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再好的企业也会逐渐衰弱。因此,研究技术创新和实施技术创新是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困境、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构建创新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  相似文献   

2.
辽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2月27日至28日,辽宁省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此次会议颁布了《辽宁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在2006年工作基础上,全面启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创新型企业创建、企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形态。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要素有效集成,充分发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国于2005年底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咨询》2006,(17):8
按: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国于2005年底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推进企业成为技术的创新主体,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主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国于2005年底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推进企业成为技术的创新主体,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主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西部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基础上,着重解析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系统特性认识不足,创新主体存在局限性;企业技术创新要素有欠缺,各要素发展不平衡;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及合理;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不准确、作用机理不明晰等。最后,结合运行实际,初步设计了提高西部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去年底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体系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Rothwell的技术创新五代模型为依据,本文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四代演化模型:第一代“内部研发为中心的创新体系”;第二代“基于协同/整合的创新体系”;第三代“高度基于战略管理导向的企业创新体系”;第四代“创新生态体系”.并探讨了各代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及在企业创新尤其是央企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国企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机制。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形成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这一讲话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也正是大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但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缺乏的正是技术创新。纵观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乏力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11.
《科学咨询》2009,(7):11-12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中承担"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任的不可能是其它市场主体,只能是掌握公共资源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营造支持技术创新环境,提升区域产业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政府发挥公共职能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结合莆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切实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以公共R&D投入的技术创新效应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结构-过程的公共R&D投入效应分析框架,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为例,建立公共R&D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公共R&D投入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①企业作为公共R&D经费执行主体的地位有所增强,公共研发机构的作用有所减弱;②调整公共R&D投入结构是促进公共R&D投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从总体上讲,我区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尚处于较低水平,领导重视不够、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为加快全区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今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联合。一是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  相似文献   

14.
《科学咨询》2008,(19):I0001-I000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广西     
《领导决策信息》2008,(6):21-21
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2008年工作重点坚持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努力建设成为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国家,就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要建设以现代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现代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现代企业真正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中承担"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任的不可能是其它市场主体,只能是掌握公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0,(12):14-15
案例背景 目前.我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但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  相似文献   

19.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此,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鉴于此,笔者认为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工作是借助政府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速省内、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该地区的转化及产业化,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高等院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提高该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产学研合作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解决企业技术进步项目源匮乏的问题,又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双赢"举措.但从总体来看,我市除了象马钢这样的特大国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必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推动、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对于我市以工业为主体的中等城市来说,搞好产学研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