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是指投资者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已经发行的股份而使其股份的持有量达到该公司股份总数的一定比例时,有义务依照法律的规定向该上市公司的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进行全面收购。法律之所以规定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其目的主要在于纠正部分要约收购对目标公司股东可能赞成的不公平,尤其是为了避免出现歧视小股东的情况,使所有股东能获得公平的待遇。为此,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对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的条件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股票条例》)和《证券法》对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制度也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要约收购规则的制度缺陷与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晓波 《管理世界》2004,(3):133-134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规则体系的建立后,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了第一批要约收购案例,从南钢股份、成商集团的“零预受,零撤回”到江淮动力的“小额预受”,要约收购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这些要约收购案例与世界上经典的要约收购案例相去甚远。为何在国外证券市场里最具悬念与魅力的要约收购,一到国内市场便南桔北橘了,这需要我们探寻制度的根源。上市公司要约收购规则,是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基本法理而制定的,旨在推动上市公司收购重组朝要约收购的方向进行,利用这种比协议收购更公开和更透明的收购方式,来规范上市公司控制…  相似文献   

3.
收购要约的发出 收购要约是指收购人向被收购公司股东公开发出的、愿意按照要约条件购买其所持有的被收购公司股份的意思表示。在证券法中,收购要约的发出即意味着要约收购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南钢股份要约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控股溢价和流通溢价两个角度分别对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要约收购行为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非流通股东可以分享控股溢价,但是控股溢价偏低,对非流通股东不具有充分吸引力;如果非流通股东兑现利润退出,将承受较大的隐性损失。而流通股东不能分享控股溢价,且其拥有的流通溢价遭受了折价的不公正待遇;如果流通股东受约退出,将承受较大的直接成本。根据强制要约收购的法理判断,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都未获有效保护,中国的要约收购仅具有形式而非实质。  相似文献   

5.
简析我国证券法对管理层收购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伟凯  王荣 《管理世界》2005,(10):149-150,154
管理层收购(MBO)最初源于大型多元化混合企业的重组、并购活动。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融资收购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MBO行为越来越多。鉴于MBO行为不同于普通证券交易的特殊性及其对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各国都在证券法基础上对管理层收购进行特别立法。(一)管理层收购的特殊性与证券法的缺陷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行为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收购即要约收购,通过目标公司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来购买该公司具有表决权的证券。广义收购是指除要约收购外,还包括协议收购,通过与目标公司股票持有人达成协议进行收购。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5年到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要约收购为研究背景,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交易期内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有负面影响,交易期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的价值.该结论表明,在减弱非市场化因素干扰的背景下,受制于本身机制设计的机构投资者并不能显著提升目标公司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倩倩  朱艳 《经营管理者》2009,(22):139-139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不高,不利于公司治理与保护股东权益。本文讨论了部分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以及其具体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8.
近来中国企业通过反向收购方式赴美上市频频遭到各界质疑,中国概念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上所爆发的财务危机也反映出中美两国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差异。本文就以反向收购为出发点来探析中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差异,并对我国境外上市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收购信息披露的监管在上市公司收购监管中处于核心地位。收购的特殊性决定了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与传统的以发行人为主的证券发行和交易信息披露之间的重大差别 ,这一点已为英美等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史所证明。而我国证券监管当局未能顺应披露哲学的这种转变 ,监管思路从根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披露框架内;从一定意义上讲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许多缺陷都能追溯到披露哲学和监管思路上。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此。文章首先对西方国家收购立法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 ,指出了由收购特殊性决定的收购信息披露不同于…  相似文献   

10.
公司收购     
戚竞丹 《经营管理者》2009,(24):265-265
收购定义为某人取得对另一公司控制权的一种交易或者一系列交易。收购与合并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相同的经济利益,但两者并非完全一致。反收购条款,是指目标公司为预防遭遇敌意收购,通过股东大会批准在公司章程中加入具有反收购效果的条款,以增大收购成本从而阻止收购行为。敌意收购与善意收购相对。  相似文献   

11.
媒体治理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媒体在股权分置改革及流通股股东分类表决的制度安排下所发挥的治理职能.研究表明,作为宏观治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治理作用.在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媒体关注程度越高,治理环境越好,“公司治理溢价”越高,信息环境和信息质量越有保证,非流通股股东的私有利益越小,中小流通股股东所面临的信息风险越低,相应地,其所要求的实际对价也会相对较低.反之,中小流通股股东会向那些媒体关注程度较低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要求更高的对价.同时,密集的媒体披露水平可以明显影响甚至强化非流通股持股对实际对价所产生的正向相关关系.分组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媒体的公司治理职能仅在中小流通股股东对实际对价高度满意的研究样本中存在.进一步,媒体的这些公司治理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提高中小流通股股东参与股改投票的热情、进而使其自身意见更有可能在分类表决中得到体现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角度研究了投资者保护问题。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上市公司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投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主要途径。信息披露制度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根本目标,但在实践中我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从投资者保护角度来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监管效率较低,使得投资者利益经常受到侵害,投资者保护在我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信息披露成为了广大公众投资者利益保护程度的一个核心因素。在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低下,上市公司内部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市场信息无法有效内生供给的情况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证券市场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薛爽 《管理世界》2005,(6):136-144,169
本文以电广传媒大股东以股票抵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例,研究了在以股抵债方案设计中的定价问题、对流通股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影响、对流通股股东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以股抵债目标的可信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以股抵债方案中,过高的定价损害了流通股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方案中的保护性安排并未起到保护流通股股东利益的作用。以股抵债目标也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以股抵债不仅不能改善公司治理,还可能成为大股东套现的合法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收购"失败"     
据说有一个很聪明的女商人,开了一个很特别的回收公司。回收的物件不是废书报,也不是更新下来的旧家具,而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人们失败的案例,只要将自己失败的全部经过,很真实地撰写成一篇失败经历,交到该公司,就会领到一笔数目十分可观的稿酬。" 公司开张不到4年时间,女老板一共收购了上万例失败经历。这期间曾有人在背后议论说:“这家伙是不是疯了。”然而想不到的是,当她收购失败案例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突然像火山爆发般总结出一系列的成功经验,而且条条紧密结合实际,切实而可行。假如有谁在创业路上遇到了难题,在人生…  相似文献   

15.
程然 《管理科学文摘》2011,(17):168-169
自1998年北京四通的首例管理层收购(MBO)以来,我国多家企业开始尝试MBO.MBO对我国的企业改革和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在我国MBO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定价、融资、信息披露问题等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和完善相关法律,才能使MBO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企业。  相似文献   

16.
兼并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公司的兼并收购中,由于税收效应、协同效应等因素,公司的价值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传统的定价方法,包括:可比公司法或可比交易法,没有全面考虑兼并收购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因此,我们打破了传统定价方法的局限,重新从价值增量的角度定义兼并收购的成本效益,并探讨了对目标公司价值增量,包括对税收效应、协同效应及公司成长机会的定价。  相似文献   

17.
2005年2月19日,上海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宣布,通过纳斯达克市场成功购进新浪公司19.5%股份,并成为其最大股东。这是中国互联网市场有史以来最大宗的并购。盛大在公告中宣布,盛大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受益股权声明13D文件、披露了交易信息。此次收购共花费2. 304亿美元、按照最新美元汇率相当于19.5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18.
孙扬 《管理科学文摘》2008,(23):206-207
在企业的收购活动中,收购价值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收购溢价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通过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案例分析收购溢价的成因,并得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代理权竞争 ( proxycontest)又称委托书收购 ,是指收购者通过大量征集股东委托书的方式 ,代理股东出席股东大会并行使优势的表决权 ,以通过改组董事会等方式达到收购目标公司的目的 ,其本质在于收购者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实施对目标公司的低成本控制。代理权竞争与要约收购(Tenderoffers)、兼并(Mergers)、直接购入股票(DirectSharePurchase)构成公司主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Manne,1965) ,是小股东惩罚管理层 ,迫使管理层采取股东利益最大化政策的基本做法 (Hart,1995)。现代公司理论认为 ,代理权竞争以公司绩效较差为前提 ,具有正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恢复的环境下,作为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经济苏醒的主要力量之一"跨国并购"己经成为不可小视的部分。2012年5月21日,WD集团宣布出资26亿美元收购连年亏损的美国AMC(American Multi-Cinema)(以下简称AMC)公司。为何明知AMC公司是亏损的还要进行并购,并购后存在的种种风险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本文针对性地对WD集团此次收购AMC为案例,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定量研究法,综合分析此次交易,得出以下结论:1WD收购AMC的原因首先是利益的驱动,其次是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使WD不断地在电影行业进行投资。2虽然AMC已连续几年亏损,收购无法给WD带来现阶段直接的经济利益,但一些背后的利益却不能忽视。3WD收购AMC后如何解决AMC的巨额债务,以及今后两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文化整合的问题,继续扩张和产业转型的问题,这些都是WD所要面临的风险。4针对这些风险,笔者认为WD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拓宽融资渠道,其次加快专业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创造品牌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