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变迁使陕北传统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伴随陕北传统农村文化断裂,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物质化、单向化、冷漠化和僵持化。陕北农民人际关系变化是因为陕北农民的处世哲学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为陕北农民建立新的健康的处世哲学,使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最终为陕北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陕北农村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2.
"去意识形态化"是当代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新策略,其实质就是为了资本利润而隐藏其政治取向。消费主义由于其消融一切差异的齐一化特征及其与资本逻辑的高度一致性,成为资产阶级"去意识形态化"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转向即由外在灌输转向主体想象,由意识形态转向意象形态,由观念上层建筑转向民间大众意识,由公开权威转向匿名权威。  相似文献   

3.
“去意识形态化”是当代资产阶级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新策略,其实质就是为了资本利润而隐藏其政治取向。消费主义由于其消融一切差异的齐一化特征及其与资本逻辑的高度一致性,成为资产阶级“去意识形态化”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转向即由外在灌输转向主体想象,由意识形态转向意象形态,由观念上层建筑转向民间大众意识,由公开权威转向匿名权威。  相似文献   

4.
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绝望和对儒家人际关系主张的拒斥,使庄子由对事实态人际关系的关注转向对理想态人际关系的探求.庄子的人际关系主张大致可归为三方面:第一,"道"是理想人际关系的核心;第二,"无我"是开展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第三,个体精神之自由与人我关系之和谐的统一是人际关系追求的目标.个体本位性、去依附性、非功利性则是庄子人际关系思想的三个特点.庄子的人际关系思想对今人思考和确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思想理念富有教益.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论范畴是对教学活动这一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本质等进行抽象性和概括性反映的基本概念,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其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由注重“理论思辨”转向重视“教学实践”;由崇尚“他域化”转向强调“本土性”;由侧重“生硬移植”转向强化“学科特性”;由关注“表层关联”转向重视“体系逻辑”。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儒学的民间化、宗教化的转向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内在的学术理路.这是儒学下行路线的过程,经过了王门后学未完成的宗教化、三一教、太谷教和刘门教等真正的宗教化和其他民间宗教中的儒学因素这几个阶段.以儒为主,三教合一是这种转向的基本样态.以儒家人伦教化为依归,走向大众,强调实践是这种转向的基本特质.这种转向对我们今天儒学、儒教的复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政治化教育”到“经济化教育”,再到“人本化教育”的转型;教育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教育学”到“经济形态的教育学”,再到“人学形态的教育学”的转型.育人为本,是当前教育自觉转型的方向所在;人学形态的教育学,也是当代教育学的追求.建构人学形态的教育学,要求教育轴心由社会转向人,教育目的由培养社会工具人转向培养社会主体人,教育内容由社会的形态转向人的生活形态,教育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向主体的自觉,教育过程由认知关系转向交往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与大数据正在深度改变区域公共服务模式,中国区域公共服务正由“新区域主义”逐渐转向“区域共享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不再单纯依赖成本高昂的行政区划合并或者大都市政府扩容,而是另辟蹊径地由信息化驱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化:区域公共服务的价值观转向共享价值观;信息与大数据消解区域服务的行政壁垒,区域公共服务资源由行政空间非均衡配置转向信息空间一体化、均衡化与共享化;区域公共服务组织结构由官僚制转向人才共享机制与项目创新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校2001级艺术系大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验和调查分析,其分数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忧郁恐怖躯体化.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特别是女生问题普遍多于男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交易成本是企业规模的一个限制因素 ,而人际关系对交易成本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特别主义与普遍主义人际关系模式在企业组建与企业运行中的影响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在特殊主义文化环境中 ,小规模组织的效率较高 ,而大规模组织的效率相对较低 ;普遍主义文化中的组织则正好相反。特殊主义文化环境中 ,在一定规模之下 ,组织的平均交易成本低于普遍主义文化环境中的组织 ,而当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后 ,会高于普遍主义文化环境中的组织。这还会对不同国际分工产生一定的影响 ,既具有特殊主义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经济规模较小的行业有比较优势 ,而在需要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则处于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极富智慧,体现于《论语》中。一是以“学”为主的基本的人际态度和自我提升。二是主于“诚”、“敬”的人际行为智慧,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向,即始于孝、悌而行于仁。孔子将私人领域的“孝”、“悌”、“信”扩张并普及到社会公共领域,于是有了“仁”政、“仁”人的提法,“仁”的核心为诚心与敬人。孝、悌、信、仁的背后其实都有一种含而不露的人际野心,具有强大的人际统摄力,通过虚我以来人,虚我而为我,这如同道家的欲扬先抑,是一种人际行为智慧和人际韬略。这也是中国古代人际关系学和伦理智慧的突出表现,在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交往中,尤其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效力,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重视其国际运用。  相似文献   

13.
人际关系和谐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现有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探讨主要偏重于综述、特殊性分析和归因分析,对怎样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推动力。然而,对于人际关系的"第一印象"却鲜有研究,在人际互动中,"第一印象"开启了人际互动程序,其好坏如何直接影响人际互动的持续性、愉悦性,决定着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戈夫曼将舞台戏剧表演嵌入对人的互动行为研究,运化出印象管理理论,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象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们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结构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 ,而人的需要又可以简单地分为情感需要和理性需要 ,与此相应 ,人际关系结构可以分为情感型人际关系和理性型人际关系。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 ,由于受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人际关系结构明显表现为以情感为核心 ,重情不重理是传统中国人行为的普遍逻辑。但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人际交往中理性成分日益增加 ,人际关系结构表现出由情感型人际关系结构向理性型人际关系结构变化的趋势 ,我们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走向社会,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发展时期。随着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和自我意识的日益强化,他们迫切需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常常被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以至自身心理得不到健康的成长。为此应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培养其交往品质,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懂得并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自我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和人际关系量表对成都域内12所大学的97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成都地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2)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3)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际关系论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艺术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策略。在20世纪的宽泛视野中,以美国杰出CEO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斯隆、沃森父子、艾柯卡、韦尔奇等为例,考察CEO的人际关系策略,研究人际关系与危机管理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是影响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从作息习惯、宿舍成员亲密程度、公共事务处理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对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群际关系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交往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而邻里关系对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越小;人际信任度越高,交往频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越大。这表明群际交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制度支持和亲密关系等客观条件,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画卷。人与人的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这种殖民化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的逻辑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