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重新回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的理论论述,结合全球化和当代中国语境,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当代指导意义。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文化状态的根本影响的洞见,在于其发展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人类解放的不懈追求和坚贞信仰。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和对民族文化发扬的追求,在根子上仍然是民族间社会经济的落差所致,但其偏重民族文化身份的理论倾向,造成了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权利诉求与社会经济权利诉求的明显分离。相应地,文化民族主义者在鼓吹保护民族文化身份时,对民族文化内部之经济和阶级因素也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对文化自觉的提倡很容易理解为一种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崇尚.在厘清“文化民族主义”与“民族文化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文化立场、表现形态、思想旨趣三个方面辨识两者的异同,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对各国文化的警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国际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民族国家,而西方的殖民霸权式微,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被赋予了 新的意义,成为各民族为捍卫其自身利益而高举的旗帜。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也会走向极 端,成为民族冲突的背景和缘由。民族文化冲突而引发的世界民族问题给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启 迪和警示。  相似文献   

4.
贺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他不仅以复兴民族文化、重塑儒者形象为己任,亦致力于儒化西洋文化、尝试学术建国,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对民族和文化双重危机的体认中,衍生出对民族国家和文化前景的强烈的忧世情怀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基石.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存在歧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政治概念,一种认为是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既要从政治上界定,又要从文化上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问题是德国理论传统的核心议题之一,韦伯在他的社会理论中也集中关注了该问题。对韦伯民族观的理解可以从他对民族属性的判断以及民族的具体内涵两个层面展开。就民族属性问题而言,相较于德国传统形而上学的有机体论民族观,韦伯从经验科学角度展开对民族的考察并赋予民族以经验性;对于民族的具体内涵韦伯的认识中存在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双重设定。对韦伯民族观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澄清韦伯的民族主义观念,因为在韦伯那里同时存在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史学"作为重要的区域史学分支,是与史学发展相始终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在民族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民族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是"民族史学"发展演变的特殊阶段."民族主义史学"促进了"民族史学"的拓展和深化,但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它终将被摒弃.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扩展不能导致文化民族主义的废弃,甚至在事实上反而导致了文化民族主义影响力的增强。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其存在价值,文化民族主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维持及强化创新,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谋求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和强大,并最终对世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加强民族主义的文化反思,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世界是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统一体.当代西方民族国家教育中也同时体现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两种潮流.西方各民族国家在教育上既有适应全球化的趋同化、国际性的趋向,又有表现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特殊性和民族化;既有以援助和合作为目的的国际教育交往,也有以赢利为目的的国际教育贸易;既有培养胸怀全球、尊重异族文化的"全球公民"的宏伟设想,也有塑造胸怀祖国、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国家公民"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