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据初期,时任日本内务省卫生局局长的后藤新平提出在台湾实行"鸦片渐禁政策",随后强力推行,使鸦片专卖合法化,台湾殖民财政扭亏为盈,迅速独立,也为日本本土输送了大量的资金。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后藤新平实行此政策的真正目的和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台湾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针对台湾的鸦片问题,后藤新平提出了他的鸦片“渐禁政策”,在台湾实行鸦片专卖。这一政策不仅稳定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而且成为其向中国大陆推广的主要侵略伎俩。后藤新平亦因此而跻身于日本政治统治的核心,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行政权威。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以毒养战"的鸦片毒化战略,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日本不得不变换战术,表面上取消鸦片专卖,实行鸦片"断禁"政策,以惑视听,但实际上仍大量种植、销售鸦片,其"以毒养战"的鸦片政策的实质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4.
18世纪70年代初期,英东印度公司获得鸦片出口的垄断权,开始向中国经营鸦片贸易。嘉庆元年(公元1796)鸦片输入达1007箱,“因嗜(烟)者日众”,“始禁其人口”,“裁其税额,自此入口之鸦片,率暗中偷售,而其价益增。”嘉庆五年,朝廷又重申烟禁。此后嘉庆皇帝还屡次诏申严禁烟毒之宗旨,但由于官场腐败,内外勾结,鸦片越禁,输入越烈。随着鸦片走私骤增,道光十八年,朝廷在上偷中指出“自鸦片流毒中国,纹银出洋之数,逐年加增,以致银贵钱践,地丁槽粮盐课因而交困”,使清政府经济上面临严重的压力。更由于鸦片走私猖狱,官奸“贿…  相似文献   

5.
朝野禁政观念与清末禁烟激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增合 《文史哲》2004,26(2):60-67
清末禁烟是晚清历次鸦片禁政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事件。清末朝野各方对待鸦片禁政的认识颇有区别,知识界和官方的立场接近一致,而烟农和烟商则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抵制。随后酿成的禁政激变风起云涌,愈演愈烈,尤以烟农抵制禁种罂粟的"民变"最为激烈,使鸦片禁政的历程充满了血雨腥风。朝野对禁政激变的反应十分复杂,当局的善后筹划和应对政策软弱无力,致使纷乱局面难以控制。清末禁烟虽系善政,但时人看法与当今评说颇有距离,其中蕴涵的学术载道的现象值得思量。  相似文献   

6.
在九月二十二日联合国大会上,帝国主义者美国代表洛奇忽然以历史学家的面孔出现,侈谈起中美关系史来,说什么美国“对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任何帝国主义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始终是使中国不受外国支配”。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俱在,决不是洛奇之流所能歪曲和抵赖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一百七十多年来的中美关系史吧。一七八四年美国的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开始侵略中国。从一八四四年签订第一个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到现在已有一百七十四年的历史。和英国一样,美国也是最早运鸦片到中国来的鸦片贩子。远在鸦片战争前二十年,美国就是贩卖鸦片的主要国家。一八三九年,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在缴获的鸦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美国人之手。一八四○年鸦片战争爆发,美国支持英国侵略中国,并由美海军统领加尼率领一个海军舰队驻在中国海面直接加入战争。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甘肃鸦片吸食状况及成因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甘肃吸食鸦片人数众多.据官方统计,吸食者约占甘肃总人口的3.21%,数字很大.追溯其缘由:种植是吸食的前提;鸦片的特殊药理性质,使吸食者认为能够补充"能量",减缓劳动紧张度;整个社会娱乐活动的短缺,吸食鸦片又成了打发余暇的有效手段;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鸦片常被当作疗疾治病的"药品".从根本上考量,民国甘肃社会鸦片的普遍吸食是政府责任缺失,禁政推行不力的结果,是社会衰微、民气不振的一种反映,也是社会畸形状态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鸦片税是清末新政的重要财政基础 ,清末鸦片禁政导致鸦片税收日渐式微 ,新政的财源也日趋减少。朝野人士在鸦片禁政的高潮时期 ,对新政事业的各种举措颇有微词 ,官界非议和知识界的责难交互影响 ,对新政的评价愈来愈趋向低调 ;下层民众因新政筹款和禁烟财政抵补 ,群起反对兴学、警政、户口调查等新政举措 ,酿成风起云涌的民变风潮。晚清人士对新政的认知和评价趋于低调 ,根由均与清末财政困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论清代禁烟的举措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鸦片泛滥成灾,鸦片问题是清代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清代政府一直主张禁烟。从禁烟的动机与效果看,清朝的禁烟经历了初禁、严禁、驰禁、渐禁四个不同时期。清朝建立伊始,吸食鸦片之风已经出现,特别是康熙年间,开放海禁,鸦片作为药材每斤纳税三分即准予输入,“其时沿海居民得南洋吸食法而益精思之,煮上成青,镶竹为管,就好吸食。其烟不数年流行各省,甚至开馆卖烟”。[1]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每年鸦片输入量已达200箱。已远远超过国内药用的需要,这表明吸食之风开始蔓延,烟民人数正不断增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在鸦片造成的种种危害之中,最大的一项危害就是地方财政、税收对鸦片的深度依赖。这种依赖的存在,导致历次禁烟的结果总是陷入禁而不绝、明禁暗弛、亦禁亦弛、寓禁于征的怪圈。反思近代贵州百年毒品的危害,对于当前开展的禁毒斗争,以及有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1839年在广州查禁鸦片时,曾去澳门巡视,向澳葡官员“申明禁令,谕以安份守法”。澳门在那时是鸦片集散地。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也以澳门为推销鸦片的据点,奔走于澳门、广州之间。这是促使林则徐巡视澳门主要原因之一。林则徐当时任湖广总督,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在虎门销毁二百多万斤鸦片。林则徐在取得这场轰动中外的更大胜利之后,仍恐英国鸦片贩子和奸商利用澳门的藏匿鸦片,便下决心巡视澳门。  相似文献   

12.
1918年至1936年,面对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民族民主化浪潮,日本为巩固其在台湾的统治而改变其在台湾的教育政策,由此更进一步将台湾构造成其皇民社会。本文将通过分析20世纪初日本在台教育统治政策变化,尤以《台湾教育令》为转折点,由此带来一系列影响,具体通过学校设置数量变化、日  相似文献   

13.
晚清贵州鸦片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贵州是中国鸦片的重要产区之一.而鸦片的种植和贸易与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过去,对此研究不多,论著较少,本文拟对晚清贵州鸦片的输入和种植,贸易和路线、清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等课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方家. 一、鸦片的输入及种植经过熬制、提炼,以吸食为主要功能的鸦片,早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就输入中国,但流入内地甚少.清朝中前期,贵州并无鸦片输入记载.鸦片输入贵州是在鸦片战争前不久.据《贵州烟毒流行回忆录》称:"作为吸食毒品的鸦片自何时流入贵州的……可以初  相似文献   

14.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状况与"殖民地近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思涵 《东南学术》2006,(2):115-127
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中,台湾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变化和矛盾.而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本文借助"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来看待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一隅,尝试发现后殖民理论在民间社会运用的可能性,提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除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并注意到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提示与试图纠正一些对殖民地经验的误用.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与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与台湾周文顺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台湾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作为我国东部海防屏障的台湾,也成为主要战场。早在战争之前,英人就企图在台湾获得“立足点”,以便向中国倾销鸦片。①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则明令侵华英军:在中国东海岸处...  相似文献   

16.
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推行鸦片毒化政策,并将其作为独特的"治台经验",推广到中国大陆。由于中国各地情形不同,日人毒化手段随之发生变化,最终确立"以毒养战"、"以毒制华"的战略目标,将毒化政策演变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国家行为。日本侵华毒化政策的推行,摧残了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了中国抗战力,打断了中国政府的禁烟历程,破坏了中国经济发展,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7.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在日据台湾的50年里,祖国大陆人民并没有忘记遭受日寇蹂躏的台湾同胞,尽己所能,开展对台湾情况的介绍与研究,为中国最终收复台湾做了必要的准备。笔者查阅图书、报刊资料,试图对日据时期祖国大陆台湾研究状况作一述评。祖国大陆对日据下台湾研究的草创(1895~1927)20世纪初,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了许多杂志,介绍西方的新知识,鼓吹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利用在日本的有利条件,开始关注台湾问题,如《浙江潮》经常刊发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文章。《江苏》杂…  相似文献   

18.
刘增合 《学术研究》2005,2(3):105-110
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后, 鸦片税收用于各项新政事业, 创建海军就是其中之一。庚子以后,重兴海军呼声渐高, 海军经费筹措的希望寄托在对鸦片税的整顿上。1906年开始的禁绝鸦片运动却使得海军经费筹措的进程受阻。1908年清廷虽降旨重兴海军, 但经费迟迟不能筹措到位。清廷内部、各省督抚和民间人士之间, 围绕速兴和缓办海军, 歧见迭出, 纠纷不断, 概见鸦片禁政对海军兴复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9.
鸦片税收与清末警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政建设是清末宪政改革的要项,鸦片税收则是清末警政改革的重要财源之一,各地警察创设和警政学堂的筹建经费或多或少与鸦片税收有着密切的关系。配合新政推行,清廷下决心禁绝鸦片,1908年下半年以后,鸦片禁政的速度加快,税厘收入大幅度缩减,赖以铺张的警政事业经费极受影响,清廷推行的“就地筹款”办理新政的方针受到严重挑战,各省的警政事项被迫放缓,有关宪政成绩的奏报多数是官样文章,财政制约成为宪政不举的重要成因,清廷对地方新政的督催引起地方省份的非议和敷衍,清末警政改革因鸦片禁政而呈现出复杂徘徊的态势,概见双方互动关系的复杂和多变。  相似文献   

20.
鸦片税收是清末兴学新政的重要财源之一 ,与各省学务振兴经费关系密切。而另一方面 ,为了配合新政的推行 ,清廷下决心禁绝鸦片。 190 8年下半年以后 ,鸦片禁政的速度加快 ,税厘收入大幅度缩减 ,赖以铺张的兴学事业经费极受影响 ,清廷推行的“就地筹款”办理兴学新政的方针受到严重挑战 ,各省的兴学新政事项被迫放缓。有关宪政成绩的奏报多数是官样文章 ,财政制约成为宪政不举的重要成因。清廷对地方兴学新政的敷衍引起地方省份的非议和敷衍 ,清末新政因鸦片禁政而呈现出萎缩徘徊的态势 ,概见双方互动关系的复杂和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