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农村法治建设进程中,国家法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国家法向广大农村推进之时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广泛行之有效的是民间规则.在此情形下,探讨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关系,对于完善以国家法为主导、以民间法为补充的现代农村法律体系,是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分类及对两者在制度结构、制度绩效、制度联动和制度变迁等方面关系的阐释,恰是用来释解我国学者语境中国家法与民间法论题的对应框架,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的新颖理论智识,对在该论域研究的知识增量中吸纳国外先进经验和输入其他学科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间法作为一个渐进发展的规则集合体,由于它的自生自发性和回应性决定了它在我国由三种样态构成。基于民间法的特征,使得其与国家法存在广场效应与剧场效应的对立及两种语境之争,我国法治建设进路中存在着“双重社会”模式这样一个最大的国情,我们应当从市场经济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加强行政执法与法官审判中的法律解释等四个方面来达致民间法与国家法在中国社会与法律的顺利转型中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4.
国家法应尊重体现人的善良意愿的民间法,宽容体现人的弱点的民间法,认可有利于维护和谐秩序的民间法,吸收有利于减轻人的痛苦的民间法,禁止加剧人的痛苦的民间法。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国家法应最大限度地尊重人们选择适用民间法的权利。发挥民间法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国家法的异化。同理,发挥国家法的作用也有利于防止民间法的异化。建立包括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多元规则体系有利于为人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5.
国家法与民间法互动之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矛盾和冲突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现象,系统阐释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现状,进而为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寻找合宜的调适路径,对整个中国的法治建设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比较法的研究方法考察当代中国国家法与民间法在处理同一类民事纠纷时所表现出的诸多不同.通过田野调查,我们认为基于中国乡土的这些民间法,至今仍然在广大乡村(特别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规制作用,不宜以“法治统一”而排斥,甚至强行废除这些具有地方、民族和宗教特色的社会行为规则.相反,应当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研究国家法与民间法作用的空间与对象,以便在处理某些案件中兼用两者之长,收定纷止争之效.毕竟在民事权利救济中,合意重于公平,约定大于法定.  相似文献   

7.
土地的空间固着特性与人的所有权心理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土地法因此经常表现出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是土地的公共职能与经济属性、个人使用与公众利用之间的不同追求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土地价值的多重性决定的.将土地产权设为公共所有可以协调土地多重价值与"所有"心理之间的关系、可以限制制度冲突的空间,从而保持制度的稳定,以此平衡土地的多重价值并及时对制度的发展方向做出调整.《民法典》因其稳定性和权威性而对较为成熟的规则作出规定,但"特别法人"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却是一项新的制度.土地公共所有及其主体归属的理论仍需进一步沉淀.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间法开始受到关注和投入.究其原因,大致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法律多元化的影响、国家法作用的局限和民间法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最重要的是后两者,因为在民间法与国家法冲突中,渐渐表现出国家法的局限和民间法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将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法学家的观点对民间法进行界定,然后区分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异同,从几个方面分析民间法受关注的原因,重点放在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民间法与国家法融合上.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和民间法遭遇冲突的情况下,如果法官单纯依照法律规定作出判决,而惘顾民间法的存在,即使该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在国家制定法层面上是公正的,最终也未必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未必是一个有公信力的判决。实现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在灵活中追求相对规范,在差异中寻求适度统一,在利益冲突中达到协调,使纠纷解决的社会效果和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国家法和民间法遭遇冲突的情况下,如果法官单纯依照法律规定作出判决,而罔顾民间法的存在,即使该判决符合法律规定,在国家制定法层面上是公正的,最终也未必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未必是一个有公信力的判决.实现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在灵活中追求相对规范,在差异中寻求适度统一,在利益冲突中达到协调,使纠纷解决的社会效果和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比较视野下安全生产的政府管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事故也层出不穷,煤矿、交通和建筑业等更是事故多发行业。本文从政府失灵理论入手,探求目前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背后的政府管制无力状况,通过比较国内外安全生产政府管制各方面的举措,对我国安全生产政府管制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指出政府角色的变迁与经济发展主题的转变密切相关,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完美合作的追求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否在经济成长过程中与市场和企业之间实现动态的最佳契合,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使用“民办教育”概念的国家。在很多情况下 ,“民办教育”、“民办学校”是交叉复合的概念 ,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含义。本文阐述了民办学校的发展历程、民办学校的发展背景、民办学校的发展模式、民办学校的办学现状 ,并提出了民办学校今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京都议定书》既是一个"环境规则"公约,也是一个"经济权利"公约。它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价值追求、环境义务、经济权利、国家主权、利益分配等问题置于一种灵巧的制度安排之下,其视野远远超越了环境法律而触及到诸如产权关系、交易成本、效率最大化、市场均衡等经济学原理和内容,实现了法律规则与经济规律的对接,是法律与经济学"优生优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采 购制度,没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导致腐败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如何规范政府采购市场,已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用企业反垄断规制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社会现实中,公用企业垄断都引起诸多弊端。因此,在公用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公用企业垄断成为众多国家改革的内容。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立法和管理部门也不断采取措施规制公用企业的垄断行为。结合我国国情,此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公用企业反垄断规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价格监督、保证互联互通、禁止交叉补贴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的政府管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制是以法规为依据基于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行为。城市土地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外在性、不完全的信息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政府管制城市土地的方式包括对土地产权的管制、对土地使用的管制以及对土地交易的管制等。政府对城市土地管制的效果是双重的,除了在消除城市土地市场失灵的积极作用外,有时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造成土地供给的短缺以及地价的上涨。市场有失灵,政府管制也同样有缺陷,现实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是对同样具有缺陷的二者的权衡。  相似文献   

18.
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属于信托变更范畴,具有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和实现规模经济等效用,在域外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由于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关系到受益人、信托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比较法上多比照公司合并与分立时的规定,规定相应的通知公告、异议程序。中国《信托法》第5章不仅未规定信托变更的一般条款,也未在此基础上对信托合并、分立予以规范,未来应予完善,以适应信托效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深圳的一举一动充当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甚至上升为政治性的价值符号。从政府绩效评价的视角来看,三十而立的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但为不可复制的范本;特殊政策与地缘优势边际效应趋于为零;社会经济问题与全国相近相类,部分矛盾更为尖锐。发展的路向和动力源自政府管理的变革,民主导向下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是绕不开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府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国际比较与中国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欧盟和经合组织的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反映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监管改革的共识。政府建立从提出议案、制定法律法规到事后评估的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制度,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或成本有效性分析的方法,评估法律法规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旨在提高监管效率。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可以借鉴和参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监管影响分析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