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07,23(3):86-89
新时期以来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审美、审丑到“溢恶”的转化,这一转化既是当代人审美意识的转变在文学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生命本体的内在需要,同时与市场的需要和大众的欣赏趣味密切相关。文学沉溺于现实生存、难以完成精神超越的现象已经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贾平凹近十余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认为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作家只有自觉承担起启蒙者的神圣职责,甘当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才能在创作中完成生命主体精神和审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机制与生存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实现人自由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历史性的内在机制。非生存交往只是达到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人实现超越的前提;只有生存交往才能实现"生存"。生存本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非对象性,是趋向于"超越存在"的意向性,它始终是敞开的和不确定的。因此,就它要超出生存界限的意义而言,就是对作为统一完满的总体性追求,这种超越活动本身就是自由,是与人的生存本性相一致的真正的内在自由。一个领悟自己自由的人就是超越这个人的界限而与"上帝"融和在了一起,自觉地做出选择和行动。而生存的自由与超越和对作为总体目标的信仰就是真正生存历史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论虚拟时空     
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石的虚拟时空在当代的出现,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时空的传统认识,而且也将人的生存带进了一个虚拟性的时空形式中,实现了人类生存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的重大飞跃,形成了对虚拟时空这一崭新人类生存形式的新阐释。在由计算机技术所组成的网络化、数字化这一崭新的平台上,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虚拟时空。虚拟时空是一个非物理性和非线性的世界,它超越了用"实物符号"表征现实对象的局限,使实践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场所被大大压缩,从而使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标志着人类生存时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虚拟时空作为人的虚拟生存的重要存在形式,表现出了虚拟生存运动的时空跃迁。与现实时空相比,虚拟时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时间的可逆化与空间的共享化,二是时间的即时化与空间的流动化,三是时间的弹性化与空间的压缩化。虚拟时空不仅通过将信息权力分散到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形成一种处处皆中心、实质上又等于处处无中心的新型空间社会,而且也使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的活动都能够通过不断地重演来消解时间的方向性和唯一性,使时间的不可逆性发生了逆转。在虚拟技术时代,时空物理性状近乎消失,时空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彰显,这不仅实现了主体和技术手段的虚拟,而且也实现了既脱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虚拟实在。虚拟时空的出现,使时空的客观形态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时空的人性化特征得到了彰显。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虚拟时空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虚拟时空的"虚化"与"实在"的问题,二是虚拟时空的"确定"与"模糊"问题,三是虚拟时空的差异与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通过将哲学基本问题定位于人类的现代性生活矛盾问题而实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转向,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历史性超越.人类的现代性生活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物化生活与人类社会化生活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对"种"的生活意义追求和人对"类"的生活意义追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韩鲁华 《唐都学刊》2003,19(2):35-39
20世纪 80年代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 ,对于人性及其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清晰的 ;但进入 90年代之后 ,他陷入极为深刻的困惑与焦虑之中。从生存哲学角度分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精神人格建构及其特征 ,不难发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精神特质。作家是在困惑中探寻着自我 ,面对生存的焦虑 ,思考着人类生命和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以企寻求主体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研究价值问题应该采取生存哲学的视角,原因在于价值关乎人类生活意义的实现.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用善恶评价的价值,与社会人伦关系结构、道德原则和规范、美德能够满足和促进人们所处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关.因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历史性地发展的,所以道德价值也有着历史性.而道德价值有一种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各个历史时代则具体化为当时的“好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7.
悲剧与人生——悲剧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严肃地探求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表现对人的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它的美学意义首先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人们反抗命运的方式,它用否定现实给定性对历史必然要求的阻碍来表达历史必然要求的终将实现。悲剧通过悲剧英雄、悲剧人格还展示出:人类存在的秘密不单纯是活着,而是为什么活;并使我们获得摆脱庸庸碌碌、百无聊赖的生活勇气和力量,从而超越自然和人生的限制,这种超越既体现为悲剧中的超越,又体现为悲剧超越。悲剧的美学意义还表现为它使人们得到一种高峰体验,能够由情感的亢奋进而与悲剧英雄认同,最后实现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思考就是对“存在”的澄明,“存在”乃是作为“大全”的总体性,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历史性就是人的“生存”本性的展开机制,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出的一种敞开状态。弗兰克称之为精神生活中的超越现实的实在性,它是由于人的欠缺意识而努力超越一切实际给定物的范围和自己既定的存在范围的事实,是渴求一种完满理想的神性。舍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所能获得的东西,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精神态度把人引回到人之为人的未知部分,它是生成位格的本质意向和“动姿”,是对上帝祈祷的X。兰德曼把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归结为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结构中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卡西尔则认为是利用符号的中介形式创造文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自我意识与人之存在的敞开性就是被宗教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所阐释的神人性、开放性、未特定化和文化的整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9.
宇涛  郭亚妮 《社科纵横》2013,(12):26-29
本文剖析了高碳化经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及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问题,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两场深刻巨大的革命;特别是发达国家,必须正确处理好贪婪性享受性奢侈浪费性的过度发展排放与生存性正当发展性的排放关系;与此同时,提出了正确处理好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坚持走"三低"与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建好补偿机制,实施好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正确处理降低使用化石能源燃料与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关系;加大投资,大力开发系列低碳经济的科技产品与技术;大力开展全球性的植树造林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与长效机制及其制度;转变发展观念,坚持科学发展,树立人类全新的道德情操观;推进人的全面革命化与全面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残障生存与个体精神旅程的哲理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鸿 《北京社会科学》2003,(2):113-117,21
史铁生的残障生存造就了他独特的小说精神。他的小说常常弥漫着深刻的绝望和虚无感 ,作者把个体的痛苦体验转化为对整个人类和世界的观照 ,探讨关于死亡、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命运与社会抗争的过程和意义。在绝望、虚无中获得生活的信念和激情 ,获得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索 ,是史铁生小说的基本品格 ,这使得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澄澈、寂静的意味 ,它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 :思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现实性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晓丽 《唐都学刊》2005,21(4):57-60
庄子对审美的关注没有局限于艺术活动,而是把它看作生存的一种方式,以此超越现实生存。在对世界和自身的审美观照中,人才能摆脱规范化和功利化的束缚,赋予单调的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虽然在本质上是心灵化的,但不能忽视其所包含的现实性特征,及其对现实生存的意义,它与道德生存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自人猿揖别,精神便与人类共生同在.在人类文明史上,精神的存在较之物质更具有超越时空的特质,绵延不灭的精神文化已成为人类共知共享的财富.因此,精神是人性的根本,是民族文化的渊源,也是人的动力资源.人是精神生活的存在.精神满足人需求的属性决定了我们I必须构筑精神家园,张扬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13.
人性即人之利己性,即自利性、自私性,这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之利己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普遍性的人类特征,人之利己性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还追求尊严、名誉、社会地位等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在人性基础上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维护正当的契约关系,以制度的形式保护和稳定人们之间的关系。人性对政治的诉求表现为尽可能完善的宪法和法律、公开的选举和受到约束的政治权力。超越国界,在人性基础上促进全球人类发展,建立超越国家范围的平等关系,建立国际经济社会新秩序,成立全球性的政府组织,适应全球政治、社会、经济等一体化进程,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增进人类和全球意识。这些对于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义观念是以人的理性对自然和社会必然性不断进行超越作为基础的,其发展逻辑事实上经历了由德性正义到契约正义、经济正义,再到社会正义的发展历程。通过不同历史境遇的人类对各自所处时代之现实非正义的批判和理想正义的构思,基于经济计算的个体与整体、政治与法律等各类冲突也不断变迁和获得新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作为历史生存论阐明了人类历史性生存所发生的"辩证逻辑".这一辩证逻辑表明:人类从"类本质"的原初自由开始,经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生的双重异化(精神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最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了向自由本质的回归,即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历史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历史性生存所遵循的"辩证逻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史上的古老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多次使用"实践"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实践作为与理论相对的范畴提了出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针对实践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特别是把实践纳入认识论尤为难能可贵,这成为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哲学创立的理论契机.马克思在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通过不同时期的著述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实践观,从生存论的意义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所追寻的目标在于人是目的性的存在而不是作为手段出现.前马克思实践观导致了近代认知主体性哲学主客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并进而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分离,这是当代西方发达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所在.马克思的生存论实践观从根本上是对认知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因为,实践哲学是以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为基础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脱离现实的抽象性,能够使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作用,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这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大地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们已经跨入本世纪的最后10年,伴随着20世纪帷幕的徐徐落下,人类将步入下一个世纪。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人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心态去创造未来和拥有未来?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富有意义和魅力的话题。 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类的本性。这种超越意识无论是根源于人类“目的的未完成性”,还是根源于人类对自由的渴望,都体现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其创造意识和超越意识的形成,必然植根于其悠远的文化历史氛围之中,人作为主体其进步的标志与文化创造的历史进程是相互…  相似文献   

18.
曲红梅 《学术交流》2012,(10):41-43
发展问题是社会生活的重中之重。不同发展范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以经济发展为准绳的传统发展范式,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忽略了分配正义和权利自由;以人的自由理念为准绳的发展范式,维护了自由和个人尊严,使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目光重新回归到个体及其人性上,但却忽视了人类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以全人类的生存为评价标准的发展范式,以生存论的价值观为主导,以规范和约束人类的挥霍行为为主旨,它倡导生存价值的优先性,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反省、评价和约束自己,是最契合人类现状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9.
林学俊 《探求》2010,(1):22-26
人的生存方式决定着人关于自然的观念以及处理自然的方式。随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由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功利主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导向,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生命、灵性的整体,而仅仅是资本获取最大利润的材料和手段,自然生态环境从此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之中。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采取对自然亲和、友善的态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更高水平上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王焱 《浙江学刊》2002,(4):165-169
一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有人用“经济一体化”来描述这一转型 ,也有人用“全球化”来形容这一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一方面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 ,使作为经济要素的资本、知识与技术跨越国家边界自由流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国际间经济交往的空前密切 ,使以往在空间上相距遥远的世界的各个部分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已经超越以往民族国家的疆界 ,形成了声息相闻、休戚与共的“地球村”。经济生活的这一进程 ,不仅仅是出于利益的激励 ,更为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