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汉宣帝的吏治整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宣帝中兴”正是得益于其大刀阔斧的吏治整顿。惩前世之失,安定民心;削弱权臣势力,固汉万世之业;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是其整顿的原因.以选拔培养良二千石为主.点带动县及中央吏治的整顿,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是其整顿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吏治整顿,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促进了官吏整体素质的提高.大批良吏在治国安邦,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保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高效运转,成就了中兴大业.  相似文献   

2.
汉代工商官营政策虽然起到了打击工商豪强的作用,收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之实效,为汉武帝的内外丰功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能低估。该政策对汉代政治由“蒸蒸日上”向奸弊丛生的下滑着实起到了催化与推波助澜的作用。官吏及其家属从商争利,吏治腐败程度加深;官吏及其家属为人起债、放贷,加剧了社会矛盾;官吏犯赃现象日益普遍,西汉政权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3.
腐败不仅是困扰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痼疾。尽管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腐败,但绝大数统治者对吏治都相当重视,以重法惩治贪官污吏。官吏以权谋私是导致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而官吏经商谋利又是官吏以权谋私的重要方面。唐代打击官吏经商谋利的法律规定比较严密,主要从禁止官吏兼业、惩治官吏偶儿买卖谋取剩利、限制和打击官吏家属经商谋利三个方面来打击官吏经商谋利,防止官吏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4.
捐纳对吏治的影响,向来受到史学界的关注。清代捐例主要开启于康熙年间,它不仅造成了官僚行政体制与官吏铨选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为吏治的腐败创造了条件。官吏借捐纳之便,通同舞弊。清康熙朝的捐例,其弊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流程中:一是主持捐纳的各级官吏以权谋私,贪污中饱,并成为地方钱粮亏空的重要原因,所谓"亏空事源皆由捐纳所致";二是报捐之人在为官后,惟知以本求利,加倍勒索,取偿于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司法官吏责任制度是古代吏治中的关键内容。它内容丰富,规范详密,自成体系,几乎涉及现代诉讼的每个环节.甚至在某些环节的责任要求比现代更为严格。它强调对违法的司法官吏课以刑事惩罚和行政处罚;法律规定很严,但实际执行很少,立法与实践相脱节;皇权主宰着它的功能的发挥,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司法腐败,对于减少或缓解冤狱对人民的摧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官吏利用职务关系、亲属关系与地域关系,营私舞弊,贪赃枉法,是封建时代导致吏治腐败的重要原因,也是政治腐败的一个表现。它象瘟疫侵蚀着国家政权的机体,直接危害着政权的巩固。如何克服和防止官吏以权谋私所造成的弊端,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所关注。有明一代,朱元璋及其继承者从巩固其政权统治出发,在官吏选拔使用上,不仅强调广开仕路,任人唯贤,而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继续实行官吏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唐玄宗即位时孜孜矻矻,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而改革地方吏治则是他整个吏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加强吏治的一个中心环节,这对开元之治的形成无疑是有很大关系的。唐朝前期,重京官而轻外任几乎是历任皇帝吏治中的一大通病。究其根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地方官不如京官资望高,在仕进上不利于升迁,二是地方官不如京官俸禄多,在经济上不如京官待遇优厚;三是才能低下者才出任牧守,或犯有罪过的京官才贬谪到地方任职,于是便形成一种观念:任地方官的不是无能之辈即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可见,重京官而轻外任的弊端决不是无源无本的。  相似文献   

8.
禁止官吏经商,既关系到遏制官吏腐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又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此相当重视。唐代吏治立法有相当高的成就,吏治成为整个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管理官吏的系列法律中,其对打击官吏经商谋利的规定相当严密:禁止官吏及工商业者相互兼业,惩治官吏通过代理人经营牟利或于辖区内非经常性买卖得利,限制和打击官吏一定范围的亲属经商及非经常性买卖谋取剩利。唐律的这些规定启示我们:我国现行禁止官员及其家属经商的法律规定应明文化、系统化,并加大对官员家属利用官员所处的权势地位经商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9.
清朝后期,封建统治者更加腐朽,法度废弛,贿赂公行,吏治之败坏,到了糜烂的地步。在甘肃的各级官吏,同样贪婪卑污,他们的种种丑恶行径,使人怵目惊心,而贤能廉洁者甚属寥寥。本文就《道咸宦海见闻录》、《京函备查》等书稿中所反映的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甘肃吏治黑暗的情况略作介绍,或许对研究、编写甘肃近代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唐朝的吏治法律制度,表现出体系严密、注重监察、整处严厉等特点。唐代的吏治法律制度内容丰富,涉及到官吏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唐朝的官吏日常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至今仍具有相当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翼论吏治——读《廿二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翼是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中,他对"历代治乱兴衰之故"进行了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于历代吏治尤为关注.赵翼分析了影响吏治的几大因素,指出君主、官吏素质低下及不受监督的权力是造成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赵翼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措施,其中,对制度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颇具近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宗棠在西北期间,以选拔各级吏治人才为重点,对甘肃的吏治进行了集中整饬。他提出了具有创见的用人标准和治吏原则,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培养和提拔了许多廉干官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甘肃官场的颓靡玩泄之风,给后世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治贪惩腐颇有成效者,当推秦代。秦治贪首先立法极严,堵塞一切贪赃孔道。其次,严格官吏的任用、考核、监察之法,尤严官吏腐败行为的监察举劾,使违法贪赃者极少逍遥法外。第三,法贵有信,重在执行。“法”的核心在“信”,信者,树法之至高威信,信赏必罚,对贪赃之官决不姑息;权者,手执至高无上之“法”,形成不可犯之威信,其政权必具无上权威。  相似文献   

14.
弹劾,在旧时代是剥削阶级的国家对政府官吏违法或失职行为的检举和揭发。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运用弹劾,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亟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弹劾制应属于人民的国家机器保持廉洁和高效能的防卫系统弹劾制在我国建制于秦汉。御史或监察御史就是专司弹劾之职的官吏。如有政府官吏违法或严重失职,御史得向帝王提出检举,请求惩办,充当封建统治者的耳目。这种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在我国政治史上,弹劾也有时起到过“澄清吏治”的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弹劾,是剥削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派系倾轧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5.
防治官吏腐败作为古代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先秦时期是各项法律规则的萌芽和初创阶段,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也发轫于此时。文章从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刑罚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反贪惩贿制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古代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主要在于:父母官与人民公仆的差异,无限权力与有限权力的差异,保障官吏廉洁品质的制度约束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仓场官吏的营私舞弊活动十分猖獗。他们互相勾结,通过勒索运粮官丁、贪污偷盗及与领俸官吏共同分赃等活动,大饱私囊。其活动之频繁、手段之复杂,在历史上极为突出。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清太仓储蓄,加剧了吏治的腐败,更严重的是加重了漕运的负担,对广大纳漕也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朝的腐朽统治、仓官庾吏待遇的低下、仓场法规制度不健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吏治的好坏影响着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着王朝之兴亡、国运之盛衰。乾隆中后期以来,清王朝吏治败坏,腐败丛生,整饬吏治势在必行;咸丰帝即位,肃顺秉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意在抑制腐败;肃顺对吏治的整顿,为清室的"中兴"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条件;肃顺整顿吏治的成效虽然是明显的,但他对官吏的惩处既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与前期同类案的处治相比较也没有从严;吏治腐败已成为王朝的痼疾,肃顺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澄清晚清吏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吏治的清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各个王朝对于吏治都十分重视。而官吏的贪污纳贿现象,在封建时代又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因此廉政是吏治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本文仅就历代的廉政措施、廉政效果以及屡禁屡贪的原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吏治腐败是历朝历代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卖官、奢侈等几个方面,它破坏了纲纪、法治,其结果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吏治腐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在于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2在于封建的官僚制度;3在于封建国家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