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一、今天人们在评价“五四”以后的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时,往往注意到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问题方面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而忽略了他们的哲学理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封建意义。只要我们突破政治斗争的狭隘眼界,就不难承认:从总体上看,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们都是作为封建主义哲学的对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中,作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是近几年来讨论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我认为,从中西哲学之比较这一方法论为出发点,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从根本上是“合中外古今”文化而熔成自己的思想体。维新运动是这种哲学的起点,它既不是古代经学的继续和推演,也不是外国哲学的抄袭,而是中西文化的交汇,既具有世界资产阶级哲学的一般共同点,又显示了具有中华民族形式而包含着新的内容的特殊性。这就是延续性和突破性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重构中国近代伦理道德。在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明确提出了“扫荡现世之道德”、破“功利之谈”、根除家庭伦理、倡导绝对平等的伦理观,与前此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主义、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4.
杨巧娜 《南方论刊》2013,(11):45-47
早在1923年瞿秋白就著有《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一文,系统的介绍了其对当时中国的经济与资产阶级发展的论述和阐述,本文通过对其文章的研究与分析,主要从瞿秋白对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背景的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发展途径的特异之点、中国资产阶级在各领域的发展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与上世纪之交,在中学与西学的激烈斗争中衍生出两种文体的撞击,这两种文体就是内容上“载道”、形式上拟古的八股文和西方文化的载体梁启超的新文体。前者随着思想内容的腐朽渐次丧失活力,后者随着资产阶级文化的广泛传播日益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目前,全国流行的“文化热”已化作研究中西文化的动力,晚清中西文化的大撞中资产阶级文化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曾给中国的古老文化以怎样的冲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力,然而却意外地冷遇了资产阶级文化在晚清中国的载体之一“新文体”,笔者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因此,选取“论梁启超新文体的外来影响”这一题目,在横的比较中去接近新文体的研究客体,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时期(1873—1905)的文学,是近代文学史中收获最丰富、成就最突出的一段。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进而革新政治、救亡图存,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动了一次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这次文学革新运动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范围之广、成就之大、影响之巨,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是仅见的。在这次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充任历史主角,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戊戌维新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爱国维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扫千载之秕政弊风,开四万万人之聪明才智”①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和科学的运动是相关的”。②维新运动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它与近代科学的运动亦是相关的。近代科技发展孕育了维新运动,而维新运动又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这两个环节的相关运动与辩证发展,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中西文化之会通》评介□黄奇峰严复是十九世纪末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在《天演论》中所介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给当时的中国人的震聋发聩的启蒙影响,风靡一时。对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潮的流变中,丁文江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科学派的一员“主将”。他以“科学之卫士”自居,其著述试图以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来认识自然与人生,因而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四个部分的论述,试图认识和总结以丁文江为代表之一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产生发展的途径与规律,为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进程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其从事救国救民的奋斗过程中,立足于“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文化而融贯之”,“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以光大之”,融铸而成三民主义,用于指导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运动。本文拟就孙中山如何融汇陶铸东西方思想文化以成其三民主义学说这个问题,略抒管见,以向行家请教。 一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反清排满”。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种族观念与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新的思想文化养料,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二乘二等于五”大闹文化革命也是阶级斗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资产阶级占有文化,却欺负工人阶级没有文化。夺回文化,就不能不是一种阶级斗争。中国资产阶级右派大喊:“外行不能领导内行”,其欺负工人阶级可谓露骨极了!我想,引用列宁的话来打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刘心村陈启树金永芳生活方式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故一定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定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当今世界,西方资产阶级亡我之心不死,在新形势下,正变本加厉推行“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的革命理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思想及反思资产阶级执政之道与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本质是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一种“文化领导权”策略。作为一种对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对于当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应付全球化浪潮之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威胁和挑战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文卓 《理论界》2012,(11):10-12,30
“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论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闻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其实质是中国是否需要革命,是走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还是走无产阶级革命之路的讨论。论战在理论上阐明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资产阶级缺乏明确的认识,对资产阶级的政策也是错误的。正确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并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毛泽东。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和资产阶级的实际状况,初步提出了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理论。该理论的内容有,明确划分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初步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充分指出了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行不通的;初步提出了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郑观应思想发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一八四二——一九二三年),字正翔,号陶斋,又号待鹤山人,广东香山县人。他是一位富有社会实践尤其是经营近代工商业实践的民族资本家,也是在中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毛泽东同志说:“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郑观应是站在新文化方面与旧文化作斗争的人们中,有比较完整思想体系的较早的代表。他的思想有不少精髓的地方,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朱执信是我国最早的社会主义研究者和他的历史地位之后 ,着重分析了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性、完整性与内容的丰富性方面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差距 ,并指出他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特征 :其一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思潮的平均主义倾向 ;其二为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主义表现。  相似文献   

18.
孙秀荣 《河北学刊》2002,22(1):106-108
章回小说《狮子吼》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陈天华的未竟之作。本文对这一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从而展示了陈天华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启蒙工作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美国资产阶级文化五四时期在中国广泛传播是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五四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充当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特别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精神武器.众所周知,中国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自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到五四时期开始进入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层次.陈独秀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当为伦理问题”,“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李大钊说:“黄远生有言,新旧异同,其要不在枪炮工艺及政治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春之叶,非其本源.本源在何?在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改良中国社会的政治方案.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社会习俗的改革,似乎都是促使中国富强的“根本之道”.当他们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时,好像“八股” 一废,就可人才辈出,中国也就可以立臻富强了,所以他们说,政治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