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根据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中的有关记载,探讨了西域诸国的王位继承、职官、刑法、婚丧等制度和习惯。  相似文献   

2.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日本西域史研究的经过。日本的历史学研究一般分为西洋史、东洋史、日本史三个领域。西域史属于东洋史的一个领域,具有悠久的传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10——1930年。这一阶段有白鸟库吉、桑原隲藏、藤田丰八、羽田亨、石田干之助等先生进行了专心致志的研究。初期的研究大多是对正史《西域传》或《北狄传》上所看到的地名或民族名称的考证。这些学者可能是因为不能亲自到中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所以完全是依靠文献来进行考证。例如,当时对大宛国的贵山城的位置等问题曾经多次展开大的论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列举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中所见西域诸国的宗教、神话传说,揭示了西域地区成为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游牧文化荟萃之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龟兹乐与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关系苏北海一、龟兹人的来源《汉书·西域传》开宗明义就说:“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其中关于“土著”二字,颜师古注称;“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随畜牧移徙也”。这个注解并不妥切,因为“土著”...  相似文献   

5.
秦汉以来,内地与边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内地汉人迁居边境各地的很多,边境各族人民迁来内地的也不在少数,因此,许多地区逐渐成为边境各族与汉族人民杂居,其中尤以黄河流域为甚。边境各族人口向内地迁移,各处都有,如西域各地人民,有在西汉时迁居内地的,《汉书·西域传》“温宿国”颜师古《注》说:“今雍州醴泉县北,有山名温宿岭者,本因汉时得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徐松《补注》说:“《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有  相似文献   

6.
正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特别是儒学在西域段的传播,是与汉民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分不开的。《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其明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汉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之。"《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车师》:"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郑)吉、(司马)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  相似文献   

7.
《魏书·西域传》载天山腹地有乌孙与悦般两国。乌孙之名已见于《史记》,而悦般国名首见于《魏书》。《魏书·西域传》虽将乌孙与悦般分别记为两国,但却留下了许多疑点,详加推究,不得不使人认为悦般即是乌孙,两国实为一国。现说如下。 一、赤谷城同为乌孙、悦般之都城 公元前130年左右,乌孙昆莫由今天山东部西迁至伊犁河、纳伦河流域。至公元前126年后不久,摆脱了匈奴的直接统治,对匈奴“取羁属,不肯往朝会”,成为独立的乌孙国。据《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又据《魏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8.
建立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管辖、治理西域地区的一项重大举措。《汉书·西域传》记载:“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彼时,西域都护所辖范围包括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天山以北,其治所设于乌垒,乌垒“与都护同治”。  相似文献   

9.
天骥龙麟说     
“天骥龙麟”这句话,本是后凉创建人吕光赞誉当年龟兹马的一句名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县。新疆出名马,不仅是龟兹,其它各地也有所产。据《北史·高昌传》说,高昌国(今吐鲁番)也出名马。高昌马和龟兹马虽然享有很高声誉,但要和伊犁马、焉耆马相比,又相形见绌了。特别是伊犁马的名气,比高昌马、龟兹马要大得多。伊犁是古代乌孙国的故地。乌孙在西域三十六国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国中人民以游牧为生。《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公元前119年,汉朝政治家、外交家张骞第二次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汉武帝派出的第一个通西域的政治使节,张骞的足迹西达天山南北、葱岭东西,被当时人称为“凿空”,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中西交通的开拓者。张骞第一次出使期间,汉匈战争由开始而取得了元朔二年(前127年)河南之战的胜利;他回国后,汉朝又取得了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之战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的巨大胜利。为回答汉武帝的询问,张骞依据其所了解到的西域情况,明确提出了彻底战胜匈奴贵族的军事战略——“断匈奴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