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作为吸收和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推行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如今的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正在探索中起步,面临生态价值观尚未形成、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教师缺乏生态教育意识和学生缺失生态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为此,要在文化育人理念下推进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机制建设,从机制建设的目标、动力、调节要素、运行方式、资源保障这几方面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文化素养不高、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差、人文修养欠缺等。构建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应更新教育理念,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举办特色讲坛,从而推进和深化石油类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3.
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更好地履行大学使命的需要,而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文化素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摆正定位是前提,优化课程是关键,强化师资是根本保障,贯通全程是必然要求,突出学校文化特色是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教育最为深厚的文化背景。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亟需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与历史潮流相符合,同时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工程大学“紫山讲堂”讲座课程为例,分析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实施情况,探索提高工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对于当前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文化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选取52所高校试点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立即得到众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形成高校教育改革一个新的亮点和热点。站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高度,分析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原因,并积极探讨实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文化素质教育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高校的蔚然兴起,其背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外开放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负面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门渐开,使禁锢已久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对传统通识课程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提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以期为完善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课程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存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总体偏弱、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不够浓郁、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管理体系专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社团文化特色化是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一些规律性特点,是促进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健康发展的必然举措,必将在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吉林省数所高校运动队部分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文化素质差,教育模式内容缺乏针对与层次性,大部分运动员文化学习严重不足,学训矛盾突出,并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在文化学习具体培养方式与解决学训矛盾方面,进行了策略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