗费是生产商品实际付出的代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称之为实际成本。他指出:“商品的实际费用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①商品的实际成本不以生产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在任何社会形态,商品的实际成本都表现为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  相似文献   

9.
经济思想史上普遍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是二元或多元的,一方面,他提出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单要素价值论;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购买的劳动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形成了多要素价值论。由此,到底是耗费的劳动还是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便成为经济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基于在全面准确理解斯密的耗费劳动说与购买劳动说的基础上,并对经济思想史上有关经济学家的观点和误解进行评析,力求在广义价值论框架下,对斯密的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在价值决定和价值度量中的不同作用做进一步讨论。研究发现:(1)从个量微观的角度看,耗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之比等于部门综合生产力之比;(2)从总量宏观的角度看,总价值=耗费的劳动总量=购买的劳动总量;(3)总价值等于总劳动这一命题也仅仅是就价值尺度而言的,并不能以此证明价值是单纯由劳动创造的。  相似文献   

10.
从"人本位世界"和生产的人类过程及社会过程出发,劳动是财富生产中惟一的人类耗费,这种劳动耗费构成社会财富实体,形成财富的值.在商品经济中,财富的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市场价值一方面体现价值的社会性质,其量的限界受社会规定性制约;另方面,它又代表作为价值实体的人类劳动耗费,必须以生产中的实际劳动耗费为基础。我们应从这两方面辩证统一地研究市场价值的形成,过于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是不妥的。在讨论社会必要劳动两种含义时,有的同志实际上只强调社会规定性一面,有意无意地把生产过程的实际劳动耗费看作是对市场价值无足轻重的因素。他们仅仅从体现社会需要的劳动量与该部门投入劳动量的相对量上说明市场价值的形成,似乎市场价值可以脱离生产中的实际劳动耗费而超然存在。这种观点是否符合马克思的论述呢?本文试根据《资本论》的有关分析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孙伟平 《社会科学辑刊》2024,(2):5-13+237+2
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性应用,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出现了新形式、新特点,工业时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智能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支出早已从以体力为主变成了以脑力为主,脑力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主要源泉;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可以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它们的活动具有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特性。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充分考虑脑力劳动、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智能系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甚至创造性地建构新型的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是人类劳动的特殊产品  知识不是客观世界和人脑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劳动产物。没有劳动,就没知识。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接触外界事物,获取信息,产生感觉,只有大脑运用原有的背景知识对感官输送进来的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从而形成知识。知识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生产它时也需要耗费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知识作为产品也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知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是人脑这个“加工厂”加工出来的产品,是脑力劳动的产物,因此它与一般的物质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物质产品是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15.
论商品价值的三维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品价值的“一维尺度论”存在理论误区。“边际效用尺度论”只抓住了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未能触及价值本身,没有说明价值的真正来源,因而不可能指出价值的真正尺度。“劳动价值论”只看到商品生产耗费了人类的劳动,而忽略了商品生产在耗费人的劳动(人力资本生产力)的同时,也耗费或占用了土地(自然资源)中蕴含的自然生产力以及以工具、材料为载体的物力资本生产力。 “三维尺度论”认为,商品价值是自然生产力(土地)、物力资本生产力(资本)、劳动资本生产力(劳动)的三元函数。商品价值及其增值的原因是三种生产力协同耗费的结果,所以衡量商品价值不应只是劳动耗费这一尺度,而应是三维尺度。 三维尺度完善了三元价值论,发现和运用真正的价值规律,并为检验价值分配的公正程度或剥削程度提供了尺度。  相似文献   

16.
论智力劳动力的价值创造、价值计量及其收入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 ,其价值构成要发生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教育投入首次超过生存费用 ,劳动产品实现了从体力到智力的初步转化 ;第二次是劳动投入新创造价值超过了旧转移价值 ,实现了劳动力价值结构的主体成分的更替 ,加速了劳动力的智力化进程 ,这时生存费用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中已变得微不足道 ,劳动力摆脱了“体力”困扰 ,真正升华为智力密集型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黄湘中 《兰州学刊》2011,(7):1-5,10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属性;劳动力价值一般是按资本获利多少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的,由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劳动力价值的高低。劳动力使用价值来源于体力和脑力消耗以及知识和技能增长,可以无止境提高,形成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生产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不同概念,指出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与资本交换并创造价值。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就是劳动的物化,就是价值的创造”。因此,价值源泉不是抽象劳动,而是劳动力使用价值。长期以来,“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被视为价值源泉的定义,它与“价值是抽象劳动”发生矛盾,应予扬弃。  相似文献   

18.
罗晓 《家庭科技》2016,(9):27-28
正交替运动是根据相对医学而产生的一种新健身观念和方法,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新措施。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交替运动,能使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得到交替锻炼,对自我保健颇为有益。体脑交替人们在进行体力活动,如跑步、游泳、爬山及适当劳动时,不妨中途停下来进行脑力锻炼,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背诵诗词和外文单词等。只有常练手脚勤动脑,脑力才能经久不衰。动静交替人们一方面要进行体力和脑力锻炼,另一方面每天抽一定时间使体、脑都安静下来,全身肌肉放  相似文献   

19.
经济效益是以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生产出多少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来表示的。产品与劳动耗费的比率是效率,劳动耗费越少,产品越多,则效率越高;反之,则效率越低。社会需要的产品与生产出的产品的比率是效用。社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程度越高,则效用好;反之则效用不好。因此,经济效益应包括效率和效用两个方面。效率和效用是一对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效用,效率要服从效用。以很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  相似文献   

20.
价值并非永恒的经济范畴。人类劳动的存在,是价值产生的自然基础,人类劳动的发展形式,社会劳动的出现,并且耗费在物品生产上的这种社会劳动需要表现出来,是价值范畴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在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以前,则不存在价值概念和价值范畴。对此,马克思指出:“……我不是简单说劳动,而是说社会劳动。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他作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