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怀以待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芽”南隐意味深长地说。南隐禅师教导的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装填空间…  相似文献   

2.
智若愚 《决策》2012,(1):59
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并予人以启发。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南隐意味深长地说。  相似文献   

3.
于丹 《领导文萃》2013,(2):104-108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到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如果没有今天心理的失衡。没有社会的巨大变化,我讲的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  相似文献   

4.
知道我将赴越南一游的朋友们,第一个反应都是:去越南干什么?那种穷地方有什么好看的!我原来好象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碍于盛情难却才没有立时拒绝。一旦别人都对此行表示了这般不屑,倒让我不能不多想了──怎知越南比我们穷?即便穷,也不一定就没有可看的东西。难道出国是为了看人家多么有钱?难道经济发达国家就有好景致可看,经济不发达国家就没有可看的景观?这样一问,反而使我带着一种近于探险的好奇心出行了。越南的面积和我们的云南省差不多大小,却分成了五十个省。占全境面积百分之八十的山地和高原,形成了一个“S”状的多…  相似文献   

5.
咪蒙 《经营管理者》2014,(8):111-111
互联网时代跟传统时代有一点不一样。传统时代,比如说电视台请了一个长相丑的主持,你真的可以反对。你可以写信给台长,说让他下去吧。可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了,我们在互联网环境里制作了一档视频节目,就好比在农贸市场推出了一个包子摊。你觉得不好,旁边有卖蒸饺的,你可以去他家吃,何必非得抬脚把我这个摊子踹翻呢?说得更严肃一点,你说我长得丑,你能不让我上街吗?这是我的自由。在言论自由的国家里,我为什么不可以做自己的自媒体节目呢?  相似文献   

6.
做人与做事     
唐加文 《决策探索》2014,(11):46-46
做人善良,做事勤奋。 传说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您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相似文献   

7.
面对人生,每一位大学生对未来都充满了憧憬,都希望自己大学毕业以后能建功立业、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呢?我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就应当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认为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8.
历览中国文化大观园,峰峦叠嶂,奇景无数,一大批文化人物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装扮得璀璨夺目。文化大师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时代标识,代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高度。谁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师?文化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培养和塑造文化大师?这些问题似乎关系我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保生 《经理人》2004,(12):53-53
做品牌的人总是给人个性张扬的感觉。但杨保生却不太一样。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非常低调,他说他的经历其实很简单。但是,在他人生的每一个漂亮的转折点都让我们看到, 他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清楚如何去达成目标的人。杨保生热爱工作,他从来不会被动地等着被安排工作,他总会很主动地去思考自己要做的事情,想着应该怎样把事情做好。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在他看来,生活和事业  相似文献   

10.
“教育好比谈恋爱,永远不会单相思。”我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学生是万般在意他的老师的。所以,老师也要万般在意他的学生。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不好,或许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没有在意他的感受。如果在意学生像在意你的恋人一样,把学生当作你恋爱的对象,工作就会简单得多。
  一、学会得体地夸奖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恋爱中的人,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我喜欢看到学生什么好就夸什么。有一个老师曾经问我,你把学生夸得心花怒放,听起来舒服极了,你是怎么夸出口的?我就夸不出口呢!我说,我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说了我眼睛看到的,说了我心里想到的。她又问:“原来你看到的只是学生的优点。难道在你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就没有缺点了?”我笑了,哪个学生没有缺点?比如,姚翱翔期末语文只考了50分,数学基本一位数,平时不做作业,写字乱七八糟,读书永远发不出声来,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骂了他,他像大人一样,会说我去告你。你摸了他,他会说今天你把我弄疼了,我要找你。一度以为,他真的不可救药。可是,从这学期来,他真的很给力,这得源于得体的夸奖。有一次上课,他读书特别卖力,特别洪亮,把我高兴得不得了,忘了他以前的形象,马上夸他:“天啦,翱翔,这是我听到的最响亮的声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快快教教大家!”他喜形于色,更加努力地教大家读书。考试时,他总是有几个大题不做,稍好一点我就会夸他:“翱翔,今天只剩三个空没填了,有进步!”今天中午考试,他说:“我只有一个空没做。”我笑着说:“相信你做得完。”他就开开心心做试卷去了。这样的夸奖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读书,包括他的字,他的爱劳动,他的热情,他的考试成绩,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到了,都表扬他鼓励他,他信心十足。我的学生也学会了我这样的方法,谁有优点,就会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别人。他们也会夸奖:“今天你读得可响亮了,声音比以前大多了!”“翱翔,你好多天没打架了,要继续努力哟!”因为学会了相互欣赏,学会了互相夸奖,班上孩子们幸福了,快乐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行为习惯也慢慢好起来。  相似文献   

11.
某县委书记从一地调往另一地任职,临行前,与他的秘书谈心。他对秘书说;“你为人诚实,干事地道,是一个好人,但你不是一个好秘书。”秘书感到愕然,因为他觉得多年来自己始终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书记继续说:“你跟着我也有好些年了,但你没对我提出过一条建议,对我的要求也没提出过一次否定,每次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你都是好好好是是是行行行,你说你能算是一个好秘书吗?”秘书无言以对。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来说是颇有启发意义的。秘书的工作职责是什么?简单地说,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助手。一般…  相似文献   

12.
要谈医学伦理学的"应该"问题,首先我们搞清楚医学道德要求和医学道德义务问题.规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有什么义务去做什么?我们不能去做什么,我们做不做什么都可以等等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社会上一个"人",做了什么能够对社会有益,我们应该去做.如果,我们作了某件事情之后,反而使社会更加糟糕,更加退步,那么,我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去做,由此可见,我们坚决不做.这就是规范伦理学对我们的要求和认识,也是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医学伦理学又是怎样要求和规范的呢?在关于生命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研究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做会对人类有益?如何做符合人类现行社会道德要求?这是一个棘手复杂而又有十分重要的探讨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滥竽充数》这个典故说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迹于三百人的“竽队”,齐宣王喜欢听大家共同吹竽,南郭先生日子倒也混得过去;后来,齐幂王却要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被迫逃之天天,另找生计。人们一直把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作为反面教材和批判的对象。诚然,南郭先生有不对之处,不会吹竽却在“竽队”中长期地混,自己也不向别人学习。但是。南郭先生作为一个读书人,想混口饭吃,也无可厚非,因此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指责南郭先生,而忽略了对齐宜王执政纲领导的批判。试问,“滥竽”为什么会“充数”?  相似文献   

14.
秦兴玲 《科学咨询》2007,(14):31-31
“老师,我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可我妈妈一天到晚唠口刀,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她越说做不得的我就越要去做。”这是一个离家出走被找回来的女孩对我说的话。家长会上,家长们也满肚子委屈:“现在的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他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可他怎么还是要跟我们对着干呢?”“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道理也讲了,可他就是听不进去。”……  相似文献   

15.
富足也罢,穷困也罢,其实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自己知道。 10 年前,我离开机关下海,到江西G市 办企业;短短几年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成功、衰落、破产的过程,于4年前十分潦倒地又回到了出生地F市,靠打工谋生,直到现在。 这段经历,我原不太愿意多说。个中原因倒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懊悔、哀怨或者别的。其实,富足也罢,穷困也罢,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一种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自己知道,多说也无益。杂志编辑约我谈谈破产后的一些个人感受,我本有些犹豫,这东西如何能说得清?不过想想,还是…  相似文献   

16.
那些话     
《领导决策信息》2012,(11):15-15
我请问你,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我们省委书记也说过了,如果三公消费不喝茅台,那么你去喝拉菲吗?  相似文献   

17.
正弟子问大师:"阴影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师见阳光照在一棵树上,树的阴影投射在地上,便指着地上的阴影问:"这阴影是谁的呢?是地的吗?""不是。这是树的阴影。"弟子说。"树的阴影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师问。"那是阳光照在树上,树挡住了本该照在地上的阳光,于是树便在地上产生了阴影。"弟子说。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1月13日,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以贪污、受贿罪被执行死刑。临刑前,记者问他“最悔什么”,他的回答是“贪欲”:记者问他“最恨什么”,他的回答还是“贪欲”。李真临死才明白,是贪权、贪财、贪色毁了他。他说:“世上哪一个人没有良知?哪一个人不知是非?别人的是非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到了自己的身上就糊涂颠倒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就是‘贪’迷住了眼。‘贪’根深了,心被‘贪’占满了,跟中就没有了法律,也就没有天理。”  相似文献   

19.
陈志云 《领导文萃》2008,(17):123-127
一个老和尚伸出自己的食指,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小和尚回答说:“这是一。”老和尚又问:“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手指。”老和尚接着问:“你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食指。”老和尚继续问:“你继续想想.这到底是什么?”小和尚冥思苦想,翻来覆去地说:“一、手指、食指。”老和尚火了,一刀把小和尚的食指砍掉了。这下好了.小和尚再也没有东西可以执著地就事论事了。这时,老和尚又伸出自己的食指问小和尚:“现在该知道这是什么了吧?”  相似文献   

20.
星云 《决策探索》2014,(13):48-48
梁老师是大学时期教我们写作的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什么都懂,所以我们有什么问题,就会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答。有一回课问休息时,我们围着他聊天,一个同学问他:“梁老师,什么叫作反物质?”梁老师摇了摇头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一会儿上课问一下同学们,看看谁知道。”上课了,梁老师让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站起来把问题再说一遍,那个同学就又说了一遍。梁老师便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梁老师便让她站起来回答,她站起来说:“正常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核外是带负电荷的电子:反物质的构成正好相反,它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