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内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两股力量初步形成。一是推动现代化开始的民间力量逐步形成;二是以胡耀邦邓小平为代表的上层改革力量形成。  相似文献   

2.
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和一些地区制定了中国和一些地区现代化实现的时间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2004)沿用的是英格尔斯11个现代化指标中的10个指标,可称之为“修正的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解读并研究《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2004),发现这一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界限、指标数值的标准化、指标的权重、现代化时间表制定方法、国家与地区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异同、人口基数的确定、指标的准确性等八个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历来以饮食史和饮食民俗为主要视角,进入21世纪,仍延续这一传统,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均有所突破。文化人类学介入中国饮食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近20年来,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生了一批有学科建设意义的成果。本文试就新世纪前十多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作一概括性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对于正在迈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来说,立以知识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理念,培育以契约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文化,坚持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建构以"人为本位"的发展价值观.惟其如此,社会发展才能走上持续有序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中国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要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巩固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要增强综合国力,要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大业,要维护世界和平,都要靠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验已经证明,1992年以来,中国在很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某些优势,已经积累的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可以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和国际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概括了其根本特征与具体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问题给出了更高的定位和新的分析视角。本篇笔谈的几位作者均为我国日本问题研究界的专家,他们从中国现代化的个性与共性出发,基于借鉴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的视角,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日本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包括世界现代化的理论演变即对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批判,日本现代化视域下战后日本政治思想的转型,从现代化视角对日本社会治理的分析等。他们所作的创新尝试将开启新时代国际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序幕。  相似文献   

7.
林婷 《社科纵横》2005,20(6):19
治理理论是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它在危机、社会分化、全球化与社会一体化的推动下,治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的思维方式,把以往对立起来的二元主体看成是合作的过程,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读解路径。治理理论在中国存在客观现实性根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于历史性和现实性中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环。作为形态逻辑的演绎,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富强、民族解放、为世界谋大同相结合产生了理论切中现实的基本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其出场具有革命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探索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政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如何驾驭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等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其在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属于中国,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立场凸显了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较量中取得胜利的压倒性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对中国法制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三个重要时期:旧中国租界首先出现现代法制;自20世纪初始,中国政府通过法制改革来推进华界的法制现代化;近30年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在改革创新中逐步走向完善。这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点、发展和臻于完善的三个阶段。现代法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可以调控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可以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等。目前,在推进法制现代化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十分不利于现代法制建设;克服途径在于不断营造法制环境,大力提倡现代法制文化,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高洪 《日本研究》1999,(4):67-73
近年来,日本政党制度处在不断变化中。社会经济利益与社会关系多元化导致多党竞争加剧,伴随党派分化组合的演进,旧的利益集团纷纷在保守、中道、革新三个层次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点,一般国民的政治选择越来越分散,直接影响到党派的政策制定过程。一、“55年体制”终结的余波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和日本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政治体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国上下酝酿着一场以改造现行政治体制为目标的革新运动。1993年7月,社会党、新生党、日本新党、公明党、民社党、先驱新党、社民联以及参议院中的民主改革联盟建立起…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必然趋势,昭示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现代方向,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早发形态,西方式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并非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实践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跨越西方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马尔库塞陷阱”“库兹涅茨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开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愿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参考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回顾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四年半来的历程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重点分析早期收获计划、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几个重要方面,最后对其前景及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做出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强天雷 《唐都学刊》2007,23(2):128-128,F000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决策。《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取向、总体定位、特征和内涵,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城乡二元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市场化和企业行为、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切中肯綮的论述,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创新性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面临新的问题和极富时代性的挑战.应审视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所处的全球化背景,转变研究思路,关注法制现代化、全球化乃至后现代化思潮对法律史学研究的影响;深入拓展研究对象--从单一化走向复合化,以实现制度与思想、通史与部门法史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纸上的法与实践中的法的贯通;不断更新研究方法--从简单化走向多样化,在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法理学、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注重对法律史进行动态考察和比较分析,以提升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水平,赋予法律史学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钟坚 《创新》2010,4(6):5-11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精彩缩影。经济特区发展从一种形式到多种形式,从沿海到内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试验田"、"窗口"和示范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继续向前推进,经济特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发展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目标,面临着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的压力。在理论上厘清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把理论贯穿于实践,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之中的重要表现。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宏观经济治理现代化要求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体系,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中国式宏观经济治理现代化,坚持以国家发展规划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战略导向,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坚持构建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治理工作的总基调和方法论,坚持构建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各方面目标优化、分工合理、紧密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国式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对宏观经济领域经济规律的新探索,它在形成过程中,虽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但却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宏观调控理论。  相似文献   

18.
张二震  戴翔 《阅江学刊》2024,(1):115-125+174-175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出现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开放模式难以为继,亟须转向更高水平开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优化开放空间布局,以开放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倡导文明互鉴,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朝着“机会更加均等”和“地位更加平等”方向发展,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平利用外部资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也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 2 1世纪的中国 ,尽管法治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但“依法治国”的信念却是不能动摇的。如何从各方面加速法治的进程 ?如何处理法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刊特邀六位法学界的知名学者 ,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公丕祥认为 ,应该凭借自身基于本民族需要和条件的创造性行动来创设现代司法文化与制度。徐显明认为 ,2 1世纪中国法治的发展 ,将取决于我国平等权、财产权、自由权、生存权、发展权这五大权利群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卓泽渊认为 ,改革与发展、冲突与互动、和平与稳定将是影响中国法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徐祥民认为 ,在当下中国 ,选择的法治只有经过一个演进的过程、尤其是宪法的良性运行和公民法律文化的建设 ,才能成为稳定的、良好的法治。温晓莉认为 ,实现现代法治价值 ,建立一个符合法治精神的宪法制度框架 ,并在充分肯定法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 ,将法治与德治、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 ,是 2 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的主题。赵正群认为 ,公民的得知权及与其相应的政府说明义务构成了政务公开政策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陈福滨 《唐都学刊》2014,(4):127-128
13世纪,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于元朝随父、叔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回意大利后因参加威尼斯、热那亚战役被俘,在狱中口述见闻,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执笔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该游记使得众多的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16世纪耶稣会士利玛窦(马泰奥·里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来到中国,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以会通西学,传播天主教教义及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技术,带给了朝臣士大夫们的启迪.17至18世纪由于“中国礼仪之争”,导致清康熙(1654-1722)晚年至道光的禁教政策,闭关自守的结果致使昧于对西方的认知;直到鸦片战争,西方挟着船坚炮利的威势打开中国门户以后,中国面临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被迫加入了世界体系,使得中国开始对列强的束缚加以反省,亟思从列强的压迫、宰制中解放出来.在受到“西方的冲击”与“传统的冲击”双重压力下,遂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全盘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