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任何事物的变迁,首要的应透视推进或阻碍其变迁的关键因素。20世纪50、60年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变迁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的思路紧密相联。探究原因,当时党内囿于不同的社会主义观及对农业合作化的不同理解,在发展农业的制度选择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思路。其相互牵动、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包产到户浮沉不定、几度变迁,并折射出深刻的政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贾慧舫 《兰州学刊》2010,(Z1):107-108
改革开放的3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市场经济、假日经济、互联网、以人为本、绿色奥运、人文关怀等众多新词语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的时代变迁,由此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建中 《理论界》2010,(6):115-118
1961年初,全国各地兴起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中尤以湖南、广西、安徽的包产到户和责任田最为引人注目。这些新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引起了激烈争论,邓子恢是支持包产到户最为积极的一位领导人。但是在毛泽东的批评下,各地的包产到户很快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相似文献   

4.
将视野放开来看 ,包产到户是一场广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产物。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农业集体化加速进行 ,并进一步演变成大规模地按理想的蓝图有计划地改造农村社会的一种尝试。在这种史无前例的动员与参与中 ,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应。相反 ,从高级社开始处于不断的衰退中。历史有其不可忽视的参照性 ,要想深入地剖析这场农业合作化运动 ,从中找出其利弊得失 ,进而挖掘出包产到户产生的缘由 ,需要对传统的农业互助合作、中国共产党主导互助合作的价值关怀及其嬗变进行仔细的梳理与对照。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其初衷在于寻找一条调动农民积极性,摆脱农业生产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现实可行道路。实践的结果,不仅农业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民温饱问题,而且使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推进了我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进程。以包产到户责任制为主要标志的我国农村改革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进步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农村因地制宜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是多种生产责任制形式中的两种。去年,许多社队的实践说明,这两种办法增产效果是很显著的。今年,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总队数的百分之四十一,其中包干到户的占百分之九十八。去年和今春的实践说明: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轰轰烈烈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包产到户,不是土地承包,土地是作为生产资料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具有稀缺性、气候性、位置性,是一种不动产,其经营方式应是租赁经营。土地承包实际上就是平均分配土地,不是经营方式,其使用价值终结,没有延续性。农村土地应实行租赁经营,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为农村土地租赁法,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和从事农业的企业家,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村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绝大部分生产队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中主要的有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它们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下产生的,各有其不同的适应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责任承包和联产计酬,因此能够克服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纠正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正> 包产到户算不算一种生产责任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部分困难单位实行包产到户,已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实践来研究这个问题,有积极的意义。包产到户在那些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它使群众得到了温饱,给国家减轻了负担,使集体通过包交提留也有了一点积累,使干部摆脱了终年忙于统销、救济的困境,为恢复发展生产赢得了一个起点。在我们省,实行包产到户的单位,大约只占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百分之七多一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占了绝对优势,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因此,在那类集体经济多年没有办好,群众已丧失了信心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农村实行的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主要有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实行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既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所以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符合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要求。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实行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主要是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避免了“一刀切”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指导,在经济工作中,我们常常不顾客观实际,不管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以来,我省在放宽农业政策后,除少数地区外,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已成为比较主要的经营方式。我们的农业信贷政策,尽管七月份召开的全省农业银行支行行长会议有所放宽,对促进思想解放和工作开展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在看来,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没有针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现实,明确地提出在优先支持集体生产的同时,以支持社员户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要对象的方针。贷款办法仍然偏重于以队为基础。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由于主要对象不清,指导方针不  相似文献   

12.
邓子恢在我国农业合作化时期,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工、包工"、"三包一奖"和"四固定"、"四包"、"新三包"、"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3.
<正> 自从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业靠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带来许多新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探讨。笔者因工作之便,对农业包产到户进行了一点调查,特将所涉及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一)包产到户的性质问题包产到户,就是生产队把土地包给社员经营。有的还签订合同,以户为单位向生产队承包,生产队与社员双方协商,定地块、定产量、定工本,包产内的产量纳入生产队统一分配。也有的生产队只定产不定工,不再统一分配,只议定承包的社员向生产队提供一定数量的产  相似文献   

14.
<正> 由于过去把“包产到户”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措施来批判,所以今天有些地区、社队,根据自己的情况又实行“包产到户”的措施,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议论纷纷。究究应该如何看待“包产到户”,很值得研究讨论。我们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在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较早的地方出现了新的协作和各种经济联合。这种户与户之间、户与社队、国营单位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展示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发展趋向。它是我国农村新的劳动组合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一、联合体的经营方式 各地不少承包户在真正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各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果说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是农村经济改革的起点,那么,新的经济联合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一种职业,永远没有退休,农民又是一种身份,没有任何保险或福利.中国农民60年,从分到田地、互助组、农业社、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责任田、征地、移民、进城打工等等.农民这60年的生存图景是一部守土和离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范毅 《中州学刊》2006,(3):38-41
“农业支持工业”与”工业反哺农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两种趋向,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制度变迁中,受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较大。现阶段的中国政府,只有着力制度借鉴,坚持制度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才能排除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走出路径依赖对“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这一制度变迁的困扰。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一种职业,永远没有退休,农民又是一种身份,没有任何保险或福利。中国农民60年,从分到田地、互助组、农业社、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责任田、征地、移民、进城打工等等。农民这60年的生存图景是一部守土和离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买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要推动中国农业向高级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技术变迁的内在规律,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一、农业技术变迁概念的界定科技进步是通过技术变迁来实现的,技术变迁是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自动的内在逻辑的产物。根据技术变迁理论,可将农业技术变迁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如下:玉、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首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随着某些经济变量的改变,龙头企业可能在已知的可供选择的菜单上选择一些新的技术流程,改变整个产业的技术结构。如…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它通过自身的功能拓展以回应社会需求的变迁。我国农业多功能的定位和发挥受多重制约条件的限制而存在多方面失调和扭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我国农业功能拓展出现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